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對國內外現有隱性財務資本研究文獻系統梳理、分析基礎上,通過對中石油陜西銷售公司、中國移動通訊陜西有限公司等部分企業EVA績效考核結果的實地調研,發現我國企業財務價值決策實踐中客觀存在的“哈哈鏡效應”、“漏斗效應”、“WACC一刀切效應”等效應是導致企業價值減值、毀損的根源。這些“價值扭曲效應”導致的企業價值減值、毀損一般不能夠精確估值計量而將其反映在財務報表中,體現出一種隱性的價值減值、毀損,對隱性價值減值、毀損的估值一方面直接推動著對隱性財務資本的研究,另一方面,對隱性財務資本的研究提供了消除“哈哈鏡效應”、“漏斗效應”、“WACC一刀切效應”等效應的政策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隱性財務資本 價值扭曲效應 財務實踐 驅動力
一、引言
基于本金、資本、企業價值三個維度分析作為財務學研究邏輯起點的財務目標,其演進軌跡為:產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股東價值最大化→企業價值最大化;但財務與會計學視野中的價值與價值創造表明:資本成本、資本結構是企業價值、價值創造的淵源、資本結構行為則是企業價值內生創造的本原、隱性財務資本是新經濟時代企業價值創造的核心驅動因素。盡管客觀上和顯性資本、顯性收益相互并存的隱性資本、隱性收益等收益具有不確定性的隱性財務資本創造的財務價值沒有反映或難以反映或無法反映在財務報表中,但這似乎僅僅影響到理性利益相關者現在的財務價值決策行為,降低了理性利益相關者的財務收益預期,并未使理性利益相關者從本質上足夠重視不確定性影響的財務資本收益或損失。這直接導致財務價值決策實踐中“價值扭曲效應”的客觀存在。“價值扭曲效應”是指基于隱性財務資本進行財務價值決策實踐時由于資本市場的不完全有效性、現有估值測度技術的固有局限性等因素引發的可能使隱性財務資本創造的企業價值發生減值、毀損的異象,具體表現為“哈哈鏡效應”、“漏斗效應”、“WACC一刀切效應”等方面。
二、“哈哈鏡效應” 與隱性財務資本研究
“哈哈鏡效應”是借助哈哈鏡扭曲人體形象的隱性效應來形象刻畫或描述由于隱性現象、隱性成本的客觀存在而使得企業經濟效益發生扭曲的異象。宮希魁(1992)[6]較早分析梳理了隱性現象、隱性成本,把我國現實經濟生活中隱性現象的表現形式歸納為隱性失業、隱性收入、隱性成本、隱性談判、隱性通脹等五類。“哈哈鏡效應”有助于分析不同時期我國現實經濟中產生隱性現象的原因在于我國處于不同層次的利益相關者,其所設定或者預期的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之間存在差異性不一致性。這樣,當不同層次利益相關者的各種利益訴求(可能是正當的、也可能是合法外衣下非正當的利益訴求)無法全部或部分實現時就會產生、并發不同層次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各種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為避免各種經濟矛盾上升為社會矛盾,協調兼顧并實現不同層次利益相關者局部經濟利益目標成為解決其經濟矛盾的應急政策措施。由于應急政策措施缺乏長期性和穩定性,其代價是對良性運行的經濟規律的部分扭曲,其結果是部分掩蓋了客觀的經濟事實從而導致對經濟指標體系所傳遞經濟信息的部分扭曲形成現實生活中的隱性經濟現象。隱性經濟現象的存在不同程度上危害到我國政府經濟政策的績效和政府經濟杠桿的宏觀調控能力,使得政府經濟核算指標體系提供的經濟信息不同程度上失真,所有這些都直接傷及我國政府的經濟聲譽而形成聲譽危機;由于失業、通貨膨脹、利益相關者契約等經濟因素具有跨文化、跨制度的普遍價值,因而治理我國的隱性經濟現象首先必須更新對失業、通貨膨脹等具有普遍意義的態度和理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無形的手”和政府宏觀政策調控“有行的手”耦合聯動。
三、“漏斗效應”與隱性財務資本研究
“漏斗效應”用來描述國有企業創造出的價值因為現行各種制度、機制或者人為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各種行為而導致的隱性流失現象。鄭傳海(2006)[4]最早在論文《隱性成本:效益流失的漏斗》中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描述,認為隱性成本的存在對建筑企業效益的侵蝕是隱性的,可用“漏斗效應”來直觀描述。導致建筑企業隱性成本存在的原因可歸納為:建筑企業這一特殊行業野外作業的流動性形成變動成本核算和計量的隱性;對區域環境、居民生活的影響不能夠精確測度具有隱蔽性;經濟利益導向多元化和建筑企業野外作業引發的社會矛盾構成多元化都具備隱蔽性。此后,研究者基于不同視角對企業價值隱性流失的“漏斗效應”進行了多樣性分析研究。比如:張臻(2004)[5]結合我國航空公司這一特殊行業的成本控制實踐,認為與顯性成本相比較,隱性成本是一種在成本控制實踐中“一般比較難以發現”和在財務報表中沒有披露的表外成本,把航空公司這一特殊行業的隱性成本分為隱性戰略成本、隱性管理成本、隱性實務成本、隱性文化成四類;劉援(2011)[3]認為隱性成本是一種隱藏于企業總成本之中、游離于財務審計監督之外的成本,具有隱蔽性、放大性、爆發性等三方面特征;徐翔(2011)[2]將隱性成本區分為隱性機制成本、隱性制度成本、隱性機會成本、隱性摩擦成本四類等。上述學者從不同視角對隱性財務資本的不同探討表明:隱性財務資本和顯性財務資本收益、成本一樣,時時、處處廣泛存在于影響企業價值創造的財務活動和財務關系中,企業經濟效益扭曲的“哈哈鏡效應”和隱性流失的“漏斗效應”凸顯出對隱性財務資本命題研究的迫切性。
四、“WACC一刀切效應”與隱性財務資本研究
