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昊昊+洪堅仁
[摘要]情感教學在當今教育領域中已成熱門話題,又是現今教育界注重的課題且運用于各個學科之中。論文根據大學音樂類公選課與情感教學結合,通過問卷調查共析出六個維度,28個題項后,經SPSS 20分析數據刪除不適合之題,獲得有效題項20題,四個維度分別是學習理念的情感性、教學方法的情感性、學習功能的情感性、師生關系的情感性,并提出課內外建構正確的師生關系、學以致用等建議。
[關鍵詞]情感、音樂、公選課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背景
公選課已成為各大高校必開課程,而情感教學在當今教育領域中已成熱門話題,又是現今教育界注重的課題且運用于各個學科之中,如何將公選課教學與情感教學二者聯系起來?是一項重要的學問。情感教學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圍繞著認知因素借助于相應的教學手段并通過語言、態度、行為等負載教師正性情感的教學變量來激發、調動和滿足學生的正性情感需要和認知需要以促進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效果的增強和教學目標的完善的教學。文獻研究發現,學生的家庭背景對學生在公選課中的情感教學并無太大影響,而課堂中,情感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巨大影響,甚至在學生畢業及今后的繼續學習和就業中,情感教學將繼續影響學生。而研究音樂類公選課情感教學的影響文獻中,認為教學情感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注重課堂中情感教學的使用,而不能出現知情分離現象,片面強調語言學習中的認知因素,忽視情感因素對語言教學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采用的問卷為參考孫姣姣2012年的音樂教學情感問卷后,修改成適用于本研究的問卷,經專家修訂后成28個題項。初期問卷分為6個維度,分別為:教學理念的情感性分析、教學內容的情感性、課堂氣氛的情感性、教學方法的情感性、師生關系的情感性、教學評價方式的情感性。教學理念的情感性下有7題,教學內容的情感性下有6題,課堂氣氛的情感性下有3題,教學方法的情感性下有3題,師生關系的情感性下有6題,教學評價方式的情感性下有3題,共28個題項。
問卷采用全面調查的方法,對福州某民辦本科院校的100名選修音樂公選課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由授課教師于該音樂公選課課堂進行,共發放1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7份。
三、受測對象
有效問卷中受測者男生占19.6%,女生占80.4%。女生多于男生,這顯示大學生對于音樂教育課程感興趣者女性多于男性。由于是全校性公選課,因此學生所學專業涉及廣泛;在家庭背景中父親職業分布為:15.5%從事工人職業,27.8%為經商,24.7%為農民,公務員占4.1%,5.2%從事教師行業,自由職業17.5%,無業占1%,其他為4.1%,母親的職業分布為:17.5%為工人,13.4%為經商,農民占28.9%,公務員為6.2%,19.6%為自由職業,無業10.3%,4.1%從事其他職業。數據中顯示父親職業中經商最多,其次為農民,自由職業第三;而母親職業中務農最多,自由職業第二,工人第三。
四、數據分析與結果
本研究采用SPSS20分析數據,根據因素分析的結果刪除不適合之題目,獲得有效題項21題,經主成分分析結果共析出4個維度,可以解釋總變異量的63.05%。維度1包括7個問項,命名為“學習理念的情感性”,定義為大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理念的情感表現。維度2包括5個問項,命名為“教學方法的情感性”,定義為大學生對于音樂教師教學方法的情感性。維度3包括5個問項,命名為“學習功能的情感性”,定義為大學生對于音樂學習之功能的情感表現。維度4包括4個問項,命名為“師生關系的情感性”,定義為大學生對于音樂教師教學與學生本生互動的情感表現。各維度的Cronbach~值分別為0.836、0.841、0.826與0.750整份問卷總體的Cronbach~ot值為0.914,均大于0.7,本量表KMO值為0.848且Bartlett球型檢定達顯著水平,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整體而言,本量表具有良好信度與效度。
