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谷得龍
摘 要: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作為我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一項重要工作,受到各級知識產權及教育主管部門、全國中小學以及社會公眾的普遍重視。各地的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工作雖各具特色,但因缺乏系統性、專業性,導致工作開展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本文以武漢地區中小學知識產權素質教育為例,分析問題原因,找出瓶頸,并提出了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知識產權;教育;瓶頸
知識產權教育工作現狀
起步較早
武漢市中小學知識產權素質教育起步較早,早在2002年,武漢市知識產權局就創新工作思路,聯合市教育局、市工商局、市版權局、市科協等單位,探索和實踐中小學知識產權素質教育模式。通過在全市中小學創建知識產權素質教育示范學校,以點帶面,帶動武漢市中小學知識產權素質教育的整體發展,先后培育市級“知識產權素質教育試點學校”50所,認定市級“知識產權素質教育示范學校”20所,并分別給予相應的配套建設資金。
課程設置初具雛形
近年來,武漢市不斷探索中小學知識產權及創新教育課程設置,尤其是在全市中小學爭創知識產權素質教育示范學校過程中,相關部門提出明確要求:“在小學四年級、初中一年級及高中一年級的校本課程中安排知識產權素質教育活動,每學期不少于4學時”。在實踐中也涌現出像東西湖區吳家山三中、武漢市六中編著的《快樂創造發明》校本教材以及華師一附中萬新華老師主編的《創新發明實用教程》校本課程,也有部分學校采用了中國知識產權培訓中心編著的《中小學生發明創造與知識產權》教材,基本形成了知識產權教育有課程、有教材的教學模式。
教育形式多樣化
自2008年以來,先后在武漢科技館、吳家山三中、武漢市第十一中學建立了青少年知識產權教育基地,并建立了中小學知識產權素質教育輔導員工作機制。2008年,武漢市知識產權和教育主管部門聯合聘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專業的50名研究生,作為全市50家知識產權教育試點工作學校的知識產權教育校外輔導員,該舉措有效促進了武漢地區的知識產權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
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重活動開展,輕意識培養
目前,武漢市范圍內開展知識產權素質教育的學校很多,但普遍以開展“無線電社團”“機器人社團”“創客社團”等社團活動以及科普知識競猜、3D打印、無人駕駛汽車等創新活動為主,并在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重視相關創新成果注冊、申請商標、版權、專利等知識產權,但對系統性、全面性的知識產權教育,尤其是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意識的培養不夠。有些學校認為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即是知識產權素質教育,這種誤區在武漢地區普遍存在。
師資培養和課程設置缺乏專業性和系統性
目前,武漢地區的知識產權素質教育教師大部分都是兼職教師,且基本由科技教師兼任,但科技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是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指導學生參加各類科技競賽活動,缺乏專業性的知識產權教育相關知識。另外,僅有部分學校有自己的固定教材,其大范圍推廣還存在一定困難。大部分學校的知識產權教育還依賴于邀請專家、學者、院士做知識產權的相關專題報告或講座,課程和教材的設置還缺乏系統性。
缺乏資金支持
國家、省、市三級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對被認定的知識產權素質教育試點學校有配套資金支持,但僅是對試點學校進行資金支持,而試點學校數量有限,其他大部分學校很難獲得資金支持。在沒有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專業的師資培養和系統的課程設置很難開展。
解決方案
經過對武漢地區中小學知識產權素質教育現狀的初步分析可以發現,制約該地區知識產權素質工作開展的瓶頸主要在資金支持、師資培養和課程設置環節。鑒于以上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解決,相關措施也可供全國其他城市借鑒參考。
設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專項資金
支持示范學校創建、教育平臺建設、學生授權專利資助等工作。同時,探索成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基金,鼓勵和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基金建設,做好資金籌措、基金使用與管理,嘗試探索社會資金支持與中小學校科技創新成果互動的資金投入與成果共享模式。
培養專業的教師隊伍
建立知識產權教育專家庫,為知識產權教師開展教學咨詢和指導工作;探索建立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專職(兼職)教師職稱晉升機制,加大對知識產權教師的激勵力度;鼓勵學校在現有師資力量的基礎上增加知識產權教育專職(兼職)師資力量。
開發系統的教育課程
在現有知識產權教育課程設置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全市中小學知識產權教育課程設置,系統性地研究和開發教育課程,對有借鑒意義的課程和教材,在全市范圍內推廣。
(作者單位: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湖北中心)
【參考文獻】
[1]胡神松.我國知識產權教育與文化戰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
[2]孫玉蓉.我國中小學知識產權普及教育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