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瓊 黃宇華
摘 要: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的發展對我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跆拳道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雖然在近幾年我國的跆拳道教學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依舊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普通高校在公共體育跆拳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研究其中的教學改革措施。
關鍵詞: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跆拳道;教學改革;研究
跆拳道作為一種特殊的運動,最初是從朝鮮傳入我國,是一種具有搏擊特性的同身體對抗為存在的運動[1]。跆拳道突出的是體育精神以及對訓練者強身健體的作用,正因為如此,跆拳道作為一種體育運動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尤其是在跆拳道被列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以來,在我國很多的普通高校中將其作為了一種公共體育項目,通過對學生進行跆拳道訓練,以期提高學生身體的綜合素質。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跆拳道教學存在的問題
跆拳道教學的硬件設施建設不足
跆拳道的學習通常是需要在室外進行,同時也需要借助輔助工具與訓練場地,這是很多高校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依舊有很多高校雖然開展了該課程,對于教學硬件的設施卻存在沒有準備或者是準備不足的問題。
例如,有的高校由于某種原因沒有安排專門的訓練場地,或者是為節約教學成本,在進行跆拳道教學時占用籃球場地;還有的學校對于教學所用的道具沒有進行準備或者是準備不足,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極有可能會由于教學道具的不足,而出現誤傷自己、同學的情況,降低學生的學習效果。
跆拳道教學的師資力量薄弱
由于跆拳道教學的特殊性[2],該教學項目更加側重教師的示范效果,但其中很多跆拳道知識、動作單單靠語言是描述不清的,也很難幫助學生盡快地掌握動作要領。學生的學習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親身示范,但很多高校的跆拳道教師甚至是從其他體育項目轉進來的,對于跆拳道的教學只是略懂皮毛,他們通常是一邊學習一邊授課,因而教學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
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跆拳道教學的改革措施
促進跆拳道教學的軟、硬件設施的建設
就普通高校的跆拳道教學硬件設施而言,各大高校應該將促進這方面的建設,通過加強該課程的基礎教學設施,與訓練場地、教學資源進行科學配置與合理整合,進而確保高校內跆拳道課程的順利開展。就普通高校的跆拳道教學軟件設施而言,各大高校應該積極地引進更加科學的教學手段與模式,以幫助跆拳道教師組織有效的課程活動,或者是通過引進先進的教學媒介來提供更加活躍的教學環境,進而使得跆拳道教學趨向專業化[3]。而對于條件較好的高校,可以考慮組織小班教學的模式,實現一對一的教學方式,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跆拳道的教學效率,保證教學做到因材施教。同時,高校也可以為學生申報跆拳道考試,通過考試來進一步提高公共體育的影響。
體現跆拳道教學以人為本的思想
將跆拳道教學引進高校之后,各大高校應積極地轉變思想觀念,從學校公共體育教育的本身特點出發,突破以往的跆拳道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而該思想具體體現為:變革教學方法、調整教學結構以及更新教學理念等三方面。就變革教學方法而言,跆拳道教師應該突破以往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通過自身對教學方法的變革,掌握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要求,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就調整教學結構而言,跆拳道教師應該通過深刻認識學生、教師、教學媒介以及教材四者之間的關系,結合多樣且有效的教學手段或者是利用多種教學方式等措施,來進一步完善教學結構,以幫助學生將課程學習、群體競賽以及課外活動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跆拳道技能[4]。就更新教學理念而言,跆拳道教師應該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導位置,通過教師從旁的用心指導,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在課程、課下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以促進目標的實現。
促進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作為高校跆拳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應該通過教師的科學指導來進行學習。因而,高校應該重視跆拳道教師隊伍的建設。首先,教師應該具備充足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多種教學方法,可以為學生組織關于跆拳道知識的培訓、修研等活動等,只要教師具備高專業水平,學生的學習水平必將更進一步。例如,清華大學開展了與專業跆拳道運動員以及奧運冠軍之間的交流活動,以此提高教師與學生的整體水平。
結語
總而言之,跆拳道作為一種深受歡迎的運動,在高校中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其中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因而就需要我們加強對跆拳道教學改革的研究,以提高校內跆拳道教學的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晟.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跆拳道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7(27).
[2]沈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普通高校跆拳道課程建設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7(04).
[3]宋瑩.長春市高校運動訓練專業跆拳道專項開展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5.
[4]薛亞東.構建陜西省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跆拳道普修課教學模式的理論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