本研究以AMOS20針對本研究之音樂課情感量表表進行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主要驗證量表是否與實際問卷資料是否適配。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卡方自由比x2/df值為1.697,介于1至5問,說明該量表之結構模型的擬合度是較好的。同時絕對配適度GFI=0.790,AGFI=0.735,RMR=0.0.073,RMSEA=0.085,增量配適度NFI=0.728,TLI=0.843,CFI=0.863,RFI=0.689,IFI=0.867,精簡配適度PNFI=0.636PCFI=0.754,各項指標均接近較佳驗證水平標準,說明本研究量表之結構模型具有好的配適度,亦即問卷分成四個維度所建構的因素理論模式可以獲得支持。
五、情感教學量表各維度探討
(一)學習理念的情感性
1.能在旋律中找到歸屬感。課堂中所播放的音樂大多數屬于西方不同時期音樂,早至中世紀的平行奧爾加農、巴洛克時期亨德爾的《彌賽亞》以及20世紀印象派時期德彪西《月光》等等。通過問卷調查不認同占7.2%。由此可見,當代90后大學生不僅能夠在流行音樂中釋放自我,也能在古典音樂中游刃有余。聆聽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時,學生能夠聯想到精致的教堂,而在聆聽德彪西的作品時,學生又能夠聯想到虛無縹緲的莫奈的《日出》。
2.音樂選修課能夠提升你審美情趣和審美創造力。調查數據顯示1%被調查者不認同。眾所周知,音樂是美的化身,因此以課堂中播放的音樂為媒介,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審美。
3.在課堂中聽音樂,能夠讓自己身心愉悅從而促進身心健康。通過數據析出不認同占7.3%。大學生的課程并不像中小學生那么固定集中,但也有一天八節課出現。如果晚上還有公選課,那么學生一天將要上11節課,對于學生來說是很疲憊的。在音樂公選課中多放音樂,能夠適當放松學生上課時緊張的精神狀態。endprint
4.教學內容能夠激發同學的興趣。問卷調查數據顯示4.1%的被調查者表示課堂所學內容不能激發自己的興趣。而大多數同學對音樂還是有著很大的興趣,不論在流行樂、古典音樂還是作曲等內容。
5.喜歡課堂中播放的音樂。調查顯示不認同占6.2%。為了進一步區分西方音樂不同時期不同特色,有時將會與中國民間音樂進行對比,因此學生在課堂中并不只是接觸西方音樂,同時也會聆聽中國傳統音樂甚至流行音樂。播放的音樂以西方音樂為主,其余音樂為輔,讓課堂中的音樂多元化,豐富課堂內容。
6.音樂公選課上所教授不同時期音樂能感受到不同情感和風格。3.1%被調查者不能夠感受到不同時期不同情感和風格。課堂中所教授的內容按照時間順序進行,一次課僅講授一個時期的音樂及人物,并播放所講授時期音樂。但為了讓給學生更充分的區分不同時期的風格,授課教師會讓學生聆聽不同時期相同題目的音樂,以此在視覺和聽覺上進一步進行區分不同點。
7.在課堂中聽音樂時,能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意境。調查數據顯示9.3%被調查者表示不認同。通過聆聽,接著學生自行分析音樂所表達的內容,最后教師進一步講解。在學生自行分析環節,偶爾會出現多種答案,但通過教師引導,多數學生能夠理解音樂所表達的意境。
(二)教學方法的情感性
1.學習這門課同時能學習到不同其他領域知識。通過數據表示不認同占7.2%。雖然為西方音樂史課程,但是課堂中,授課教師在講授西方音樂史時,結合歷史、地理、政治等不同學科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音樂史同時能夠聯系各方面知識。例如:講授各個時期音樂時,首先會告知該時期中國所處朝代,在了解的同時很好的結合我國歷史,甚至讓學生對祖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能從教師肢體語言中接受到情感。數據顯示9.3%表示不認同。將視覺與聽覺融合,豐富視覺傳達表現力,讓學生更加有趣味的接受教師上課所傳授的知識(5)。因此,教師在課堂中一味的講授,學生會產生厭倦感。如果教師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視頻等輔助的同時,恰當結合的肢體語言,學生對課堂所教授的內容將會事半功倍。
3.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清晰,易于掌握。調查中不認同占6.2%。授課過程中,重難點分開講,例如:莫扎特在古典主義時期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多位包括貝多芬在內的音樂家受其影響。那么介紹莫扎特的生平后,莫扎特的作品重點講解,而作品風格就需要細講,甚至需與之前的海頓及之后的貝多芬作品的風格進行對比。
4.和老師關系在課堂外能夠如同朋友。15.4%被調查者表示不認同。課堂上大家是師生關系,而課堂以外,有問題同樣可以來咨詢。授課至今,學生在音樂方面例如:聲樂、樂理、作曲等出現疑問,授課教師均會在下課或者放學后進行解答.
