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摘要]當今社會,中國現代文學的教學現狀并不令人滿意。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遮蓋了現代文學課程自身帶有的文學性;現代學生的實用意識加強,對現代文學課程學習的興趣逐漸降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重點表現出人生感悟,提升學生為人處世能力;表達出文學感覺,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突出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表達交流感想,提升學生的創新技巧。必須努力適應新時代的改革,努力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現代文學課程;順應改變;方針
順著新時代的快速發展,大學現代文學課程教學也應該有所變動,以此來適應時代的變化。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變并非簡單,需要面臨諸多問題,例如授課時間的減少、學生的文學底子較差,大學教育慢慢發展為大眾教育,專業區分漸漸不明確等。面對這些問題,課程結構與教學內容都要作出相對應的改變,不然難以順應時代的改變,只會讓現代文學課程漸漸成為邊緣課程。
一、現代文學課程授課改變過程中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現代文學課程是每個高校中文系專業的基礎性課程,盡管每個高校上課的情況不一樣,但是這門學科的授課所面臨的問題都是一樣的。現代文學課程教學變動要想取得成功,每個高校都應該清楚認識到所面臨的問題。
(一)授課時間的縮短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提倡要給革命“立史”,所以現代文學課程地位在當時是非常高的,授課時間也很長,每個高校都是大于200左右的授課時間,可以確切地說和古代文學不相上下。到20世紀80年代后,一些學校慢慢把現代文學課程劃分為現代和當代兩個板塊,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彼此不聯系,總共算起來有200多個課時。尤其這幾年,伴隨公共課與通識課程的增加,再者周六周天學校不上課,給予現代文學基礎課的授課時間愈來愈少。到現在,許多學校把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兩門學科授課時間加在一塊,小于等于130左右課時,現在的授課時間成了過去授課時間的一半。由于授課時間的縮短,課程的大綱、內容,以及老師的講解因此也隨著時間的縮短發生了變化。
(二)授課理論依據的變化
過去現代文學探索與授課所根據的理論非常的片面,如今卻特別的豐富,甚至是各式各樣。雖然這樣讓這門學科充滿了活力,無論使用何種方法理論似乎都可以進入,但是這樣消減了作為基礎性課程必須要有學科知識的穩定系特征。這種的問題在當代文學教學中顯得尤為突出。相比中文系設置的另外一些基礎課程,像古代漢語、古代文學、語言學、現代漢語、文獻學等,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則顯示出不夠標準。這固然與學科的性質有關,但是應該怎樣既能參考和運用嶄新的理論資源,把學術界能夠認可的學術報告巧妙地與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教學融合在一起,又能夠遵守一定的學術程序與樣板,保證教學的不變性,這個問題也必須值得重點關注。
(三)學生狀況發生變化
以前中文系大都是各大高校學生最受歡迎的專業,現在學生被中文系錄取,大多數都不是對文學的熱愛才報考這個專業,還有一些是由于服從分配才被迫進入中文系。本來學生在接受十二年教育的時候所面臨的升學壓力大,學生也沒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讀文學作品,考上大學后,許多學生為了以后能有更好的發展主動選擇其他專業課程進行學習,有的甚至是去修第二學位,許多高校也支持學生的這種做法。甚至有的學生想去國外進修,他們就不得不對付各種的英語考試,因此學生也沒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這門課程,專業意識愈來愈淡,沒有辦法認真地投入到文學學習中,所以這就給文學教學加大了了難度。要想真正改革,相關的領導就要對當代學生的大概認識結構和文學水平有所掌握,讓學生對這門課程能夠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現代文學課程對學生吸引力越來越弱的原因
(一)老師傳統呆板的講解模式,遮住了現代文學課程自身具有的文學特點
如今有些現代文學課程老師沒有全面、準確地了解與掌握現代文學教學的意義,忽略了現代文學作品的美的特點,在講課中倒向“認識論”,不停地講述,使得現代文學中自身帶有的精華、感性、想象力、審美力、生命理想等被消減,原本充滿活躍的文學課堂氣氛變得沒有一點活力,死氣沉沉,學生只知道一些乏味的人文知識點,這種教學模式很快地讓學生對此門課程失去興趣。
(二)學生的實際運用思想加強,降低了對現代文學課程學習的興趣
現代中文專業系的大學生在就業競爭的壓力下,一般都是看重實際操作、淡化素質,看中名與利、不重視人文。他們無法理解我國豐富的文學底蘊與文化底蘊對完善一個人的人格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他們對短期的社會需要強烈的配合,對辦公軟件等級證書和第二語言證書的追求遠遠超過對文學的喜歡。在他們意識中對專業意識不強烈,對專業知識學習也是馬馬虎虎,對于文學文本,他們則表示不感興趣、沒有感覺,不想去閱讀原著,不愿花費時間去和其他人探索與研究,對文學課堂也提不起興趣。
(三)通識教育概念的加強,對現代文學主要課程地位進行了削弱
目前很多高校正在由專業人才的培養轉變成全面的人才培養,很多課程大綱與授課內容相對應做出了調整與組合。中文課程尤為突出。很多學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課程大綱,他們打破了過去文理分開的傳統以及以前文學專業要求的條條框框,增加了許多文理交匯課程的簡單課程,相似專業之間慢慢結合。有些學校的中文課程在學生剛入學的前2年不分專業,不同專業的前兩年的課程全都進行學習。最終的結果是導致現代文學的課程學習再次壓縮,現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課程學習的地位再一次被削弱。
