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枸杞產業是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青海擁有發展枸杞產業的先天優勢,然而由于規模化程度較低、科研投入不足、營銷手段創新乏力導致整體競爭力不強。提升青海省枸杞產業競爭力需要綜合實策,從打造龍頭企業完善產業價值鏈,開展標準化建設整體提升枸杞產業規模和完善市場體系方便枸杞交易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枸杞產業 競爭力 大健康 青海省
發展大健康產業是促進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舉措。保健養生產品是大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枸杞是我國傳統保健養生產品,具有突出的保健功能和巨大的市場需求,對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青海省具有發展枸杞產業得天獨厚的條件,枸杞栽種歷史悠久,在國內枸杞市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現有的研究表明,青海省枸杞產業競爭力在國內排行并不靠前。在大健康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揚長避短,進一步提高青海省枸杞產業競爭力,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青海枸杞產業擁有的優勢
(一)產品形態好,營養多樣,種質資源豐富
青海省枸杞產區具有海拔高、日照長、輻射強、積溫高、溫差大、降水少、蒸發大、無霜期長的特點。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得青海枸杞鮮果具有果實粒大、色澤鮮艷、大小均勻、仔少肉厚等商品性較強的外部特征。優越的栽培環境還給青海枸杞賦予了豐富的營養成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分析表明,青海枸杞維生素含量豐富,含有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多達18種,同時還含有有機硒、鍺、鋅等有利于人體健康和智力開發的礦物質。青海枸杞蛋白質、脂肪、總糖含量分別達到11.2%、6.6%和52%,尤其是枸杞多糖高達8.3%,在醫用、保健功能中可以起到關鍵作用。以上這些指標顯著高于寧夏、內蒙古、新疆等地。青海枸杞主產地位于我國天然枸杞的中心分布區,不僅形態美觀營養多樣,而且種植資源豐富,天然枸杞資源面積廣闊。得天獨厚的天然枸杞種質資源,為青海省發展大健康產業,提升枸杞產業競爭力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
(二)產業發展初具規模,產業化水平較高
截止2017年,青海省枸杞種植面積已達70.0萬畝,據測算平均畝產干果達到200公斤,總產量合計已達14萬噸。2017年,枸杞產業在青海省農業產值中的占比超過50%,在農牧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超過30%。青海枸杞不僅暢銷國內,而且已經走出國門,2017年枸杞出口量已超過1000噸,創匯收入約為1500萬美元,實現了新的突破。為保障枸杞產品生產安全,青海省積極推進枸杞有機產品認證。目前,青海枸杞產業價值鏈上從核心種植基地到生產性合作社、枸杞加工企業,已通過國內外多個組織機構的認證。除了種植環節外,青海省還大力實施“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更加注重加工環節的作用。截止2017年,全省枸杞種植加工企業已經達到58家,實現濃縮汁生產、保鮮、烘干、色選等一條龍服務。
二、青海枸杞產業競爭力狀況及其原因
目前,我國已形成五大枸杞主產區,分別是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和內蒙古,但五大產區的枸杞產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較大。其中寧夏中寧的“西枸杞”以其人工栽培枸杞的原創地加之品質優良和品牌效應,在枸杞市場競爭中獨占鰲頭;甘肅酒泉枸杞憑借大面積標準化生產和黑果枸杞延緩衰老、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受到市場的一致好評;新疆的“精河枸杞”依托良好的栽培環境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內蒙古的“蒙杞”抓住全民旅游的契機大力開展“無公害枸杞”的基地建設。以上省區各具特色快速發展的枸杞產業,給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金瑩、韓東釗(2018)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和內蒙古為研究對象,對中國枸杞五大主產區產業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結果表明寧夏中寧產區的綜合得分為1.25,名列第1位;排名第2位的是甘肅酒泉產區,綜合得分0.08。青海都蘭產區排名為第四,綜合得分僅為-0.50。