5.能夠充分信任任教老師。通過調查,不認同占7.2%,數據顯示多數同學能夠信任老師,通過師生相互信任關系的建立,對課堂教學效果有直觀影響。
(三)學習功能的情感性
1.能夠把音樂公選課中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學習聯系起來。通過調查不認同占19.6%。有些音樂家在艱苦的環境下繼續創作,學生通過課堂了解音樂家生平,并聯系當前學習生活狀態,激勵學生更加努力。而小部分學生能夠利用上課所講授的知識進行曲目創作,并在下課后與任課教師探討存在問題及改進方法。
2.選修這門課后對你的社會交際能力有一定的促進。13.1%被調查者表示不認同。通過自我介紹、課堂中的才藝表演,鍛煉學生在公共場合的膽量,面對陌生人時不再膽怯,從而促進學生社交能力。
3.音樂公選課中播放的音樂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數據表示21.7%認為不認同。影響情緒的前提條件是能夠正確理解聆聽的音樂所表達的內容,一部分我們通過樂曲名稱就能清楚了解,而另一部分則通過任課教師的講解。當代大學生有時候不一定能夠很好地釋放自己的情緒,通過這門課讓學生了解音樂與情緒的關系,或者介紹心理學中的音樂治療。
4.課堂內容能夠激發同學學習的動力。被調查中不認同占21.6%。由于公選課這類課程的特殊性,課堂中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多數屬于陌生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能夠對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幫助。
5.課堂上同學的互動氣氛融洽。5.1%被調查者不認同課堂的互動氣氛融洽。任課教師采用回答問題加分的方法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并且分數將計入學期末綜合成績,同時將平時分調整為60分,余下40分通過回答問題加分、坐前排加分等形式補足。
(四)師生關系的情感性
1.能夠通過任課教師眼神理解老師所表達的情感。不認同占17.6%,可見多數同學可以理解任課教師的眼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講課時不能做到同時看每一位同學,但是可以時不時用眼神與學生進行交流。若能注視學生,會讓學生覺得任課教師重視他,對本門課程也就更加認真。
2.課堂上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本人認為不論學生好壞,總是希望任課教師能夠關注自己,不同學生會以不同方式吸引老師的注意。例如:有些同學通過課堂回答得到老師的關注,有些同學則通過調皮吸引老師的關注。作為教師,不論學生以什么形式吸引教師的注意力,都應該進行正確引導學生。
3.課堂上老師對你有一定的情感激勵。不認同占19.6%。在學生表現良好時候予以適當口頭表揚;而當學生出現不良課堂現象時也盡量不要直接批評,當這些學生有一點進步時,就應該及時提出表揚,以此激勵學生。
4.喜歡上課時老師對同學的提問方式。19.5%被調查者表示不認同。均勻分配回答機會,多鼓勵學生起來回答問題,擺脫膽怯害羞的心理。給予一定鼓勵措施,例如:適當加分等形式,以此來吸引學生更加積極的回答問題。
六、結論
每一所高校都希望將來畢業的學生能夠盡可能的全面發展服務于社會,甚至有所成就。本研究如將大學生情感教學量表分成四個構面;音樂類公選課情感教學與學習理念的情感性、教學方法的情感性、學習功能的情感性、師生關系的情感性有關,綜上所述存在以下問題:
(1)課堂內外師生關系無法打破傳統師生關系;
(2)學生不能很好地做到學以致用;
(3)多數學生無法打破恐懼心理,在課堂上不敢主動回答問題;
(4)課堂內容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以下解決方案:
(1)強調建構合理的師生關系;
(2)課堂中多與實際學習生活聯系,讓學生學會學以致用;
(3)用多種鼓勵措施激勵學生打破恐懼心理,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
(4)進一步完善課堂內容,做到每節課內容都能夠豐富多彩,增強課堂內容多樣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