“WACC一刀切效應”是指對我國央企負責人進行績效考核時,現行考核制度、辦法對WACC的處理實施“三不考慮原則”(不考慮央企所屬性質和規模大小,不考慮央企不同行業的差異性和央企所在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不考慮債權資本成本率和股權資本成本率的大小)而機械地將WACC統一為平均資本成本率,并將其區分為基本資本成本率(5.5%)、下調資本成本率(4.1%)、上浮資本成本率(6.0%)三檔。而李陽陽(2013)[1]以我國13個行業2000—2009 年滬深全部 A 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的統計結果表明:13個行業10年平均股權資本成本為率9.61%。進一步,就行業10年平均股權資本成本率而言,農、林、牧、漁業行業平均為8.54%;采掘業平均為13.33%;制造業平均為10.1%; 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平均為8.85%;建筑業平均為9.28%;交通運輸、倉儲業平均為9.6%;信息技術業平均為8.52%;批發和零售貿易行業平均為9.02%;金融、保險業平均為12.36%;房地產業平均為10.06%;社會服務業平均為7.81%;傳播與文化產業平均為7.88%;綜合類行業平均為9.01%。與10年平均股權資本成本率均值相比較《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規定的基本資本成本率(5.5%)偏低4.11個百分點;下調資本成本率(4.1%)偏低5.51個百分點;上浮資本成本率(6.0%)偏低3.61個百分點;平均偏低4.41個百分點。上述三個平均偏低值的區間為2.61%—8.13%,平均偏低值的均值為5.37%。這是在不考慮債權資本成本率的情況下得出的基本結論,如果與結合債權資本成本率的WACC相比較,《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規定的三個資本成本率的偏低值會更大,相應的平均偏低值區間內會嵌套區間2.61%—8.13%,相應的平均偏低值均值無疑會遠大于5.37%。
我國《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始于2003年10月,截止2015年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對其進行了三次較大修訂,實施了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的四輪考核。在這四輪考核中,排名第一,飽受央企負責人普遍質疑和批評一直是基于“三不考慮原則”設計的形式僵硬、缺乏彈性和靈活性的三檔資本成本率(基本資本成本率、下調資本成本率、上浮資本成本率)。不考慮債權資本成本率和股權資本成本率的“一刀切效應”使得進行績效考核的平均資本成本率偏低(上述數據表明最保守的平均偏低值均值為5.37%),平均資本成本率低估引發EVA的虛增從而在相當程度上高估了央企負責人的價值創造能力和EVA形式表現出來的價值創造大小,這使得遏制央企負責人舉債籌融資偏好、為所有者創造增量價值最大化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的設計初衷只能流于形式,在嚴重扭曲EVA考評體系應有功能的同時與EVA的本質背道而馳。
綜上分析可見,“WACC一刀切效應”同時揭示出央企經營管理活動中對國有資本的基本價值導向:較少考慮或很少不考慮國有投資資本的預期報酬濫用賤用投資資本,不考慮投資資本項目的預期收益而盲目追求邊際收益遞減的大規模融投資。央企負責人這種對國有資本基本的價值導向和央企存在的效益流失“漏斗效應”異象(重視顯性成本管理忽視隱性成本挖掘和控制導致的效益流失效應)和央企存在的“哈哈鏡效應”異象(指央企財務報表所披露的會計信息失真度)都凸顯出對隱性財務資本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基本關系如下圖1所示:
五、結論
第一,財務本質源自利益相關者價值創造最大化的戰略性決策。利益相關者追逐自身投資資本價值最大化效應而進行取舍的相機而擇的戰術性博弈行為貫穿財務決策各個環節。無論基于財務理論的邏輯起始分析亦或持續的財務價值決策實踐考察,理性財務價值決策的不同環節都是在顯性財務資本價值創造和隱性財務資本價值增值的動態耦合優化中實現財務本質目標的。
第二,顯性財務資本和隱性財務資本本質屬性上的相互依存性和財務價值創造中的不可剝離性,表明理論研究中對任何一方孰輕孰重的有側重點性的權衡研究必將導致財務價值創造的異象。與此相對應,國內外主流財務研究者重顯性財務資本價值創造探究輕隱性財務資本價值增值的考究自然引發財務學理論中諸如資本結構之謎、IPO之謎、股利及其分配之謎等財務學謎題的存在,也自然誘發財務價值創造被扭曲的“哈哈鏡效應”和財務價值增值被侵蝕的“漏斗效應”的出現,更招致財務實踐中對我國央企負責人EVA績效考核政策科學公允性、客觀公正性的質疑與懷疑。
第三,揭開上述財務理論異象(資本結構之謎、IPO之謎、股利及其分配之謎等),消除財務價值決策實踐中出現的財務異象(“哈哈鏡效應”、“漏斗效應”等)都凸顯出隱性財務資本研究的價值及其可行性。
參考文獻:
[1]李陽陽.預期股權資本成本估算技術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2]徐翔.淺析企業隱性成本管理[J].經營管理者,2011(04).
[3]劉援.企業隱性成本分析與控制[J].西部財會,2011(08).
[4]鄭傳海.隱性成本:效益流失的漏斗[J].經營管理者,2006(02).
[5]張臻. 控制隱性成本 提高企業利潤[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4(12).
[6]宮希魁.論我國經濟中的隱性現象[J].學習與探索,1992(03).
(鄧小軍,西安培華學院會計與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