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荷
小學科學課程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探索科學知識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如何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呢?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僅供參考:
一、重視導入環節的設計,點燃學生的探究火焰
萬事開頭難,有一個良好的開端,便是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導入環節就是一個引爆學生學習熱情的導火索,當學生探究的火焰被點燃時,就會熱情高漲,積極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每節課的導入設計,力求新穎,巧妙自然,能夠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探究精神。
1.懸念導入法:每個孩子都有好奇心,那么教師就可以利用這種心理,設置課前的疑難問題,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學生隨著教師的問題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究和思考。例如在學習磁鐵的性質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表演魔術。教師事先將磁鐵藏在衣袋中、衣袖里,同時在一個圓形的物品中也放入磁鐵,隨著衣袖的移動,圓形物品也跟著移動,但是卻不會掉落下來。教師表演后,可以讓學生將圓形物品在衣袖上滑動,結果卻掉落下來。表演失敗了,究竟是什么問題呢?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來了,新授的探究活動自然就開始了。
2.實驗導入法:小學的科學課堂教學是離不開實驗教學的,它形象直觀,易于操作,學生也樂于探究,更能有效的激發孩子們的探求興趣。例如在教學《食鹽的溶解》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做了一個演示實驗,事先準備了一杯無色透明的清水和適量的食鹽晶體,在學生的注視下將食鹽晶體投入到清水中,然后慢慢搖晃杯子,學生就會發現,在老師搖晃杯子的過程中,食鹽不見了。那么食鹽到底去哪了呢?教師順勢引導,學生的興趣就被激發起來。
3.多媒體導入法:如果教師在新課導入時能夠借助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呈現一些音頻和視頻資料,不但能有效地突出小學科學的學科特征,而且也能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思維特征。因為多媒體所展示不是單一的靜止的畫面,而是多方位立體的為學生呈現一些無法用語言描述的抽象的事物或者景物,從視覺和聽覺上一下子就能把學生吸引過來,有效地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快速地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積極探究科學課程的能動性和主動性。
二、用經典的問題引領,調動學生探究的內在動力
調動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內在動力是疑問,學習起源于思考,思考起源于疑問。教師要善于設計經典的教學問題,用以引領學生進入求知的思維狀態,奠定學生發現的基石,開啟智慧的航船。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主體的滿堂灌,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參與的思考學習,徹底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1.設計探索性的問題:教學問題的設計一定要具有深度,能夠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如果設計的教學問題過于簡單或者復雜,學生不是失去思考探究的興趣就是無從下手,失去自信心。問題的設計要符合學生從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以及認知能力,深度適宜,使學生處于已知與未知的發展區內。
2.設計有層次的問題:無論是什么樣的學校和班級,學生之間都會有一定的差異,這個無可辯證的教育事實。其實這種無法改變的現象,也是我們教育的寶貴資源,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地思考各種的教育方式方法。那么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遵循這種教育規律,在教學問題設計上,要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認知需求以及個性發展從而實現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探究活動。
3.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以往我們習慣了通過做題、考試、作業等形式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因為這些檢測方法和手段也就局限了一些問題的設計,多數檢測的是學生的背誦和識記能力,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擴大思維空間。所以,我們要多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不要拘泥于作業、試卷等形式,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好的激發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創新,這樣也能更好調動學生科學探究積極性。
三、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讓學生學會學習與探究
小學生具有好動的天性,想象力豐富,好奇心比較強,對什么問題都喜歡刨根問底,探個究竟。所以教師應該很好地抓住學生的這個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營造師生平等的教學氛圍,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和見解。巴爾扎克曾經說過:“打開一切科學大門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例如在教學《觀察土壤》一課時,我在課前讓每個學生都收集了一定量的土壤帶到班級課堂,在學習新課之前,我鼓勵學生大膽的猜想,老師讓他們采集土壤干什么?如果是為了研究土壤,那么我們要研究土壤的什么呢?這個問題一拋出,學生們頓時群情激奮,各抒己見。有的說研究顏色,有的說研究成分,有的說研究味道,有的說研究水分,真是五花八門。老師將這個問題集中后,讓學生選擇比較有價值和意義的問題,從而帶領孩子們進行深層次的探究。
四、開展課外活動,拓寬學生探究的空間
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多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文活動,特別是科學課程有很多的活動內容,這些活動一定要讓學生親自去體驗,既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孩子們的見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增強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樹葉落了》一課時,讓學生每日都觀察秋季樹葉的變化,看看隨著天氣的變化,樹葉都發生了那些的變化,并做好記錄。這樣的課堂從室內轉移到了室外,由老師的課堂講解變成了學生的自我觀察和探究,教學任務完成了。孩子們的長期的觀察習慣也養成了。又如在學習完《鹽在水中的溶化》一課后,讓學生自我思考探究,如何能將溶解在水中的食鹽再提煉出來呢?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熱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也提高了學生的探究水平。
總之,教師一定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好科學課程的學科特點,從小就培養孩子們的探究精神和意識,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吉林省四平市中央東路小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