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超
摘要:武功技巧在武生表演藝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用來展現場景,更能創造人物、傳達人物精神,是烘托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技巧是衡量一名武生演員專業能力的重要標尺,恰當合理的使用技巧能夠加深戲的內涵,增強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提升觀演效果。
關鍵詞:《界牌關》 武生 武功技巧
中圖分類號:J8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1-0156-02
戲曲表演通過對生活的模仿、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經藝術家們加工創作再反映生活中的人和事,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獨有的表演風格,特別是戲曲中的行當,是推動其發展創新的重要因素。
武生的形成促進了武戲的發展,初期的武戲都是以武術為主的真刀真槍打斗,在戲曲舞臺上缺少美感,更談不上刻畫人物。后來經俞菊笙先生對武生表演的改變,突破了這種原始狀態,開始注重運用技巧刻畫人物。武生表演經過一代代老一輩藝術家們的不斷創作發展逐漸成熟,武生以武功為上,在技巧運用上不斷地創新。
本文以《界牌關》這出頗具代表性的武戲劇目為例,來著重分析武功技巧在武生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一、技巧是武生表演的重要手段
“技巧”在《漢書·藝文志》解釋為武藝,是表現在藝術方面的巧妙技能。戲曲舞臺上整體來說,所有地唱、念、做、打都是技巧;從武戲局部來講,就武功技巧而言是各種繁雜的形體以及高難的翻、打、撲、跌、耍等,這些技巧恰恰所表示的就是武藝。戲曲表演每個行當都有其自身側重的技巧,這是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手段。
對于武生而言,技巧在武生表演藝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但能展現場景,更是用來創造人物傳達人物精神的,是烘托人物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界牌關》一劇中,羅通是有著精湛武藝的一員大將,在與蘇保童打斗時用槍里加鞭一招將蘇保童左膀打傷逃走,隨后羅通一句臺詞說道:蘇保童爾往哪里走!這個時候用的“槍和鞭花”接“串翻身”的技巧亮相下場。一方面體現了羅通的武藝高強,另一方面結合臺詞從神情上流露出勝利后喜悅的心情,和對敵人的藐視心理,強烈地反映出羅通有著殲滅敵人的信心。相反,不用這些繁雜技巧,只是一句臺詞或是一個簡單的轉身下場,那么就會大大削弱羅通這一人物對戰勝后喜悅的內心情感和表演的感染力及震撼力,就會使得表演黯然失色,這個人物也就沒有了靈魂。
結合上面的分析,技巧在武生表演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技巧是衡量武生演員專業能力的重要標尺
戲曲舞臺上對于武生演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也是非常全面的。一個優秀的武生演員要同時具備長靠和短打這兩個不同類型的表演能力。對技巧的掌握,在不同環境、不同情節下對技巧的運用與處理以及處理或完成的質量如何,是衡量武生演員專業能力的一個標尺。
《界牌關》是一出特別突出體現長靠和短打功夫的劇目,這兩方面都有著許多的技巧。如前半部分的長靠表演中的“槍花鞭花”、單腿“驅步”、大靠“串翻身”“大翻身”“小翻身”、單腿連續三個“翻身”“倒叉虎”等;后半部分的短打表演運用了手持單槍頭戴長甩發翻串“虎跳前撲”“砍身”“甩甩發”,手拿槍桿走“倒叉虎”“搶背扔槍”“坐墩”,最后的“圈旋子”“硬僵尸”等各項繁難技巧。這就是前面提到的武生演員,必須具備全面的技巧和嫻熟靈活地處理這些技巧的能力才能完成此戲的表演。當然,技巧不是墨守成規,使用也要因人因戲而設。可能有人會說:武生表演時必須要在舞臺上翻、打、撲、摔、耍嗎?當然不是。武生不一定要翻,可是必須有打,有繁雜的形體。這些作為一個武生演員是必須具備的技巧能力,如果因功力不夠或是身體條件不能達到,那么呈現或達到的結果只能是差強人意。
另一方面,要求演員要精準把握技巧的節奏,翻打撲跌的準確度“空翻”要輕,動作要有連續性,表演做到穩、準、帥,給觀賞以舒心而不是揪心。所以這出考驗演員條件和功力的武生戲,不論是技巧的廣泛還是深度,都對演員提出了極高的標準。因此可以說技巧是衡量武生專業能力的重要標尺。
