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主體性”教學成為教學改革主流思想的今天,如何深入切實地把這種先進思想貫穿到英語教學實踐中去,將英語的教學目的逐步從傳統的使學生掌握語言技能向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方向轉變,已成為當前中職英語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本文中筆者從教師角色轉變、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動機三個方面出發,論述了職業院校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認識與探索,以供商榷。
關鍵詞:英語課堂; 自主性;主體意識
英語是一門世界語言,也是通往世界的窗口,在新形勢下它的作用顯得更加突出,社會對英語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的獲得,還是能力的發展都必須有意識地培養中職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開發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通過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調動學生思考、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做學習的主人,發揮其主體作用。這樣才能夠真正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未來的需求。
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應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轉變教師角色,明確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削弱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英語教學也是如此。所謂的教學只是執行教案的過程,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教學方法死板,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的思維自始至終在教師的語言軌道上運行。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享有絕對的“權威”,對學生的雖不太規范,但卻完全正確、甚至有創新的見地,視而不見或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因此,教案成了支配教學活動的一只“隱形的手”,它指揮著教師與學生,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劇”,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這種被動學習,使教學難以起到較好的效果,絕對的服從也讓學生產生惰性心理,不去積極主動的思考,久而久之,喪失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應注意轉變角色,重新對自己的作用進行定位。改變傳統的“一言堂”或“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有意識地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從“傳道”者轉向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從“解惑”者轉向發現問題的“啟發人”,“從“授業”者轉向解決問題的“參與人”。教師實現了角色轉變,就能夠很好地擔負起實踐新型教學模式的責任,從而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Two-day Tour in Sydney這篇閱讀材料介紹的是悉尼兩日游的旅行計劃,我讓學生圍繞"What do you know about Sydney?”和"What is Sydney famous for?"這兩個問題,展開自主學習。學生制定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在網上和圖書館查閱資料,搜集并整理了許多材料,諸如悉尼的地理位置、歷史、名勝古跡等等。當課上就此問題展開討論時,學生就會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感受成功,感受快樂。
第二,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農村,農村中學的英語教學,還普遍存在著教學質量低,學生基礎差等問題。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授知識、學生死記硬背,老師覺得難教,學生覺得難學,教學效果也不盡人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中職生掌握英語知識,并訓練其技能技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協調課堂環境,將呆板的英語課上得生動、活潑、妙趣橫生,只有對他們因勢利導,才能調動中職生學習英語的自主性,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在學習"wolf"和''whale''這兩個單詞時,我采用了形象直觀法進行教學,我先是用英語解說狼和鯨的特征讓學生來猜,然后在黑板上畫它們的簡筆畫來告訴學生答案。通過這種直觀的繪畫教學,雖說只是寥寥幾筆,卻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添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容易的掌握并理解記住所學的單詞。又如,"put on"和"wear"都是“穿”的意思,但用法上各有不同,如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者的區別,我采用了表演法。首先,我告訴學生"I just put on a T-shirt."然后做出非常冷的樣子,接著取出一件衣服,邊往身上穿邊說"I wear my coat. I am warmer."這樣,學生通過觀看教師的表演,可以清楚地理解"put on"和"wear"的區別及用法。因此,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在理解上的重要性,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以此推動英語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英語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和諧全面發展。
第三,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行為是由動機產生的。而英語學習者的動機即是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只有擁有強烈英語學習動機的人,才可能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才會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實現學習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飛躍。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呢?教師可以從“興趣”入手,如果學生學習英語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從而使學習者始終保持對知識保壘主動進攻的姿態,保持學習英語的積極性。Dornyei指出,創設愉快和諧的課堂氣氛對保護學生的學習動機十分重要。我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揚民主教學,努力創造輕松、和諧、民主、平等、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積極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求知欲。比如課前3分鐘用美妙的英文歌曲作前奏來迎接課的開始;有時用一些英語笑話、國外趣聞來拓展他們的眼見;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等等。課上給學生創造大膽“說英語”的機會,每節課都設置pair work和group work環節,讓每個學生都有開口練的機會和人人參與的機會,然后組織全班學生參與學習討論。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生生活動和師生活動,總結出本課的要點,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從而使學生體會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課后經常開展競賽活動,讓學生比一比;設置階段學習目標,促使學生努力達標;運用任務型教學方法,讓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努力學習。通過一系列活動的組織,讓學生在或喜悅或成功的情感體驗中產生強大的內部動力,成為自主學習的動力源泉。新時期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因此要樹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等于讓學生放任自流,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始終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激勵者。
在職業教育階段,學好英語對今后就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作為中職學校的英語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利用多種方法與途徑積極努力地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構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動精神,促使其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樂于學英語,善于學英語,成為自我發展和教育的主人。也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真正發揮,才能真正提高英語教學的效果,真正發揮英語的學科功能。
參考文獻
[1]陳家麟.《學校心理教育》[M]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
[2]郭祥增.談談學生的自主管理[J].成功(教育),2007年05期.
[3]徐鳴.如何提高學生自主管理能力[J].才智,2009年09期.
作者簡介:
程靜靜(1981年),女,漢族,安徽宿州人,安徽省宿州逸夫師范學校教師,英語教育專業,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