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君
摘 要:“文包詩”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獨創,是將一首理解較難的古詩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中,通過短文介紹古詩的背景以及對古詩的內容作出適當的說明和詮釋,因此“文包詩”的應用對學生學習古詩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關鍵詞:文包詩;教學;資源
“文包詩”,字面解釋,即“文章包著詩”。蘇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詩”顯然有特定的含義:“文”是對“詩”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詩”是對“文”的凝結和升華。
多年實踐中,筆者發現“文包詩”教學出現的三種傾向:一種是將其當記敘文教。如:教學《李廣射虎》時,以問題“李廣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貫穿全課堂,學生就此研讀,有的品詞析句,有的誦讀古詩,探究熱情高漲,課堂十分熱鬧,李廣的人物形象也越來越高大。一種是以“文”導“詩”。教師將注意力集中在“文”上,引導學生反復讀“文”,使“文”的情感逐漸濃厚,直到憤悱之時,出示古詩,讓學生有感情地讀詩,使“詩”真正成為對“文”的“凝結”和“升華”。第三種是以“文”證“詩”,課堂流程大致為“詩“文”“詩”。先讀詩,然后在“文”中找出與“詩”意思相對應的句子加以品讀,最后再回到古詩,力求“文”與“詩”相融通。三種解決方法,都顯示了廣大教師對“文包詩”教學的努力探索,而且似乎都給“文包詩”明確了核心教育價值。
通覽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我們發現沒有安排“文包詩”的教材,都安排了四首古詩,凡有“文包詩”的教材,另外都只安排了兩首古詩,這似乎表明:“文包詩”代替了“詩”。其次,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副主編朱家瓏先生在《2008年度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修訂會議發言提綱》中指出:“我們還自主編寫了‘文包詩的古詩故事,把詩詞的寫作背景、詩境賞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進他們對古詩的理解……”這說明“文包詩”是“詩”。第三,“文包詩”這個文本,其“文”畢竟為編者所撰,不是名家名篇,缺乏權威性,這更決定了在教學中“文”的分量應該弱化。這樣看來,“文包詩”教學,要凸顯“詩”。
以上三種解決方法,都沒有能夠真正凸顯“詩”。把“文包詩”當記敘文教不必談;以“文”導“詩”只在最后點到了“詩”,且讓“詩”成了一個“宣泄”的處所,“詩”的價值只是讓學生體驗到了一種心緒上的歸屬感。以“文”證“詩”似乎十分清楚地將“詩”擺在了突出的地位。
那么“文包詩”到底該如何教呢?
一、“文包詩”的明確定位
筆者以為首先應對其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即:只教學詩。“文包詩”教學便應是古詩文教學。如《李廣射虎》一課教學為例,便應按古詩教學的思路進行:
(一)介紹詩題,了解詩人與李廣。
(二)初讀古詩,讀正確流利。
(三)誦讀古詩,讀好速度,讀出節奏。
(四)理解古詩意思。先讓學生自主理解古詩意思,導問:這首詩中哪些詞或詩句你已讀明白了,展示交流。(如學生沒有預習或不充分,則可借助“文”直接理解意思。)舉例:《塞下曲》,1.林暗草驚風:一天夜晚,月色朦朧,李廣帶兵外出巡邏,路過一片松林。一陣疾風吹來,樹林野草發出“沙沙”的聲音。2.將軍夜引弓:猛然間,李廣發現前方草叢中影影綽綽蹲著一只老虎,連忙拈弓搭箭,運足氣力,拉開硬弓,“嗖”的一聲,一枝白羽箭射了出去。3.平明尋白羽: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李廣的隨從便去射虎的現場尋找獵物。4.沒在石棱中:那白羽箭深深地扎進了石頭里,任將士們怎么拔也拔不出來。
(五)體悟用詞。引導學生反復讀古詩,提問:“驚”好在什么地方?“引弓”和“射箭”相比哪個更好?“沒在石棱中”改成“沒在石頭中”好不好?(這些地方的妙處,在“文”中是無法體會到的。)
(六)欣賞藝術特色。將軍射“虎”后,為什么當時不去查看,而要到翌日天亮才去看呢?此處可與《史記》中《李將軍列傳》對比講解,這是詩人的藝術處理:這樣可以表現將軍的自信,從來是百發百中,這一次還怕它死不了跑掉嗎?第二,第二天看更有懸念感,而且可以看得更清楚,如果是當夜就看,固然也能發現是一場誤會,但就很難取得像現在這樣的鮮明效果了。
(七)賞讀古詩,讀出情趣和韻味。古詩文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可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讀出李將軍的敏捷、勇猛、沉著、自信等特點,教師示范吟誦,讓學生感受詩“以音達意”的特點,進一步由形式到內容從整體上領會古詩,從而最終領略“詩”的文化韻味。
二、定位“文”的兩個作用
“文”是資源,“文包詩”中的“文”作何用?
(一)比照閱讀。首先是上文提到的,在古詩教學過程中,當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時候,教師可提醒學生到“文”中尋找適當的參考,以激發思維,促進對古詩的理解。其次,古詩教學結束后,引導學生朗讀“文”,并作古今文章的比較,談談古詩的妙處、現代文的優點,將學生的視野從古詩中拉到現代文的語境里。學生學習的緊張情緒得到消解的同時,也更深刻地感知了古詩文的特點。
(二)激發創作。“文包詩”作為例文,其“文”便是一個很好的創作范例。在比照閱讀“文”,感受“文”雋永優美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創作欲望。首先,給自己喜歡的或教師提供的相同類型且易懂的古詩創作“文”;其次,對“文”進行二度創作,如《黃鶴樓送別》中李白與孟浩然分別的地點不變,但景物、分別時的語言、動作均可以改變,敘述方式與角度也可改變;最后,根據本課中的詩進行多維創作。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