十月
當年父母不送考
今年是恢復高考40周年,回憶起自己當年參加高考的情形,真是五味雜陳。
我的家鄉是贛南革命老區的一個貧困縣,農村人口占了絕大部分,農家子弟每年考取重點大學(現在叫一本院校)的鳳毛麟角。我的中學離家有30公里,連接我家與縣城之間的是鋪滿小碎石的盤山路,公交車要跑上至少兩個小時。為了節約路費,我一月騎車回去一次,為的就是回去取米帶到學校蒸飯。
高考前三個月,我們學校才進入高考節奏,但是,教室仍然是晚上10點就熄燈,那時,我們的宿舍是看不了書的,一間宿舍8張鋪位睡16個人——沒錯,兩個人一張鋪。為了解決晚上看書的問題,我們住校的同學就從自己家里帶來了煤油燈,班主任經常說:“你們住校的同學,沒有燒掉100斤煤油,是考不上大學的。”經常,我半夜起來看到教室里的星星之火,就知道那些同學為了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比我更拼。不過,我們高三學生也有業余生活,每天下午課后一定要鍛煉身體,因此就出現了一個奇觀,緊張的高三下午三節課后,教室里是不會有人看書的,都出去鍛煉了。不要以為我們有什么專門的鍛煉場所和器材,我們鍛煉的方式非常單一,就是爬學校后面的山坡。每次當我跑到坡頂,縣城全貌盡收眼底,心胸豁然開朗。回到宿舍,提兩桶冷水,沖個涼,那是一種刺激的享受。爬山使我后來大學四年的1000米測試從來沒有低于滿分,冷水浴讓我大學畢業后還不知道學校浴室在哪。
高考前一天,老師就給我們放了假,讓我們自由活動。我們住校的同學自然也不會回家,正值農忙季節,父母也不可能到學校看我們。無論是教室還是宿舍,甚至一直喧囂的食堂也平靜了下來。我一早到教室把五門課的教材翻了一遍,下午打了一場籃球,晚上抄了一遍《滕王閣序》,上床睡覺。7月的山區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涼爽,天氣炎熱,再加心里緊張,使得整個宿舍“烙燒餅”產生的床板聲此起彼伏。屋子后面農家的雞已經開始第一次打鳴了,我才迷迷糊糊睡著。
第一門語文考試印象中并不難,中午霞打不動地午休,差點錯過了下午的考試,幸虧班主任在宿舍門口守著到點喊人起床。下午考完,仍然爬山、沖涼。晚上到教室,翻看白天考過的兩門課的教材,輕松感油然而生。晚上任課老師和班主任陪了我們兩個小時就回家了。后面的考試波瀾不驚,考完最后一門我們去找班主任合影留念。
高考成績出來后,我知道自己肯定能考上一所本科學校。后來果然如愿——我成了村里第一個大學生,親戚們給我安排了一頓豐盛的酒宴。9月4日報到,9月2日起了一個大早,父親把我送到贛州,在汽車站對我說:“后面的路你自己走吧,我不送你了。”然后,他回去,我就背著一只帆布包獨自輾轉了兩天兩夜來到了南京。
今日全民說高考
轉眼,距我參加高考已經過去22年了。大學畢業生后我選擇留校,每年都見到許許多多像我當年一樣的學生,尤其我每年都做學校的招生錄取工作,切身感受到了高考帶給這個社會,帶給每個年輕人的變化。
從古到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庭的期待,而今,成龍成鳳往往就被理解為考上大學。當年我讀書時候,父母關注我的是吃飯問題,他們并不知道我在學校學得好不好,也不了解我生活得開不開心。高考前最后一次回家,母親說:“多吃幾個雞蛋。”這就是他們表達關愛的方式。但現在,我發現家庭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和付出超乎想象。有一年我被抽調代表省考試院去徐州下面幾個縣高考巡視。在第一門考試前,有位家長目送孩子進入考場后,轉身在一個角落抽泣。我們一行以為發生什么事情了,便過去安慰。那個家長告訴我們說:“沒什么,只是覺得為了高考,走到這一天很不容易,孩子付出了很多,我們家長也付出了太多太多。”
這些年,家長們的焦慮不斷在蔓延,由家長主導的“升學備考競賽”愈演愈烈。現在的父母基本是上世紀70年代生的人,這一代人考取大學不易,考取好大學更不易,因此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當年不能實現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同時,獨生子女的特征又增加了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度,因此往往孩子的一次考試失手會讓家長幾天睡不著覺。有一年我接待一家來校招聘畢業生的世界500強企業,我向他們推薦了一名非常優秀的學生。這家企業看完材料后直接免筆試,給了他面試機會,但最后的結局是那個學生沒有被錄用。后來他們的HR含蓄地告訴我,可能這個崗位對他一家太重要了,父母都一起陪過來面試的。我聽了在心里嘆息良久,父母豈知,陪孩子面試,是職場大忌啊。
這幾年,教育改革不斷深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口號一直在喊,作為指揮棒、風向標的高考首當其沖。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讓老師無所適從,讓家長霧里看花,讓學生誠惶誠恐,但高考改革總的目標就是要讓更多人受益。當年我那一屆高考,如果不是把生物和政治兩門課剔出理科高考科目,我們學校那個復讀8年的學長也許就永遠上不了大學。
高校也在為實現高考公平正義努力。很多考生和家長總以為高校錄取會有很多潛規則,實話說,個別高校、個別人的行為的確影響到了高校錄取的公正性,沖擊了高校招生錄取的公信力,但我國高校的總體招生錄取工作還是值得信賴的。
有一年在高考錄取期間,我們學校招生辦接到一個省外優質生源基地高中校長的電話,說按照我們對他們中學的承諾,他們學校的考生是進檔不退的,為什么有個孩子進檔又退檔了呢?我們仔細一查,果然,失誤在我們。我們趕緊采取補救措施,將這個孩子錄取進來。后來那個校長打電話表揚我們后說,那個孩子是農村的孩子,志愿就填了我們學校,當時查詢到沒被錄取之后,就到廣東打工去了。
又一次招生期間,我正好在家長咨詢接待室值班,來自蘇北地區的一對母子前來投訴,說為什么把他們孩子錄取到地質工程專業了,顯然他們對這個專業不了解。我仔細查看了錄取數據和程序,發現沒有絲毫問題。我就把這個專業的情況給他們詳細介紹了一遍,母子倆就將信將疑地走了。這個事情過去快四年了,一天,一位學生走進我的辦公室,向我鞠躬致謝,說他就是當年那孩子,現在已經保送繼續攻讀這個專業的研究生。那孩子說,如果沒有來南京當面與我交流,他回去就準備復讀了。
其實,作為高校里的每位老師,都是從高考走過來的,對考生和家長的想法和疑惑都感同身受,都自覺有責任從自身做起,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并將這種理念傳遞給學生,傳遞到社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