寧夏和甘肅綜合得分大于0,預示著這兩大產區的產業競爭力水平相對較高。青海都蘭產區的綜合得分小于0,這說明青海枸杞產業綜合競爭力水平整體上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該研究還對包括青海省在內的三個省區枸杞產業競爭力水平相對較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一是從成本和價值鏈的角度看,青海枸杞生產及加工業規模化程度較低,造成成本較高增加值較少。二是科技含量的角度看,青海枸杞農業科研投入較少,導致枸杞產業種植和加工的標準化生產水平低、基礎比較薄弱。三是從全產業鏈的角度看,青海省對枸杞產業的科技整體投入不足,整體科研能力較弱,由此導致枸杞苗木繁育和品種選育環節相對落后。四是從市場的角度看,青海枸杞產業的營銷手段創新不足,品牌宣傳力度欠缺,市場影響力不大。基于此,提升青海枸杞產業整體競爭力,必須從多方面著手。
三、提升青海省枸杞產業競爭力的對策
(一)打造龍頭企業,完善產業價值鏈
提升青海枸杞產業競爭力,必須突出產品特色,注重打造枸杞龍頭企業。種植領域的枸杞龍頭企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依托國家政策成立枸杞種植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獨特的土地和光熱資源進行生產;在施肥環節注重提高有機肥使用比例,提高枸杞營養成分和品質;在植保方面大力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從源頭上保障枸杞質量安全,生產品質優良的枸杞產品;在采收和銷售環節引入機械化采摘技術降低人工成本,采用“互聯網+”銷售模式為杞農提供現代銷售服務;在加工環節,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專門的優惠政策,引導建立一批現代化的枸杞深加工企業。支持龍頭企業建立枸杞鮮果倉儲冷庫,實現鮮果加工周期不斷延長。要對原有的加工企業提供技術改造支持,通過融資支持龍頭企業引進先進設備,開發生產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枸杞產品,大力開發形式多樣的養生產品,逐步完善青海枸杞精深加工產業鏈。
(二)以標準化建設為切入點,整體提升枸杞產業規模
一是引導和督促質量監督和林業技術部門深度介入,根據青海枸杞產業主產區的地理環境特點,盡快制定出適當當期實際情況的豐產栽培質量標準,修改制定枸杞制干深加工技術標準。通過規劃和標準的制定,避免以往枸杞產業盲目擴張粗放增長的現象。二是科學統籌枸杞種植區域布局,根據市場需求優化種植結構,合理增減種植面積,盡量降低生產和市場雙重風險。同時為提高枸杞品質,必須注重在種植環節引入和推廣枸杞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全面建立枸杞標準化生產基地與良種繁育基地。三是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將枸杞加工企業、農戶和市場緊密結合起來,引導農戶按照標準化程序和要求進行生產和管理,逐步提升農戶的標準化生產水平和生產規模。要注重發揮加工型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實現從種植到加工整個價值鏈進行綠色生產。四是加大科研扶植力度,盡快建立枸杞種植資源培育基地,滿足枸杞品種更新換代的要求。
(三)完善市場體系,方便枸杞交易
鑒于青海枸杞市場不夠健全的現實,應盡快建立一個包含市場、加工企業、專業合作社、杞農在內的市場流通體系。完善的、功能多樣、利益聯結機制緊密的枸杞市場流通體系,能夠將分散的項目、企業、農戶和市場等要素緊密結合起來,不僅能夠實現枸杞種植環節高質量發展,而且能夠推動枸杞產業化經營進入更深的層次。市場體系內容豐富多樣,市場體系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在基層財力不足的情況下,應積極爭取地方和中央財政的大力幫扶。市場交易是提升枸杞產業競爭力的關鍵。針對青海枸杞產區信息不靈營銷手段相對落后的實際,必須下大力氣實施“互聯網+枸杞交易”工程,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為引領建立專業性網上交易平臺,為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交易效率提供便利。
參考文獻:
[1]金瑩,韓東釗.中國枸杞五大主產區產業競爭力綜合評價研究[J].林業經濟問題,2018,38(3):86—91.
[2]姚茜,賈晶.青海省枸杞產業發展研究[J].攀登,2017(1):77—80.
[3]徐常青,劉賽,徐榮等.我國枸杞主產區生產現狀調研及建議[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11):1979—1984.
[4]徐峰.寧夏枸杞產業競爭力研究[D].寧夏大學,2017:16—18.
[5]武振利,王健.青海省特色枸杞產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6(1):11—16.
[6]李冰.青海枸杞產業現狀分析與趨勢研究[J].林業經濟,2013(4):60—64.
(董葒英,青海省林業工程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