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迎峰
摘要:幼兒園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德育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的影響并貫穿于幼兒生活及各項活動之中。我從小學部調到幼兒園這幾年,深有體會幼兒園的工作性質與小學大不相同,幼兒園更注重情感教育,對幼兒教師要傾注更多的愛,下面是我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育課堂;愛心啟蒙
一、讓愛的教育融入課堂
現在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或留守兒,個個自我為中心。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家大小圍著一個人轉。是家中的小太陽、小皇帝要什么給什么,不給就哭鬧不停,勢不罷休。大人也說現在就這么一個要買就買給他不要讓他哭,好像孩子一哭就是天大的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整個幼兒階段是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習慣,因此我們應抓住幼兒養成教育的關鍵期,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使幼兒終生受益。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面對著這么小的孩子講大道理他也聽不進去,我一邊跟他奶奶溝通,讓她不要什么都滿足他,孩子如果哭鬧不停就說李老師不讓買,買來也給沒收,這一招還挺靈,在幼兒園我結合《好習慣》教育幼兒不隨便買玩具,要愛護玩具并和玩具交朋友。
我在上音樂課《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先讓孩子說小鳥小時候是誰給他們喂蟲子吃,孩子們異口同聲說:“小鳥媽媽”。今天老師讓小朋友聽聽《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想一想烏鴉為什么急急忙忙趕回家,聽完整首歌孩子說:“小烏鴉飛回去給媽媽喂蟲子吃,因為媽媽老了飛不動了”。我接著說烏鴉是多愛媽媽,那小朋友都愛誰呢?有的說:“愛媽媽”,有的說:“愛爸爸”,愛誰的都有。我問高凱:“你愛奶奶嗎?”他說:“愛”。我又問:“那我們要不要聽奶奶的話,能不能不高興就打奶奶和爺爺。奶奶每天照顧我們很辛苦。是嗎?”小朋友異口同聲說:“是的,不能打人,打人的孩子不是乖孩子,老師不愛他”。我走到高凱身邊。他說:“老師我以后再也不打奶奶了,也不買玩具”。我表揚了他,獎勵他一朵小紅花。整節課在小烏鴉愛媽媽的音樂聲中進行,孩子們唱的有聲有色。
我經常結合主題有計劃的把愛的教育融入課堂,一邊跟家長溝通一同教育幼兒做個懂禮貌,孝順的孩子。一段時間后,高凱的奶奶一見面就說:“謝謝你,李老師,高凱最近變的懂事多了也沒整天要買玩具,也沒一不高興就打人”。畢竟這是農村婦人認為愛孫子的表現,但她們又怎能知道溺愛的背后是什么,只有正確的引導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二、用愛心,耐心和寬容之心教育幼兒
托爾斯泰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事業,那么他只能是一個好教師,如果一個教師僅僅像一個慈母一樣愛學生,那么他將不比那種雖然讀過許多書,但不愛事業也不愛學生的教師好,如果一個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用愛心塑造幼兒的心靈,用愛心激發幼兒的熱情,愛心是一種感情是一種催化劑,我們只有時刻把他帶在身邊,就一定會創造美好的明天”。
剛入園的幼兒因為年齡小,整天在父母的身邊,入園時面對著陌生的環境,老師和小朋友,獨立性強的幼兒能融入集體生活,膽小,性格內向的幼兒哭鬧不停,這時就更需要教師付出自己的愛心和耐心,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和小朋友對他們的愛和關心,今年我教小班面對著三周的幼兒哭鬧、打人、咬人一出又一出,弄的我招架不住,一會兒這個小朋友被人抓了,那個被人咬了,一會兒這個又要尿尿,那個突然又哭了。這個哄完,那個又哭,怎么辦呢?批評責備他們吧?年齡小一說他又哭鬧不停,滿地打滾,弄的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不批評又得寸進尺,半天打幾個。我想出一個辦法獎勵小紅花。在課堂上我出示掛圖《軍軍交朋友》。圖上畫著軍軍在班上愛搶小朋友的玩具和圖書,又愛打人所以沒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可是他又非常想和別人交朋友。我問小朋友:“你們說軍軍該怎么辦?”大家都說:“軍軍只要不搶小朋友的玩具和圖書,也不打人,大家就愿意和他交朋友”。我順勢靠近掛圖說:“軍軍告訴老師他今后在也不打人,我們愿意和他交朋友嗎?”小朋友異口同聲說:“愿意。”我拿了一朵小紅花貼在軍軍的頭上。接著我問:“我們班有誰愿意像軍軍一樣再也不打人,不咬人。老師獎勵一朵小紅花”。每個幼兒都說:“我們不打人”。孩子們面對著獎勵也挺較真。開始說著別人的不是。這個說:“老師,某某小朋友打我。”那個又說:“她也打過我,還咬我的手。”你一言我一語說著別人的不是。說完一個又一個怎么辦呢?我拿著紅花把愛打架的幼兒叫到跟前說:“你們想的到紅花嗎?”孩子們說:“老師我以后再也不打人了,也不咬人。”我問小朋友:“他們能得到紅花嗎?”小朋友一片稚嫩的聲音“只要以后不打人就可以的小紅花”。我在每個幼兒的頭上貼一朵小紅花并親一下,他們也很自然地走過來親我一下。我接著說:“老師喜歡每個小朋友,可是愛打人和咬人的小朋友就沒人喜歡了。小朋友要做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大家一起玩游戲,一起玩玩具好嗎?”小朋友異口同聲說:“好”。經過一段時間老師們的共同努力,打人,搶玩具的現象逐漸減少,一看見有人打架就會說:“老師不喜歡打人的小朋友,我們也不喜歡他”。在老師的愛心和耐心下小朋友一個個都愛上我們幼兒園。
三、給幼兒的心靈存款學會感恩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使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感恩內容,對受教育者實施的認恩,知恩,感恩,報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多渠道,多方位,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來進行。我認為只有懂的愛的人才能知道感恩。感恩來自心理的滿足,來自于對人對事的寬容和理解,來自于能夠促進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際關系,少些恨,少些對抗,多些寬厚,多些友善,多些快樂,使人有積極地人生,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才會對生活對人生充滿希望才會幸福。我在教學中注重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經常收集一些感恩的傳統故事《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等在晨區活動中對幼兒進行春風化雨般的引導,喚醒幼兒心靈深處的感恩的善根,使幼兒在故事中受到熏陶,心靈得到凈化,促進幼兒感恩心理的形成。教師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無所不知的圣人,教師的言行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得作用,因此教師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應該時刻關心幼兒,對于幼兒表現的關愛行為,應該不吝惜地說聲:“謝謝。”幼兒天性愛模仿,當我們經常對幼兒說:“我愛你們”,“謝謝”,“請”,“對不起”。幼兒也經常會用禮貌用語。
現在聽人都在議論:“現在的人變得越來越自私,只為自己著想一點也沒有想到別人。特別是孩子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當然。可是我們是曾想到一切責任是否歸于我們自己。三字經里說:人之初,性本善。幼兒是一張白紙,家長和老師是雕刻家,把孩子雕刻成一個怎樣的人,難道不是我們的責任嗎?所以更需要老師和家長共用進行教育,在愛和懂的感恩的教育下使孩子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 蔡懿.培育幼兒園小班“關愛型”班級文化的行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2] 黃敏娟.幼兒園里的幼兒參與[D].四川師范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