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全
[摘要]網絡金融犯罪成為阻礙網絡金融領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本文分析了網絡金融犯罪的新類型,探討網絡金融中出現的問題。這類案件在實踐中查辦的難點主要集中在網絡糾紛的特殊證據、電子證據的司法認定、金融犯罪與互聯網金融創新價值選擇以及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失靈上,從法律適用、電子證據以及檢察監管等方面對網絡金融犯罪案件的查辦提出相應對策,希望網絡金融犯罪案件能夠得到有效破解,從而保障金融業在網絡中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網絡金融犯罪;管轄界定;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網絡信貸、眾籌融資、第三方支付等金融領域的發展,催生新形勢下的金融模式發展迅速。然而,互聯網金融出現的詬病,如網絡金融詐騙,裸貸威逼等,這無疑給人們敲響警鐘。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形下,諸多金融領域犯罪多發生在網絡中,因為這種形式的犯罪較傳統的犯罪行為具有更強地及時性和隱蔽性。毫不夸張地說,網絡金融犯罪成為阻礙網絡金融領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實踐中網絡金融犯罪案件犯罪對象形式的多樣性、主體群體的智能化和低齡化、犯罪手段運用的科技化,導致此類案件在偵查中成為難題。
二、網絡金融犯罪的新類型
(一)網絡信用卡類犯罪
俗話說,孤鳥難成林,單絲難成線。人們享受快捷便利的同時,卻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網絡信用詐騙。一時間網絡信用詐騙的濫觴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精心喬裝。這一情況是犯罪分子將通過建立虛假的知悉網絡域名,或者在后臺串改網絡編程代碼,通過發送鏈接誘使被害人登錄,要求其按步驟輸入個人信息,致使財產被犯罪分子盜取。二是木馬植入。犯罪分子通過利用黑客技術,在公共網絡上或者某個鏈接植入木馬,破解被害人的身份信息,盜取被害人的信用卡賬號和密碼,直接在網上進行轉賬和消費。三是偷天換日。犯罪分子通過特殊的技術,截取被害人的信息資料,利用網上交易便利,直接對接銀行業務,進行網絡購物或者其他消費。四是半路攔截。犯罪分子通過登錄網站,然后截取運營商發送給被害人的驗證碼或者其他驗證信息,利用驗證碼進行互聯網關聯詐騙交易。
(二)網絡傳銷犯罪
網絡傳銷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四點:一是更強的隱蔽性。沒有商品作為媒介,僅僅是通過網絡線上線下單線聯系,這時其他參與的人渾然不覺,陶陶然進行著拉人頭活動,這就使得多層級模式下,網絡傳銷犯罪的隱蔽性更強。二是更廣的地域性。當互聯網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時,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及時性和突破區域的限制。原因就是隨著即時通訊的發展,每個瀏覽網站的客戶都有可能成為網絡傳銷下的犧牲者。三是借助第三方交易平臺。拋棄以往以商品為媒介的推銷,直接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利用關聯交易騙取被害人財物。這種類型在實踐中增加取證難度,詐騙模式可謂更加別致。
(三)網絡非法集資類犯罪
互聯網金融領域發生的非法集資行為主要發生在P2P網絡借貸平臺。為了吸引更多的資金,一些網絡借貸平臺通過承諾受騙人高于銀行利率而獲取高額回報,這種模式的安全隱患風險極大的增強,造成客戶資金提取出現問題,嚴重擾亂正常的金融秩序。
以e租寶為例子,一年半內非法吸收資金500多億元,受害投資人遍布全國31個省市區,就是典型地打著網絡金融旗號非法集資。分析其模式特點有二。其一是利用假項目,假擔保,利用平臺賺取中介費,而其融資項目更是空穴來風、名副其實;其二是承諾高收益低風險。從一開始就是陷阱,一元起投,隨時贖回,并且收益率幾倍高于銀行,促使被騙人掉進預謀地陷阱。
(四)利用網絡炒匯
