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光
[摘要]本文基于由英語旅游翻譯文本和原生文本構成的可比語料庫,運用語料庫分析技術,從語言通俗性、語言對話性,語言感染力三個角度,考察了英語旅游翻譯文本與原生文本在反映讀者關照數項指標上的差異,從而為旅游文本英譯提供借鑒。
[關鍵詞]語料庫;旅游文本;讀者關照
一、研究背景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文化強國的戰略,而旅游業是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舞臺。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超過其他國家,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由此可見,旅游業的發展在我國經濟、文化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旅游文本是展示我國旅游資源和文化瑰寶的窗口,而且具有激發人們旅游行為的商業價值。基于接受美學的讀者關照為考察旅游文本的特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維度。另外,語料庫翻譯研究的長足發展,又為旅游文本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基于由英語旅游翻譯文本和原生文本構成的可比語料庫,運用語料庫分析技術,考察旅游翻譯文本與原生文本在反映讀者關照數項指標上的差異,從而為旅游文本英譯提供借鑒。
二、理論基礎
英國翻譯家紐馬克根據語言的不同功能,將文本分為“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text)和“呼喚型文本”(vocative text)三大類型。旅游文本目的就是要傳遞信息,吸引游客,最大限度地取得旅游產品的預期效果。所以,根據文本類型理論,旅游翻譯體裁屬典型的呼喚型實用文本。
既然旅游文本目的是向讀者發出“召喚”,在讀者身上產生明顯的“語后效果”,使其成為真正的旅游者,依據當代接受美學的觀點,這類文本應該是以讀者為中心,要關照讀者需求。接受美學(Aesthetics of Reception)又稱“接受理論”,它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接受美學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確立了讀者的中心地位。根據接受美學的觀點,閱讀譯本的過程不是譯者與譯本單向向讀者灌輸形象和意義,不是讀者被動地接受的過程,而是讀者積極地介入與參與,與譯本、譯者形成辯證的對話關系。依據這種觀點,旅游文本翻譯實際上應該看做是文本與讀者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因此,檢驗譯作,也就是考察文本和讀者之間的對話質量。
讀者關照理論還認為,由于文化差異,不同語言的讀者長期受各自特定的語言文化環境熏陶,養成了一種固有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這種心理和習慣形成了他們不同的“期待視野”。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德國康斯坦茨學派的姚斯認為期待視野是讀者理解和闡釋作品的立場、觀點、方法的前提。沒有它,任何作品的閱讀都將不可能進行。因此,易于讀者接受的文本要符合讀者的“期待視野”。這就要求考慮譯文的可讀性與國外讀者的文化審美心理及接受效果,即其語言表達必須準確、通俗、明了,富有吸引力,能雅俗共賞,有利于不同層面讀者的理解和接受。有學者還提出,旅游文本既然以讀者效果為導向,其語言應具有對話的性質。文本的直接感染功能通常由祈使句來實現。
接受美學不僅在文學研究領域掀起巨大波瀾,也為翻譯研究開辟了新的維度。該理論在轉變傳統的文學翻譯觀的同時,為應用翻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對考察旅游翻譯文本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本研究依據以上理論,將從三個角度,即語言通俗性、語言對話性,語言感染力,來考察旅游文本的讀者關照。
三、研究方法
(一)分析工具和指標
本研究利用wordsmith6.0采集兩個語料庫中反映讀者關照的9項文本指標數據,即:標準化類符/形符比、詞長、稱呼語使用密度、句長、復合句、祈使句、被動句、問句、感嘆句使用密度,然后進行對比分析,以考察英語旅游翻譯文本在讀者關照方面與英語旅游原生文本的差別。
(二)研究語料
自建的類比語料庫包括兩個子庫:英語旅游翻譯文本語料庫(Translated English Tourism Texts Corpus,下文縮寫為TETFC,共47038詞),語料主要取自《杭州旅游指南(英文版)》和杭州旅游宣傳網;英語旅游原生文本語料庫(0rigi—nal English Tourism Texts Corpus,下文縮寫為OETTC,共35839詞),所選語料均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愛爾蘭等國的旅游宣傳網和旅游宣傳冊。所選語料主要為景點介紹類文本,文本類型相似。
四、數據分析
(一)語言通俗性考察
1.詞長、句長
表1顯示,英語旅游翻譯文本與原生文本詞長基本相同,都較多的采用了4-5字符詞匯,用詞簡潔、通俗。句長差距較大,翻譯文本比原生文本平均每句多出4-5詞,句長標準差稍高,說明翻譯文本使用的句子更加復雜,長句較多。
2.復合句使用密度
表2顯示,旅游翻譯文本中復合句的使用密度遠遠高于原生文本,簡單句的使用密度顯著偏低。句子結構較復雜。
(二)語言對話性考察
1.稱呼語使用密度
表3顯示出,英語旅游翻譯文本第一和第二人稱的使用頻率低于原生文本,特別是在第二人稱的使用上,差別非常顯著。翻譯文本在表達上多用第三人稱,表達客觀、正式,但是,屬于不包含說話人和受話人在內的表達范式,因此對話性不強,文本讀上去會讓人覺得與自己沒有關聯,因而閱讀的興趣會降低。
2.動詞名詞化密度
表4顯示了英語旅游翻譯文本除了在一ment(s)和一ence(s)兩個后綴使用頻率略低于原生文本外,其它各項均高于原生文本,使用總頻率上明顯高于原生文本。動詞名詞化用法比較常見于正式文體中,表達靜態化,原生文本語言比較注重讀者的參與性,較少使用缺乏動感的動詞名詞化用法,積極引導讀者體驗旅游的樂趣,對話性更好。
3.被動句使用密度
表5顯示出英語旅游翻譯文本被動句使用密度遠遠高于原生文本。被動句隱藏施動者,多用于正式語體中,主動語態則更加簡明,因此,翻譯文本較多地體現客觀、正式的文體特征,語言對語性較弱。
(三)語言感染力考察
1.標準化類符/形符比
表6顯示出兩個詞庫的標準化類符/形符比(STTR)比較接近,旅游原生文本的STTR稍高,而且標準化類符/形符比標準差較低,說明旅游原生文本中的詞語變化性較大,詞語較豐富,詞語的重復率較低,語言感染力較強。
2.祈使句使用密度
表7顯示,英語旅游原生文本祈使句的使用頻率比翻譯文本高出20.06%,差異相當顯著。祈使句用于表達命令、請求、勸告、警告、禁止等,因對象(即主語)是第二人稱,所以通常都省略,祈使句的動詞都為一般現在時,因此結構簡潔,感染力強。
3.感嘆句使用密度
表8顯示,英語旅游翻譯文本使用的感嘆句明顯少于原生文本。感嘆句句子相對簡短,表達感情豐沛,語氣強烈,有較強的感染力。
4.問句使用密度
表9顯示,英語旅游翻譯文本使用的問句少于原生文本。問句能夠直接引導讀者思考,有較強的感染力。
五、總結
本研究強調了譯文讀者的參照地位,認為譯文的質量應該考察譯文對讀者需求的關照指標。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英語旅游翻譯文本在語言通俗性、語言對話性,語言感染力方面還可以體現出更多的讀者關照,這樣可以進一步促進旅游翻譯文本呼喚功能的發揮。我們在翻譯旅游文本時,應該以目標語讀者為中心,積極貼近讀者的“期待視野”,控制句長,簡化句子結構,增強語言的通俗性;多使用第一、第二人稱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少用被動句,多用動詞主動形式來增強語言的對話性;減少詞語的重復率,增加詞匯變化,多用祈使句、感嘆句、問句來增強語言的感染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