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潔萍
摘 要: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培養素質型人才和創造性人才。而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較多是依靠學生自身在讀寫實踐中的摸索、積累和體悟,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我發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華的過程。閱讀課是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分為講讀課與自讀課。而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閱讀鑒賞”部分的課文,是以單元結構編排的,每個單元由3~4篇課文組成,每單元包括講讀、自讀和課外自讀三類課文,同時還兼顧人文和文體內涵,并附有單元知識和課后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語文閱讀;核心素養;培養方法
一、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其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而其核心素養則是閱讀能力,其在高考中所占的分數比例不容小覷。盡管如此,在現代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
(一)考什么學什么
長期以來,考試是指揮棒“分是學生的命根”“時間是學生的敵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應試教育下的中學生是“一切為了高考,高考為了一切”,也就是說,高考只要涉及不到的知識或者課文文言文等,教師在課堂上是不會講的,是直接略過的,哪篇課文是考試的重點,哪篇課文有高頻考點,在教學中都會提出來,對于自讀課文和選讀課文,老師不做硬性規定,甚至有時候告訴學生不用讀,那些不會考。因此,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二)有數量沒質量
中國教育現在正處于新課改階段,也就是新課改和舊理念交織在一起。因此,以下現象還大量存在:為了“分”或者是高分,教師會布置大量的題目讓學生來做,一是為了熟悉并掌握,也是鞏固知識點,還有就是為了熟能生巧,只要遇到相似的知識點或提醒,學生在刷題模式下,形成了答題模式,只要遇到相似的題型,學生會不加思考按原套路答題,不管正確與否,完全達不到教學目標,不是為了鍛煉思維而做題,而是為了做題而做題,因此,有數量沒質量也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大問題。
(三)“有”老師“沒”學生
高中教學任務重,科目繁多,學生每天上課時間有限,因此,任課老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課堂上緊鑼密鼓地講解知識,如果課堂任務重,老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師生課堂互動次數也減少,教師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生成了配角或者路人。因此,“有老師沒學生”這一現象也是閱讀教學中常見的問題。
二、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增加閱讀量,不受考試限制
俗語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因此,不論是小學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或是讀者,都要多讀書,讀書多,好讀書,讀好書。高中生要擺脫“考什么學什么”的現狀,就要增加閱讀量,除了老師上課講的,也要自行拓展閱讀量,像一些好的雜志,比如,《青年文摘》《意林》《讀者》等,還有就是教師應該改變教學方法,不能“考什么教什么”,也不能限制學生讀書,比如那些雜志,有一些好的文章、詞語句子。國家要求的那些閱讀文本等也應該作為教學目標。
例如,人教版中課文《荷塘月色》,出自朱自清之筆,文詞優美,教師應當仔細給學生講授其中的知識,并讓學生背誦,積累其中的優美句子,同時,在閱讀文本中有關這一課的拓展,也應該讓學生了解。所以,應當增加閱讀量,不受考試的限制。
(二)避免刷題式,做題有質量
刷題是現在學生和教師的一貫作風,避免思維定式。應該避免刷題式。新教改要求學生有創造性思維,自我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升華。
例如,《荊軻刺秦王》一文,是高考的高頻考點,因此,其中的文言常識、文言字詞以及文言翻譯都是重點,教師講授是重點,但應當讓學生自己翻譯,自己找到學習的方法。
(三)改變“一言堂”,學生是主體
中國傳統式教育根深蒂固,短時期改變不太現實,“分是學生的命根,教師是課堂的中心”這一現狀很難改變,但是改變“一言堂”還是可以的,一言堂中課堂時間是老師的,老師是課堂的主體。因此,為了適應新教改的要求,改變一言堂,變學生為課堂的主體。
例如,《再別康橋》一文中,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因此,教師可以借此情此景,讓學生自導自演,還原當時的情境,有的學生表演,有的學生朗誦,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起輔導作用,也能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參考文獻:
[1]齊澤宏.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的閱讀教學訓練[J].語文教學與研究(教師版),2017.
[2]周玉.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語文閱讀教學探析[J].課外語文(上),2017.
[3]張世煥.高中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初探[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旬刊),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