網絡炒匯,又稱外匯保證金交易,是指通過與(制定投資)銀行簽約,開立信托投資賬戶,存入一筆資金(保證金)作為擔保,由(投資)銀行(經紀行)設定信用操作額度。主要是利用杠桿原理成倍放大交易資金規模,以小博大。實踐中,不法分子一是通過私自設置虛假的網絡交易平臺,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在客戶做多或者做空的時候,造成投資者巨額損失的假象,從而將資金非法占為己有;二是通過頻繁交易收取投資者的傭金從而導致資金做空,達到吸取客戶資金的目的。
三、網絡金融犯罪案件實踐中查辦的難點
(一)網絡糾紛的特殊證據問題
在網絡空間中出現的證據如何認定,證據的表現形式有哪些,證據的調查方面有哪些困難,如何提取與保全證據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學界主流觀點是證據作為定案根據需具備三個特點:關聯性、合法性、真實性。那么,網絡空間制度下的證據同樣需要具備這三個特點。但是,由于網絡證據的虛擬性,在以電子媒介作為存儲過程中容易被修改,證據證明的真實性難以保證。因此,實踐中很難比照傳統的證明標準來判定,這將成為這個領域新的挑戰。
(二)電子證據的司法認定問題
實踐中認定的難點主要有二:其一是電子證據的可采性。英美法系中,一般是由法官自由裁量。而在我國按照學界的主流觀點來把握,即證據作為裁判的依據需具備關聯性、合法性、真實性。關聯性與一般傳統證據的證明相差無幾。合法性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為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也就是說,不合法的證據要加以排除,不能作為案件的定罪標準,應當予以排除。實踐中,主要包括通過竊錄的方式獲得證據,不予采納。在飛速發展的計算機網絡時代中,侵入別人的網絡系統顯得容易起來??煽啃允呛饬侩娮幼C據真實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它反映了電子證據可能處于一種“亦黑亦白”的灰色狀態,而不是將其按照“非真即假”的邏輯進行簡單的處理。
(三)金融犯罪與互聯網金融創新價值選擇
判斷金融創新的價值指標就是看對實體經濟的發展影響。電訊設備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為復雜的金融的產品的設計提供可能并且為衍生的金融服務提供了便捷?;ヂ摼W技術是成為經濟新常態穩定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夠轉移和分散金融風險的功能,但是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金融風險。在互聯網下的金融風險體現在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的兩個方面,伴隨著金融犯罪頻發,究其原因是信息的傳遞頻繁與虛假信息傳遞,加大了金融風險負擔。endprint
(四)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失靈問題
在互聯網發展的情況下,金融領域的發展虛擬性和隱蔽性明顯增強,其結果容易造成金融領域下的虛擬經濟與市場經濟兩條軌道越來越遠,這就需要處理好金融創新、金融風險和金融監管的關系。正如有人所說,金融不是單純的卡拉OK,不是自拉自唱行業,它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如果不為實體經濟服務,金融就沒有靈魂。在實踐中,金融犯罪的復雜性和創新性增加了在現實中打擊犯罪的難度,而金融監管部門的專業性和滯后性落后于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發展,導致監管程序存在深層次的斷裂。
四、互聯網背景下的金融犯罪法律適用的對策
(一)完善網絡金融犯罪刑事立法
我國對于網絡金融犯罪的立法不夠完善,主要是側重于針對計算機系統本身的一些規定,主要規定在《刑法》第285、286、287條。這些刑法條文的規定沒有側重網絡金融秩序和財產性利益,更多的是對計算機信息網絡本身的保護。侵犯“計算機信息系統”或“計算機系統”,與實施“互聯網金融犯罪”屬于侵犯兩種客體,互聯網金融犯罪是通過互聯網以突出主體的變化,而不只是局限于計算機系統等手段,兩者之間的性質,并非互為前提”。目前在“互聯網+”模式下,以及在第三方支付平臺中,一些傳統金融領域的犯罪目前更加偏向于此。在2014年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通過《關于辦理網絡犯罪案件適用刑事訴訟程序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定了“涉網”犯罪節點一些的刑事管轄權問題,但是對于網絡金融犯罪中出現的跨地區問題未做明確規定。這就需要在以后立法過程中,在考慮有限地行使管轄權也要結合實害標準作為判斷管轄這類犯罪的刑事管轄權的依據。
