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大學生出現非正常死亡的頻率逐漸增高,這一現象揭示了當代大學生死亡觀存在嚴重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因此高校對大學生開展死亡教育變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以積極心理學為背景探討當下大學生對死亡教育的認識,以及出現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形成積極的生死觀念,培養更高的生命品質以便更積極的去實現生命價值。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 大學生 死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094-02
大學時期是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生命個體的成長逐漸完成,最終實現社會化。但是近年來發現,大學生對待生命不夠理性,對生命價值、意義缺乏深刻思考與體會,出現突發狀況時不能夠及時進行自我保護,不懂得欣賞生命價值,這些現象都嚴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阻礙大學生全面發展以及出現嚴重危及生命的事件。由生到死是人的必經之路,死亡是必須面對的最終歸宿,死亡問題的研究在西方哲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一直出現在大學生課堂教育之中,但由于中國傳統思想的局限性,死亡教育一直未能在學校全面展開。由于眾多高校缺乏死亡教育,導致大學生自殺、他殺、虐待等事件層出不窮,所以在高校教育中開設死亡教育非常有必要,只有讓大學生正視死亡,了解死亡現象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形成積極的生死觀念,有更高的生命品質以便于實現生命價值,豐富生命的意義。
1.大學生死亡教育在積極心理學下的具體含義和重要意義
1.1死亡教育的發展歷程和具體含義
最早提出死亡教育概念的國家是美國,當時這一領域還處于初步認識階段,此后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得到蓬勃發展,相繼擴展到日本、德國、英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到1995年左右,死亡教育逐漸推廣到我國香港、臺灣等地區,國內外學者對于死亡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的研究。
一方面著眼于“死”的教育,人類死亡教育科學,死亡教育要求人類直面死亡,從心理學、經濟、法律等不同層面,提供給人類關于死亡的多方面知識,使人類更能接受死亡,并且認識到死亡只是生命歷程中一個角色,所以說死亡教育首先是引導人們正視死亡,了解到死亡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必經的歷程,并不可怕。
另一方面是向死而生的研究。在正視死亡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和珍惜生命,死亡只是人生的最終驛站,并不是人類的敵人,了解死亡并正視死亡,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生命價值。死亡教育雖然是著眼于死的教育,但本質上還是引導人類向往生,死亡教育的意義是通過了解死來觀看生的本質,讓人類探討死亡本質以減少死亡發生率,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并將這種看法用于人類平常生活中,以便于實現生命價值。以死觀生的死亡教育主要還是生的教育,是對生命教育的補充。
1.2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的死亡教育
積極心理學在20世紀末期興起,是致力于研究人積極的特質和素質,也致力于研究能夠承載美好生活的社會構成(如友情、婚姻、教育等)的一門科學。他是通過關注人自身積極的一面去改變消極的一面,是將“心理問題”轉變為人的“積極因素”,通過激發人的潛力,發現人的美德品質,讓人感受幸福。培養人積極品質、增強人對生活的積極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目的,要求和引導人們用積極的方式應對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提升人的生命價值。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死亡教育就是以積極心理學為研究主體,以死亡教育為教育主體,拓寬大學生死亡教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途徑,引導大學生從不同維度去提升對生命的認識,樹立正確積極的生死觀念,尊重和珍愛生命,提高自身生命價值。
1.3大學生死亡教育的意義
死亡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也是大學生成才的需要。高校死亡教育有助于大學生對死亡的正確認知,降低對死亡的恐懼,提高抵御風險意識的能力,明確自己的生命觀、價值觀和幸福觀等;有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提升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抗壓力,學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有助于大學生對人生進行合理規劃,認識到生命的重要性,了解生命過程,思考人生并接納自我,用心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實現人生價值;有助于創建文明校園及和諧社會,積極處理人際關系,減少校園暴力的發生。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人才,提高大學生生命意識,端正對死亡問題的看法,去影響社會風氣,進而營造好的社會氛圍。
2.大學生死亡教育存在的問題
