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鳳
【摘要】本文依據新修訂的課程標準,結合自己的工作體會,從教材本身的特點出發,利用自己的教學案例,創新使用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的實施策略,以便廣大同仁能夠更好地駕馭和使用教材,為提升化學教學質量和落實課程目標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教材特點 化學課堂 教學方法 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1-0190-01
教材是實施教學活動、完成教學計劃、落實課程標準、達成育人目標的有效載體,它在教育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編寫修訂的滬教版九年級化學教材很好地落實了課標精神,作為化學教師一定要認真地挖掘教材內涵,駕馭和使用好這套教材,并對教材進行有效地開發研究,創新教材使用的方法,轉變教學理念,真正發揮教材的啟智育人功能。筆者在認真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創新教材使用的實施策略,為廣大同仁提供理論借鑒,供同仁們參考。
一、滬教版化學教材的特點分析:
1.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本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心理狀態,擯棄學科知識中心地位,在呈現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學科知識和生活情境的有機融合,著力推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注重知識轉化和學以致用,凸顯“化學生活化”教學理念。
2.強化學生自主探究。新教材注重落實課改精神,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落實“雙基”的基礎上,更多強調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積極倡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習得方法,并關注到信息處置的能力,要求老師幫助學生科學地學習訓練以達到發展探究能力的目標。
3.注重學生人文精神教育。滬教版教材非常重視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廣大學生貼近時代和社會,教育引導學生關注新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生命科學、基因武器等熱門話題,并能夠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繼而促進人文修養。
4.引進時代發展元素。本套教材用豐富的圖片信息來呈現知識,講究圖文并茂,注重學生視覺感官刺激,引進了時代發展元素,倡導情境創設的教學作用,引導廣大師生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板塊設置新穎多樣,注重觀賞性和實用性的有機統一。
二、創新教材使用的策略研究
1.適度調整知識結構,落實學生主體作用。
本套教材在教學時應該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根據學情作適度的調整,以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分析教材,我們可以對實驗教學的順序作微調,保證秩序正常,同時也是從學生知識習得的習慣和思維角度來考慮,以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2.適當補充教學內容,提升人文教育效果。
教師在使用教材時,需要創造性地挖掘教材內涵,以學生實際為出發點,適當補充與教材有關的知識點,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儲備,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例如,教學滬教版九年級化學中“商代青銅器”時,我根據教材實際,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古代“濕法煉銅術”,讓學生知道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然后,我精心進行演示實驗,將新的銀白色鐵釘放入藍色的硫酸銅溶液,當取出鐵釘后,紅色的銅覆蓋了鐵釘表面的銀白色。通過這個實驗,學生很快掌握有關知識。這樣的設計,創設了教學情境,強化了教材的學習,豐富了課堂內涵,開闊了學生眼界,激發學生愛國愛民的情懷。
3.適時整合教材資源,促進學生能力培養。
新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社會現實、學科發展等要素,來選擇和建立學生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但這樣的編排體系往往不被老師理解,他們會按照舊的版本來組織教學,呈現給學生的依舊是原有的教學順序和知識環節。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創造性的整合教材的知識要素,利用好教材資源,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比如,教學“奇妙的二氧化碳”時,我整合了學科資源,把語文課的教學模式引進到化學課堂中。教學中,我把文本當成一篇散文,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全文,感受文本的語言之美,并要求閱讀后整體感知內容,并對文章寫得精彩之處進行圈點,有選擇的多讀幾遍,在此基礎上歸納出文本的框架脈絡,找出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使用和制取,這時我幫文本描寫的語句和片段制作成課件逐一展示,讓學生在離開文本學習這些知識點,并討論交流。這樣設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而且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總之,我們需要創造性的使用新教材,要認清教材的特點,立足學生實際,適度調整知識結構,落實學生主體作用;適當補充教學內容,提升人文教育效果;適時整合教材資源,促進學生能力培養,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達成新課程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鄭長龍主編.化學新課程中的教學素材開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2]吳星等.化學新課程中的科學探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