(二)規范金融領域電子證據制度
現行《刑事訴訟法》以及司法解釋中規定了電子證據,幾乎網絡上傳遞的或存儲的所有電子數據都有可能作為證據使用。而電子證據如何定位可謂是百家爭鳴。在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以及2014年修訂的《行政訴訟法》把電子證據作為一種單獨的證據類型并列于傳統的證據中是對于實務研究和理論研究的互聯網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在網絡電子證據保全的制度中,有著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公正的同時,許多都是由原先傳統的公正制度完成,由許多尚待完善。當事人身份確認、電子文書的鑒定程序等。與之相聯系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網絡金融領域下,簽訂電子合同的主體有“BtoB”模式和“BtoC”模式,對于后者則需要加強規范機制,因為交易雙方的地位不對等性,容易出現在簽訂合同的之時難以保障消費者的利益。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規范電子合同。只有電子證據和電子合同都納入網絡金融的考慮范圍,才能更好地發揮互聯網下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的優勢。
(三)合理探究民刑節點與金融創新的支點問題
在互聯網發展的今天,網絡金融的發展日新月異,然而,在欣喜之余,同時必須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處理于經濟發展的平衡,特別是在網絡金融領域犯罪的出現時,能否找尋二者平衡的支點,顯得尤為關鍵。為此,需要的考慮幾點:一是在認定民事法律關系的時候,是否影響刑事案件的認定。比如,挪用資金罪中,P2P借貸平臺間拆建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從法律法律關系的來分析,P2P借貸平臺僅僅是一個服務機構,具體的任務就是協助借款人和投資人的借貸行為,投資人是享有對資金所有權的。
但是,《刑法》第93條第2款規定了公共財產的范圍,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集體企業和人民團體管理、使用或者運輸中的私人財產,以公共財產論。從這一款的規定來看,平臺的資金應認定為自有資金,如果工作人員挪用本單位資金則屬于挪用資金的行為。二是,考慮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創新與網絡金融犯罪的關系?;ヂ摼W金融作為新生事物,一方面要給其自身的發展提供預留的空間;另一方面,也有必要給金融領域注入新鮮血液,就是要考慮金融創新的發展,創新是任何事物的生命,鼓勵創新,進一步打開金融市場的發展。
(四)健全金融檢察領域的監督
金融領域的發展,應該結合市場自身的發展,需要的就是行政手段的監管,而不是一味追求刑事的打擊,這樣顯然是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發展,通過金融檢查部分的調控和監督,調整金融活動,減少刑法的打擊,應該把刑事打擊作為最后的一道屏障。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高金融領域風險控制力也是當下勢在必行,行政檢察手段應確保對互聯網金融犯罪的打、防、控的一套有效體系,建立行政與司法兩條軌道,形成共同打擊網絡金融領域犯罪。另外,可以設立專門的金融監察部門,重點分析監管金融犯罪的風險與漏洞,進一步推進網絡金融的更好的發展。
五、結語
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既是機遇更是挑戰,需要司法機關在依法打擊互聯網金融犯罪的過程中,必須要立足刑法的基本的原則,在“高歌猛進”之時,不能“天馬行空”,更不能陷入“一放就亂、一抓就死”的困境。行政監管部門應該做到降低風險,防患于未然,司法機關在打擊犯罪的前提下,也要切實提高懲治和預防互聯網金融犯罪的能力和水平,共同保障金融領域的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