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自然
摘要: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很多,其實很多情況下造成青少年進行犯罪的原因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分析可以發現,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區分為自身的原因和外界的因素兩個大的種類。關于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可以解釋為是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生理、心理以及世界觀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外界原因主要會包括家庭人員、家庭教育、學校原因以及社會整體的因素影響。正是上述這些因素綜合作用,造成了如今社會青少年犯罪數量逐漸上升,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受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密切。探索預防青少年犯罪,很有必要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青少年自身因素是犯罪的主要原因,自身原因中的生理因素和也理因素對青少年犯罪至關重要。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研究;對策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青少年犯罪在我國主要是指年滿14周歲且不滿16周歲的少年或者已經滿16周歲但還不滿18周歲的青年實施的行為,該行為觸犯刑事法律、對社會造成一定的危害應該依照我國刑事法律對其行為給予處罰的行為。在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總數不少,并且青少年犯罪的比例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專家曾稱,青少年犯罪已經逐漸演變成與吸毒販毒同樣程度危害性的公害,必須加緊預防和懲罰。除此之外,青少年犯罪也逐漸呈現低齡化、復雜化和多變化等突出特點。為了更好的預防青少年犯罪,對于青少年犯罪的行為進行類型化的分析和總結十分重要,有助于歸納出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點,進而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具體分析而言,青少年犯罪主要具有三個突出的特點,分別是犯罪年齡更加低齡化、犯罪形式不再僅僅是單人犯罪,更多的是以團伙的形式進行、在犯罪方式方面呈現高智商化的特點。首先,青少年犯罪的年齡逐漸變得低齡化。在我國青少年犯罪整體數量逐漸上升,但具體來看14周歲到16周歲的年齡犯罪比率增長幅度遠遠高于16周歲到18周歲的年齡的青少年的犯罪增長情況。這一現象表明我國的青少年犯罪正向著低齡化方向發展。
其次,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組織形式方面而言,我國青少年犯罪由單人作案逐漸演變成團伙作案居多。在我國關于青少年犯罪的相關調查中可以發現,我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現在主要是團伙犯罪,具體案件經常表現為團伙性質的盜竊或者搶劫等案件。在對這些案件進行研究時可以發現,這些青少年的作案方式已經變得十分成熟的運作模式,通常會形成比較穩定的犯罪團體,甚至會有穩定性的平臺組織其進行犯罪。
最后,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手段逐漸呈現智能化特征。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相比較以前而言有了很大的提高。社會信息化程度也有了飛躍式的發展,這令一些犯罪行為的記錄或者視頻、文字類的相關資料在網絡上得以廣泛傳播,社會認知不清晰的青少年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很容易便能夠獲取這些資料,并通過自己對該類型資料中的犯罪行為進行模仿,去進行犯罪。這一因素就令青少年的犯罪方式更加高智商化,極大程度的增加了偵破難度。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青少年犯罪自身的原因。通過醫學以及相關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的人群身體和心理的成長都不成熟,對于社會的認知程度也沒有完全的判別能力,很容易在混亂的社會情況下失去完全的調控能力。在處于青少年時期的人們,經常受到多種外界因素影響,處于想要自由不甘于學校的規范束縛、家長的管教的矛盾之中,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都非常薄弱,因此,在處理一些選擇的問題時,很容易陷入抉擇困難的境地,如果沒有正確的家人和學校老師對其引導,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這也是造成我國青少年犯罪概率居高不下、逐年上升的原因之一。
2、家庭因素的影響。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初環境,對于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作為家庭中非常重要的成員,對于孩子年幼時的引導作用至關重要,為此,通過專家的研究表明,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成長環境對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家庭的矛盾問題在當今社會十分突出,家庭糾紛變多、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的不斷出現、家庭破裂等都對于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的惡劣的影響。除此之外,有些家庭雖然沒有破裂的危機,但家長的教育觀念落后,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十分不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自身的道德品質以及作風或者教育方法都存在問題,粗暴的對待青少年,不愿意去理解青少年內心的想法,這有可能會造成孩子日后叛逆的性格,為孩子進入社會走上歧路埋下伏筆。
3、學校因素的影響。除了家庭外,青少年們在學校學習時間是也非常長,學校稱為孩子們第二個家。學校在教育過程中的表現都會對年幼的青少年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對于孩子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學校教育中由于要進行應試教育,對道德品質教育及法制教育重視度不夠,造成孩子們從小道德觀念與法律觀念不強,甚至于對日后行為是犯罪行為。
三、關于青少年犯罪的幾點對策
首先,要高度重視法制教育工作。法制工作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當首先端正教育思想,要把法治教育列為全校學生的必修課,做到教學有大綱、學習有教材、任課有教師、課時有保證。其次,要發揮課堂教育這個學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通過課堂教育充分發揮法制課的作用,選擇實踐性較強的法律常識讀本,針對學生的實際以案示法調動學生的學法積極性。強化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培養,健全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制度來約束青少年的行為。再次,要早期預防、防患于未然。家長、老師在發現苗頭時,就要及時的耐心細致的給予教育和引導,就能有效的遏制青少年犯罪現象。最后,要凈化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內在環境。開展具有針對性、多形式的綜合治理教育,首先要著重加強法律知識學習,讓學生掌握法律基本知識,這是提高法律意識功能的保證。根據青少年犯罪的意志特征,正確對待后進學生,要給他們更多的關懷、指引以及幫助;要尊重他們的人格,給予信任或考驗,抓反復、反復抓,直到形成新的行為習慣。
四、結語
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關系到國家的千秋大業,也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需要。預防和減少青少年校園犯罪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面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共同促進,把青少年培養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合格接班人。
參考文獻
[1] 樊國福.論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及預防對策[J].時代教育,2009,9(16):48-50.
[2] 王有盛.少年犯罪實錄[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2(18):121-123.
[3] 張軒.青少年違法犯罪現狀及原因[N].人民日報,2010-9-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