三、現代文學教學改變的實際意義
教育的初衷就是對人進行教育,然而目前我們了解到它在社會中削弱了自身的本質,對人的教育被忽視了,專業與知識的教育不斷在人們的意識里被加強。教育一旦脫離了人的主體意識,嚴肅地說就沒有辦法稱作教育。因此,我們必須從“人的建設”的角度來開展現代文學教學。換個說法也就是說,現代文學教學的根本問題是我們要培育什么樣的人,應該從現代文學課程的講解中讓學生學會怎樣做人。文學作為人學,把一些關于人文學科全部包括在文學中,它包含人生的每個方面,充滿著包含一些關于人文的智慧經驗。那么,現代文學授課應該對經典的講述對學生的人生行為進行引導。而對現代文學經典的講述沉淀一些新的人生感想,這樣才體現經典存在的意義。endprint
四、現代文學課程講解的改革與時代發展相結合的方法
為了能順應時代的新變化,現代文學課程在講解大綱中,與教學模式上都必須進行不同程度上的改變。高校不能強制性要求,畢竟每個老師有自己一套的授課習慣,但是不管怎樣,這門課程的講述必須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
(一)培養學生文學理解和文學作品分析技巧的整合
每個學校的文學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都不一樣,但是很多老師一般都會特別強調學生去閱讀一些文章,同時對文章做出自己理解。現在的大學生每天的事都比較多,閱讀文章的時間相對就不多了,所以上課之前,很多老師會給學生列出一些文學作品的清單,讓同學在閑暇時間去閱讀。盡管所列清單的數目相比之前少之又少,但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能完成任務。因此,一些老師不再重視學生閱讀的數量,而是嚴格在閱讀質量把關,把學生是否閱讀過經典文章納入學生日常考核的標準。老師在學生閱讀作品之后來對作品進行講述,想到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一些不清楚的地方,來講解作品,這樣更好的養成學生對文學的自我認知與提高自己分析能力,這才是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的重點目的。老師不能一直在講,而是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內容的討論與思考,這樣不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夠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講述魯迅《孔乙己》時,可以向學生提問“這部小說中心思想是什么?”學生們積極思考,發言,得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這樣同學對《孔乙己》就會加深理解,并且從中也學會通過多種方式來理解文章。盡管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相比,作品缺少一定的歷史底蘊,但是老師在授課中,要重點突出文學性,對文學作品重點進行講解,特別體現現代審美的特性。
(二)重點顯示交流特點,提升學生的創新技巧
長久以來,中國現代文學的授課模式存在著乏味單調的問題,整體上是老師在講,學生被迫接受,并且老師的講解也都依照“講解故事的社會環境一介紹作者頭銜、觀點一舉例他們的代表作一總結寫作特點和在文學史中所處的地位”這種乏味的模板,這樣會影響展現學生的主要作用、不利于激發學生對文學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必須全面改變這種死板的授課模式,采用讓學生成為主體,讓老師為主導的授課想法與現代文學課程自己所具有的特點,運用交流性的授課模式,鍛煉學生的創新技巧。
文學文章根源于生活,具體形象,擁有很多意義與多變化的特點。現代文學講解應該順從這個思維,在授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鼓舞他們從多種方面去理解去學習,讓他們鍛煉創新思維能力。同時,老師恰當地對學生理解出來的東西要進行判斷和選擇,這樣利于他們思維獨特的見解進行更大的發揮。收集整合思維和分散思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現代文學講解中,把老師的收集與整合思維與學生的分散思維結合在一塊,使得老師與學生的交流頻繁開展,這樣才會激勵學生對文學學習的興趣,鍛煉學生的創新、思考與分辨技巧。
在授課講義存在正義的時候,首先要將學術界的全部觀點與當時各個觀點的背景展示在學生面前,其次讓學生進行商討,或者可以作為一個考察學生文學素養的考題布置下去,讓學生就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與教師進行交流,在和學生一塊商討中也能對教學以及授課進行幫助。除此之外,要鼓舞學生將自己討論與想法寫成學術論文,用學術論文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一是必須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認真研究、敢于突破傳統,通過寫學術論文來加深對現代文學課程的感觸;二是必須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確立一個研究課題,進行研究方案的設立,收集與整理并且學會解析資料,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使得自己的創新潛力被激發。
五、結束語
每個老師都應該重點關注現代文學課程存在的問題,例如出現的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授課方法的呆板等,有許多方面都與時代的要求差得很遠,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學風不切合實際,這個問題各大學校要重點改變,并且要早早解決。因為學術報告與相關的活動比較多,各式各樣的標準讓老師慢慢忽略了教書育人的本質,假如每個學校老師之間能夠多一些關于現代文學課程改變的交流,彼此之間能夠借鑒與合作,一定會使得文學課程的改革取得巨大的成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