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
[摘要]中西方文化頗為不同,因此,人們的價值觀也存在較大差異。本文歸納了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的體現,并對造成其差異的原因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成因
一、中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差異的體現
(一)思維模式的差異
思維模式是個體面對外界因素所產生的應對行為的指導,面對相對的事情中西方的思維模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東方人的思維模式通常比較委婉,考慮人情世故,而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會比較直接、理性,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中西方文化價值觀差異的形成。比如在時間觀念上,西方人更加講求對待時間的準時性,浪費別人時間會被看做是不禮貌的行為。西方人認為,與人約定了時間就必須要守時,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自己所需完成的任務。工作就要留在上班時間做,加班趕工作的員工會被他人認為工作能力不強、執行力不夠,討厭別人占用自己的私人時間,所以西方人會把自己的時問安排得很精細,并要求自己嚴格按照制定的計劃進行。而對于東方人來說,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則不是十分必要的。中國人做事比較隨性而為,遇事則講求一個隨緣,認為事情沒有到達圓滿的原因可能是還沒到火候,在要求別人做事時,通常不會有強制性的時間要求,認為事情可能并不會有一個固定的完成時間,會遇到不可預料因素來影響事情的完成度,所以雙方并不會把話說得太滿,只會給出一個大致性的范圍。西方人會給孩子充足的私人空間,讓他們自己思考,自己行動,因而西方孩子可以有極大程度上的自我選擇權,包括婚姻。這種培養方式使得西方孩子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同時也使其更清楚地懂得如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中國人深受集體主義的影響,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助與扶持,因而在中國小孩的成長過程中則普遍少不了家長的種種幫助。中國家長事事都為小孩考慮,孩子一出生便成為幾個家庭的重心,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都把孩子看做“小公主”或“小王子”,對其十分寵愛甚至溺愛,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很容易形成極強的依賴性,這對以后的獨立生活與思考是極其無益的。
(二)社會關系的差異
中西方的社會關系也有較大的差異,西方人對于平等的觀念比較強,貧富不會成為構成人們之間差距的因素,人們彼此問互相尊重,絕不允許別人侵犯其自身權益,同時,他們也能自覺地尊重別人。在西方社會里,幾乎沒有人會為自己擁有富足的家庭背景為傲,反之也幾乎不會有人以自己家庭貧寒為恥,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思想即是經過努力便會實現夢想,人人都會有機會獲得成功。而東方社會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迅速發展,但曾經的“君為臣綱、夫為妻綱、父為子綱”仍在人們心中落下了存在的印記,所以在中國家庭中,父親擁有很高的地位。此外,在中國,傳統的等級觀念依然深入人心,小孩子從小便懂得互相攀比,而在工作中,人們更是將“官大一級壓死人”的觀點銘記于心。從而忽略了個體問的平等性。除此之外,中西方的家庭觀念也有很大的差異。在西方社會中,兒女結了婚便要出去獨立,無論生活是否艱辛,父母都可以袖手旁觀;兒女有了自己的孩子,應由夫妻二人照顧撫養,父母沒有義務更沒有責任為其照顧小孩;父母年邁退休之后,往往會選擇旅行或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著安逸的生活。而東方社會中的家庭觀念則比較強,父母會投入全部精力撫養兒女,當老人生活不便時,兒女又會孝敬贍養父母,家庭與家庭之間紐帶性比較強。西方社會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一般由父母與其未成年的子女構成,而親人之間的密切聯系在東方社會中是十分重要的,人們常以家族人丁興旺為榮。
(三)宗教文化的差異