2.1未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死亡教育體系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對死亡教育的認識也有所提高,但是相比于生命教育,死亡教育仍處于初步階段。我國涉及研究“死亡教育”的主要是醫學倫理學、臨床醫學和護理等醫學方面,學校教育方面的較少。在學校教育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較多。整體來看,從教育層面關于死亡教育的研究很少,偏向理論研究較多,缺乏實踐活動的印證和檢驗,而且理論研究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如研究對象不夠具體、研究方法單一等,這些問題都表明死亡教育在我國仍未深入研究和探討,將死亡教育用于實際教學的高校屈指可數。
2.2死亡教育實踐活動少且實際影響較小
死亡教育在高校實踐活動中未能展開,因為傳統思想的限制,國內高校展開的主要是生命教育,到2014年才有部分高校陸續展開關于死亡方面的教育,如有的學校開設死亡課、生死課等,死亡教育才出現在大學生的視野。目前4D死亡教育館已經在上海開放,濟南等地區也開展了死亡教育課,通過死亡教育的實施,來減少大學生自殺的現象。這些實踐活動都標志著我國逐漸展開生死教育的探索,但是成效一般,我國目前仍處于死亡教育開展的初級階段,未能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體系,實踐活動還是很少,效果并不明顯。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2.2.1教學方式簡單,效果不明顯
我國傳統教育方式就是授課,受該現象影響,我國對死亡教育也只有簡單的教學體系,主要是以教和說為主,并沒有通過一些新奇的方法,去吸引廣大學生的關注,也只是讓學生理解了死亡的理論知識,并未有深刻體會,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去實踐。而且由于死亡教育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死亡教育所選取的內容很多都與實際生活脫節,更多的還是停留在相對空洞的理論層面,也就是說評論現實社會中一些英雄人物的生與死,通過一些實例來感染大學生,但是無法引發大多數人的共鳴。這種簡單的關于生與死的評論,并未談及大學生所處的環境發生的死亡現象,無法讓他們體會到死亡教育真正的價值所在,與最初的教育目標也不相符。endprint
2.2.2專業教育體系缺乏,本土化研究不足
我國現在并沒有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關于死亡教育的理論體系,目前的生死教育理論都是借鑒于西方,沒有與中國教育體系相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例如上海的4D死亡教育館,這雖然改變了以往對死亡的看法,了解死亡的含義,但這只是體驗式教育,將西方死亡教育的方法搬入我國,并沒有與我國現實所結合,超出了大多數學生的接受范圍,可能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使學生產生畏懼心理,不利于中國對死亡教育的進一步開展。
3.造成大學生死亡教育現狀的原因
3.1中國傳統文化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死亡一直是避諱的話題,總是有意無意避開關于死亡的談論,甚至是對所有關于死亡的詞語都有所忌諱,在中國人死亡后,通常不講“死”這個字,習慣用“走了”、“不在了”、“去世了”等字眼代替描述,明顯是在回避有關死亡的問題,甚至魔化了死亡事件的發生。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對生死觀的看法主要是“未知生,焉知死”,這只是在某一方面強調了生的價值,并未強調對死的看法,古往今來對死亡的研究更是缺乏,并沒有透過死亡去探討生命的價值。這種對死亡敵對的觀念,是根深蒂固的難以改變,使得死亡教育的開展與進行更加困難。
3.2對死亡教育開展的必要性認識不足
近年來大學校園發生自殺、虐待、他殺的事件越來越多,大多數教育學者已經認識到死亡教育的開展迫在眉睫,但是整個社會環境對死亡教育的認識還有所缺乏,大多數人仍是處在回避的狀態,直接談論死亡的弊端仍不被接受,若教師抱著這種回避型態度去給學生傳授關于死亡的教育,這樣既不能給學生傳授到正確的死亡觀念,還會將學生帶入另一個黑暗面,使學生在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又或者是認為只要開展生命教育,校園自殺、校園暴力事件就不會發生,由于這些觀念的存在,生命教育的研究就會更加火熱,而死亡教育的研究就會被冷淡,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
4.高校開展死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4.1開設死亡教育相關課程和實踐活動
4.1.1死亡教育課程的內容
死亡教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死亡理論教育、死亡價值教育、以及生死關系的教育。首先死亡理論教育,就是讓大學生了解死亡的概念,知道死亡是人生的最終驛站,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是屈辱、不義等,學習人類歷史上思想巨匠的關于死亡的看法,讓大學生對死亡有更準確的定位和看法,不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要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為死亡價值的教育做好鋪墊。
