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運喜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區域經濟領域發展即有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現。在改革開放之初,考慮到當時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基礎、對外開放條件以及整個國民經濟面臨的實際情況,采取了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的戰略,這種不平衡的區域發展戰略的結果使得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起來之后,為了協調推進區域平衡發展,采取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戰略舉措,但是東西部之間的差距并沒有明顯縮小。顯然,東西部之間發展不平衡產生的差距不完全是由政府的政策所導致,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區位優勢和創新能力。東部地區靠海,對外開放區位優勢明顯,而且勞動力人口、智力資源乃至創新動力相對集中,由此可以極大地降低企業運輸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率和競爭力。另外,東部地區率先開放,企業容易接觸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政府實施的經濟政策也十分靈活。正是這些因素導致大部分外商投資和出口都是在東部沿海地區進行。
基于過往的一些發展經驗,筆者以產業集群為角度,探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關機制及對策。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大量的在地理上比較靠近的相聯系的企業和相關的支撐機構形成的產業群。產業集群最早是由邁克爾·波特在競爭優勢理論框架下提出了“鉆石模型”,他認為影響產業的競爭力因素可以概括為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政府和機會。波特認為產業集群能夠強化企業的競爭力,主要通過三種形式發揮作用:其一是提高區域產業生產效率,其二是指明創新方向和提高創新速率,其三是促進上游到下游新企業的創建,從而擴大和加強集群本身。在波特提出此理論之前,馬歇爾就對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進行了研究,認為集聚是由于分工和合作的需要。熊彼特則是從創新的角度來說明產業集群,他認為集群內部的企業之間的競爭能有效促進企業進行創新。
產業集群能快速促進企業和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能有力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能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壯大,為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更好的外部條件,進而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
第一,產業集群通過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產業集群首先帶來密集數量的人口,大量的勞動人口為產業集聚提供充足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促進了進一步的精細化分工,而有效的精細化分工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還能夠激發創新活力。新經濟地理學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為了實現規模經濟而使運輸成本最小化,制造業企業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會選擇那些市場需求大的地點開設廠房生產經營,而大的市場需求又是取決于制造業的分布情況的,最終形成中心-邊緣模式。在這一模式下,由于知識外溢效應、分享共同的勞動力市場,以及分攤基礎設施成本,區域經濟得以促進和發展。另外,根據新制度經濟學,產業集群能夠帶動企業和空間組織之間的聯系,形成自然集中,進而逐步形成一個高效的專業分工協作體系,各市場組織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由此變得順暢起來,引起交易成本降低,從而提高了經濟效率。
第二,產業集群帶動了區域經濟結構的科學優化與適配調整,而區域經濟則決定了產業集群的演化路徑和發展方向。從產業集群同地區的經濟關系來看,產業集群的生成和發展必然受到一系列外在因素的共同影響,包括歷史文化、經濟制度等,而由于地區在這些因素上的自然差異,在依托當地資源基礎之上,產業集群的產生和發展就會具備一定的區域特色,并有效調整優化該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構。同時,產業集群的發展能夠提高區域內從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人口的比重,大大地減少了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這樣就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即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非農業的轉移。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產業集群以其內含的交易組織關系,使得大企業牽引或提攜中小企業進入了更為高層次的生產發展空間,經過市場的篩選,得以生存下來的企業就變得更有競爭力。這些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向和產業結構變動方向能夠保持較高的“相關度”,將成為區域產業升級的“助推器”。另外,在整個區域產業得到升級的同時,產業集群解決了區域產業組織中不同規模的企業在產業結構高度化過程中保持有序的競爭狀態的問題。
針對以上對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有關關系的分析,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加強政府引導作用,促進區域形成統一高效的經濟市場。政府必須從實際出發,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政策,同時應積極進行創新實踐,引導企業做大做強實體經濟。另外,還必須完善相關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 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協調發展合作機制有必要在區域之間建立,以解決跨區域合作溝通等問題。跨區域的協調發展合作機制不僅可以根據各地區間的資源稟賦來決定其在區域發展中應有的位置,還可以協調各區域之間的經濟利益,這樣有利于開展長遠的合作。總而言之,發展產業集群須根據區位現實條件和地區產業特點,按照產業集聚的市場規律進行發展,應突破行政區域的負面制約,大力發展跨區域特色工業園區等,使區域經濟的市場競爭力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作用下著實得到提高。
二是加強對發展產業集群的戰略規劃。政府應結合總結已經成功的發展經驗,根據區位優勢、區域發展特點、產業布局要求、產業組織形成規律,從實際出發對區域發展進行合理規劃。政府需對制定、執行科學的政策予以有力支持,并就此類政策對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和影響作出既客觀又全面的評價,然后加以適當的調整和改善規劃。因此,政府作為經濟活動的指導和協調者,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基礎上,能吸引更多企業自發地聚集起來,為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讓市場成為產業集群創新體系建立的平臺。另外,發展產業集群的規則制定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可預性、長遠性。如果集群系統很開放,信息交流自然暢通,集群的創新能力就會越來越強。與此同時,在制定產業集群發展規劃時,不僅要防止集群內出現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而且要全面考慮到集群內企業自身發展、集群經濟發展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要求。
三是營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氛圍。創新環境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企業創新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提高企業創新效率,必須要有創新環境氛圍。區域創新環境不僅包括先進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更要從人文、理念、制度、法規等方面營造出創新的氛圍,所以完善創新的政策和對創新的激勵機制顯得十分重要,應使區域內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以及終結服務機構保持良好的競爭和合作環境。在企業發展需求的內部推動下,在當地政府的科學引導下,致力于良好的區域創新環境氛圍逐步形成,更好地促進產業集群和區域經濟之間協調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目標和要求逐步轉為現實。
參考文獻
[1]韓旭,陳守則.產業集群理論研究文獻綜述[J].當代經濟,2016(27).
[2]趙偉.產業集群與產業集聚的分界[J].浙江經濟,2016(12):13-13.
[3]周紹杰,王有強,殷存毅.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功能界定與機制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141-148.
[4]楊莉莉,王宏起.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及對策[J].科技與管理,2008,10(2):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