宗教在民族文化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人們精神的寄托與歸宿。中西方人對于宗教信仰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社會組成中,基督教具有重要的意義。基督教宣傳世界是由上帝創造的,上帝是無所不能的,講求人生來就是有原罪的,人們來到這個世界的原因是為自己贖罪。耶穌降生的原因是為世人贖罪,在周末,西方人以家庭為單位,去教堂做禮拜是他們必不可少的活動,在犯錯誤之后,人們會選擇對神父述說,表達自己的悔過之心,以求得上帝的原諒;在就餐前,向上帝禱告也是他們的必修課;絕處逢生時,人們會認為是上帝沒有拋棄自己。對西方人來說,宗教信仰是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他們經常佩戴十字架而在東方社會中,宗教信仰五花八門,種類眾多,但是東方人對于宗教信仰的需要是或有或無的。有些人對于宗教信仰的態度十分虔誠,而有些人則對于宗教信仰毫無觀念,佛教在中國社會中是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佛教講求人人都要行善、修行,為自己死后或來生積德,如果在世為惡的話,死后即會受到閻王的懲罰。在中國,工藝品商店的貨架上都擺滿了釋迦牟尼的雕像,在茶文化中,羅漢果、鐵觀音等茶名也體現了中國人對佛教的喜愛。在語言中,很多表達感情的詞語都充滿了宗教色彩,西方人慣用“god”等詞匯,如“god bless me”。而中國人則多用“功德無量”、“臨陣抱佛腳”等含有佛教色彩的詞語,這也體現了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異。
(四)社會習俗、禮儀的差異
由于思維模式的差異,中西方的社會習俗、禮儀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比如在人們初次見面時,東方人的談話會比較隨意,年齡、收入、婚否等問題都可以提及,人們不會覺得很唐突,而西方人是不喜歡別人打聽自己這些個人信息的,這種行為在他們看來是不禮貌的行為。東方人在路上偶遇熟人時,總喜歡以:“吃了嗎?這是要去哪兒?”為談話的開端,好友聚餐時,也可以很好地溝通感情。而西方人通常都是以:“今天天氣很不錯啊!”來問候,他們并不喜歡與他人談起自身狀況。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形成了群體取向的價值觀,東方人在與人交往時,講求的是謙卑有禮的態度,希望以此態度給對方留下謙虛、隨和好相處的印象。當受到別人夸獎時,中國人通常不會正面接受,而要表現得很謙虛,口頭上還要推辭一下:“不敢當、過獎了”等話語之后才會勉強接受。中國人認為如此謙遜的態度是一種美德,若坦然接受別人的贊美則會體現其傲慢的態度。如果在就職或饋贈東西的情況下,中國人向西方人謙虛地回話,西方人可能不會理解這種行為,他們會真的以為其所饋贈的禮物不受歡迎,因為在西方人的理念中,個體取向已根深蒂固。他們強調民主性與平等性,面對他人的贊揚時,西方人往往會坦然地接受,并回復“Thanks”。所以,中國人在與西方人交往時,不應過分的謙遜,只需坦然地接受贊美即可。endprint
(五)對女性和婚姻的態度差異
無論是中國女性還是西方女性都屬于弱勢群體,但在西方社會中,女性可以受到更多的尊重。男士通常要對女士表達得很紳士,以能為女士效勞為榮。而在婚姻觀方面,東方社會的女性雖然已經獨立,但是依然奉行著男主外,女主內的規則。女性婚后不但要出去賺錢,家中洗衣煮飯、打掃衛生、照顧老人孩子等事情還是要女性來做,否則就會被說不賢惠。而西方社會中,女性則比較自由,她們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婚姻對她們來說是很私人的事,家里是不能進行干涉的。而且婚姻不屬于道德問題,她們有選擇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生活的權利,如果婚后發現雙方不合適,離婚也不會成為一種負擔。而東方人對于婚姻就要看得比較重,離婚對女東方女性來說不只是兩個人分開那么簡單,這涉及到對兩個家庭的影響,所以即使發現兩個人不合適一起生活,東方女性還是不會輕易地就選擇離婚,她們會有很多的顧慮,比如孩子的心理狀況與兩個家庭的實際情況。
二、中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差異成因
(一)環境適應
由于中西方人所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所以他們也存在著不同的價值觀。東方地大物博,大自然幾乎會為人們提供生活所需的所有東西。在古代的東方,人們在受到自然力量的災難時會產生恐懼,因此他們敬畏天地,每每遇到人生大事時,上到皇帝下到平民百姓都要對天地拜祭。東方人講求順其自然,比如大禹治水,人們發現一人之力雖然無法反抗洪水的力量,但是可以順應水的流動將其引走,從而解決水患。中國人十分注重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會主動去改變自然,而只是盡自己所能去順應,使自己完美地融入自然。因此中國人認為,只有改變自身去適應環境,才是正確的選擇。而西方人的地理位置多處于被海洋環繞的環境中,土地狹小,西方人想要走出這片小天地,想要獲得更多的生活用品,他們就必須向大自然發起挑戰,努力征服面前的海洋,可見西方人與自然處于敵對的狀態,而并非適應環境而生存。西方人將其對自然的抗爭凸顯出來,將自身與自然視為主宰與被主宰的關系,他們一直接受著自然所給予的挑戰,并努力地改造自然。在西方人的意識里,人是擁有靈魂的生物,但在物質世界中,其余生物并沒有靈魂。這種個體靈魂的觀念不但明確地把人性的本質與自然明確地盡心區分,同時也將每個個體與其在群體社會中的不同關系區分開來。比如,很多美國人信奉上帝,講究自由與平等,在他們的意識中,個體不需依附于他人,而是自身思索與上帝的關系,從而對自己下定義。