三、技巧的運用要注意“度”
技巧的使用要依據劇情環境和人物心情,恰當合理地使用才能達到其應有的作用。反之,則會畫蛇添足,對于武生更是如此。但無論怎樣展現,最根本的是,演員要明白,用什么技巧展現什么內容。因為技巧的運用是為了加深戲的內涵,使表演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對于《界牌關》一劇,特別是后半部分羅通受傷的這一場戲,筆者曾看過幾個不同的演出版本,每個處理方式和內容都有相近或不同之處。印象最深的一般是這樣處理的——羅通受傷后抖槍上場,這一點與其他演員基本相同,接下來抖槍上場亮相,槍桿在胸前一橫一個勒馬動作然后一個“吊毛”,落地后向后翻一個“倒叉虎”緊接三個“飛叉”。這幾個不同的技巧串聯起來使用,動作完成得很是驚險漂亮。但是,所有的技巧沒有目的性,看不出要體現什么——是疼痛、是奔跑、還是馬驚亦或是體現羅通受傷后在馬背上的掙扎,為此感到很疑惑。筆者的感覺是,此時此景技巧并未緊密結合劇情和人物,那么表達情感也就無從談起了。戲曲藝術就是通過各種繁難的技巧來展現生活中的場景,動作要有目的性,有向觀眾解釋武功技巧的語匯。技巧的安排與運用要注意一個“度”,它不能成為戲曲范的雜技,那樣就失去了表演魅力和人物的美感。
武生演員運用和處理技巧除了結合自身條件,進行精心的設計之外,更重要的是,仔細分析劇情,再根據自身條件合理安排技巧。羅通受傷后在逃跑的過程中戰馬受驚,勢必會加重羅通的傷痛,這樣一來,羅通就要想辦法穩住受驚的戰馬,那么他必然會有在馬背上掙扎的動作。待羅通剛剛穩住受驚的戰馬時發現后面的追兵步步逼近,于是勒緊馬韁做好再次迎戰的準備。可這一動作使戰馬再次受驚,導致他從馬背上重重摔下。在分析劇情和確定人物心理之后,表演就有了依據。首先,在表現戰馬受驚時我選擇了持槍翻“虎跳前撲”,以此表示戰馬狂奔,然后接單腿“砍身”表示人在馬背上坐臥不穩。接下來羅通一個勒馬動作使得他疼痛難忍,此時演員從神情上流露出掙扎之像,接下來的一系列技巧——向右一個單腿“懶轉身”然后勒馬,緊接一個向左單腿“快轉身”右單腿跪地“跪搓”,表示的是他在馬背上的掙扎,同時本就凌亂的頭發因戰馬狂奔而更加凌亂,此處運用“甩甩發”技巧,表示羅通悔恨交加的心情。他悔自己太自以為是、傲慢輕敵,此處運用甩發技巧最為貼切。接著,在表現羅通在戰馬上重重摔下這一情景時,筆者此處的處理與其他的演員也有所不同。其他演員的處理是,羅通明知自己已被敵人包圍卻下馬把槍放下跪地三拜。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處理有欠妥之處。首先,雖然羅通對主忠心,但此時他已身負重傷,前后又有包抄過來的敵人,怎么可以在這個時候下馬?而且聽到喊殺聲后起身回頭向追趕的敵人一看,就用了一系列技巧——“倒叉虎變錁子”“疊筋”起來接“硬搶背”。雖然這些技巧難度很大,可用在此處看不出想表達的是羅通受傷疼痛難忍還是其它意思。通過觀看其他演員的演出和自己的實踐,再經過老師的指點和自己的細心推敲,后來在演出該劇時,對此處的處理方式進行了改變,羅通就在馬上,用語言和形體動作來表達他的心理活動以及對主的忠心,就在此時羅通發現敵人已圍攻過來,于是勒緊馬韁再次沖殺這使得戰馬再次受驚。在表現這一情節時把“倒叉虎”“搶背扔槍”接“坐蹲”這三個技巧串連起來使用,來表示羅通從馬背上摔下來身體連續翻滾、英雄慘敗后的情景,技巧如此運用更加合理,既不脫離劇情又符合人物場景要求,演員不但能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技藝還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震撼力,而且提升了演出觀賞性,觀眾對于演員所傳達的內容和情感也就一目了然。
所以筆者認為,演員也需要創作。在做技巧時一定以環境和人物情感為前提,當然,每個人對人物對劇情的理解都不同,在使用技巧時就會有差異,如何更合理恰當地利用技巧表現人物情感需要演員仔細分析和推敲的,這樣才能更準確地塑造人物。所謂演戲,最基本的就是讓觀眾看明白故事情節中技巧所要表達的內容,如觀眾不明白,那所有的技巧都只是賣弄,毫無意義。
本文結合自身經驗対此戲做的詳盡分析,僅個人之見,請指教。
參考文獻:
[1]胡之風.戲劇藝術二度創作論[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2]周龍.戲曲表演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霍大壽.京劇名家李盛斌[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