其次是死亡價值教育,該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大學生認識到死亡既是自然事件也是社會事件,死亡是現世生命的結束,但也是生命的升華,在歷史長河中許多人的死都有一定的社會價值,如蘇格拉底之死和耶穌之死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有深刻的哲學意義和倫理意義,在近代有位著名的思想家蒙田曾說:“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長短而在乎我們怎樣利用它,許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卻活了很長久。”死亡價值的教育,可以讓大學生用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以更加努力的狀態對待學習和工作,避免大學生自殺的念頭,重視生命的價值,并努力提高自己為社會貢獻的價值。
第三是生死關系的教育,大學生要認識到生與死在某種程度上是統一的,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個極點,死亡永遠是懸在頭頂的一把利劍,人生在世時刻都面臨著死亡,從本真的意義上來看人都是向死而生,生與死是對立的也是有機統一的,我們無法避免死亡,但是我們可以讓死變得更有意義。這些課程最重要的意義便是讓大學生正視死亡現象和死亡價值,從而更加珍惜生的意義,認真對待生命、熱愛生命,積極努力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更豐富。
4.1.2死亡教育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死亡教育必須建立在大學生心理承受范圍之內,讓死亡教育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在素材選取上,可以多選取一些大學生較為熟悉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會死亡現象來舉辦有針對性的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和社團活動,將死亡教育融合進大學生的活動和生活中,如班主任主持在班會上放映有關死亡教育的影視作品,并組織同學們找相關材料做PPT在班會匯報演講,發表自己對死亡的看法,并結合身邊實例對其發生原因進行探討、分享內心感受,或者積極參與“臨終關懷”的志愿者活動,讓大學生更多地了解關于死亡的知識,引導大學生更加坦然的面對死亡,珍愛生命,創造更高的生命價值。
4.2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加入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在我國的實施仍處于初步階段,如果立即在高校開展死亡教育課程缺乏現實基礎,所以將死亡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為死亡教育的開展提供基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死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學生認識死亡,由死觀生,從而加深對現實生活中生命價值的認識和珍視,因此將死亡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死亡教育內容,帶領大學生逐步打破傳統禁忌,消除大學生對死亡的恐懼,坦然面對死亡,最終在培養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為死亡教育打下基礎。
4.3將死亡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各個高校都有比較全面,將死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對于大學生死亡教育有重要意義,比如安排老師在心理教育課程中,開設關于死亡教育的專題,以安撫喪親之痛和防范自殺為切入點,向大學生傳遞有關死亡的知識,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死亡,遇到困難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正確的死亡觀,將對死亡的認識與生命價值相聯系,珍愛生命。
4.4加強專業師資力量
在全國各大高校中,還沒有成立專門的死亡教育課程,沒有專業老師教授死亡教育知識,師資力量是相對薄弱,這些問題對開展和普及死亡教育十分不利,但是隨著死亡教育逐步普及,并且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這就要求高校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輔導員、思想政治老師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師有較高死亡教育方面的知識,并負擔起死亡教育的責任。因此,需要培養一批有正確死亡觀和有死亡教育能力的老師,并且高校要為這些老師提供學習機會,來提升關于死亡教育方面的專業素養。
4.5營造關愛生命氛圍
大學生獲得生死知識的重要途徑就是在學校,所以校園的整體氛圍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死亡教育的推廣,高校內要增加舉辦關于定期走訪敬老院、參與公益活動等的主題活動,以及邀請死亡教育專家、心理健康教育專家等進行講座,營造一個更加具有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為死亡教育的進一步開展提供有利的條件,逐步提升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理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生死觀,提升生命品質,實現生命價值。
參考文獻:
[1]吳建強.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4):62-64.
[2]朱益飛.積極心理學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法制與經濟旬刊, 2011(11):138-139.
作者簡介:
吳福壽(1983-),男,安徽樅陽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心理健康、思想政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