(二)歷史因素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單就封建社會就存在兩千多年,人們一直被封建階級所統治,封建制度存在很多不合理之處,這會使得社會存在很多不安因素,因此,封建階級對人們的思想進行統治,其心中的封建思想也逐漸地根深蒂固。中國的傳統文化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洗禮,自那之后又不斷吸取異國文化的精華,最后形成了極有特色的思想格局——儒家文化為主體,道家及佛家文化次之。封建階級雖推崇維護自身利益的思想文化,但是也沉淀總結出很多優秀的思想,這些思想一直影響著東方人在各個方面價值觀的養成。時至如今,很多良好的傳統被東方人傳承著,孔孟思想、弟子規、佛學等依然被現代人所追捧,使之注意尊卑禮教的重要性。而西方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也與其歷史因素有著很大程度的關系,在古羅馬時期,人們提倡樂觀的生活,并為自己的生命定下明確的定義,活出自己人生的價值,而這種為滿足自我追求而奮斗的精神支撐起了西方文明的靈魂也極大地影響了西方人的價值觀念。此外,在法制建設方面,古羅馬人所表達的精神也對其價值觀的形成有著很大影響。西方的歷史雖然比較短暫,但是西方的革命運動發起的卻比較早,十七世紀便推翻了封建帝王家的統治,完成了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蛻變,西方人具有強的創新革命精神,工業革命的成功,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激勵著西方人對于技術創新的不懈追求。西方人喜歡以個人為中心,突出個人的個性,在不妨礙別人的基礎上,依自己的內心行事,并為其所做之事負責。西方人喜歡自由,追求民主與平等,希望人們能夠得到公平的對待。很多西方人都有過移民的經歷,在本國時,他們往往有些不愉快的經歷,在艱苦的情況下,他們努力接受著新環境,盡力創新,主張改革,因而,西方人更加崇尚不懈的奮斗與自由的追求,也更將個人主義深深的印入內心。
(三)思維基礎
思維方式是人們的心理定勢,在人們觀察事物之時,做出反應之際,其內心中浮現的一種思路即為思維基礎。思維方式受諸多因素的影響,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語言文字的運用,政治經濟制度的區別以及科技發展的差別等等,在人們價值觀養成的過程中,思維方式的走向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歷史悠久,在絢爛的百家齊放時代產生了很多優秀的思想,對中國人影響最深有三種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的思想。這幾種思想極其注重培養人的悟性,這使得中國人能夠切身領悟到旁人話語中的言外之意,而在這些思想中,影響人們最深的便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教導東方人謙卑和賢淑,講求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三從四德、從一而終、尊師重道、百事孝為先,所以東方人看起來更加含蓄,要對自身進行修行,要求人要有內涵,而且東方人不但看重事情的結果,事情的過程也同樣重要。而對西方人而言,理性的哲學思想是他們的主要思維方式,西方人的處事方式是直線性的,這與東方人曲線性的處事方式是不同的。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十分注重運用嚴密的邏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此之后的幾個世紀中,眾人效仿哲學家,將理性主義作為思維基礎。這種理性主義強調科學實驗的重要性,也強調論證的重要性,這樣的思維方式在西方科學的發展史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西方人在語言表達上十分強調其外顯性與確切性,做事也更加直接,對于邏輯思維更加看重,所以他們做事的目的性也更強,更加看重事情的結果。
三、結論與思考
中西方人需要適應不同的地理環境、經歷不同的歷史發展并且存在不同的思維基礎,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中西方文化產生了頗大差異,而這些差異又使得中西方人們的價值觀存在很多不同之處。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交往逐漸頻繁,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中西方人們的價值觀念存在很大差異,我們要吸收西方個體主義價值觀的優點,同時發揚中國集體主義價值觀的長處,盡力向全球化的價值觀靠攏。在全球化價值觀的養成過程中,我們要注重求同存異,在吸收西方價值觀長處的同時保持自身的優勢,爭取獲得最大程度上的雙贏。環境因素,歷史因素以及思維基礎無一不在影響著中西方人的價值觀的形成,本文對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以及此類成因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有效地幫助讀者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差異,從而為促進跨文化交流盡上一份綿薄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