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義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課堂教學、學生心理、教材內容處理等各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關鍵詞:數學;興趣;精彩;課堂
一、開展愉快教學,營造輕松課堂
愉快教學,既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又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深受小學廣大師生的歡迎。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讓我覺得進行愉快教學的關鍵是教師注重情感的投入,營造愉快輕松和新鮮的課堂環境,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這樣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有:
1.用游戲活動激發興趣,引領新課
有些數學內容比較抽象,小學生活潑好動,學起來就會感到枯燥無味。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與游戲相結合,恰當引用游戲方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在游戲中品嘗獲得成功的樂趣,就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而且游戲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意志,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
2.利用實踐操作活動,發展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組織實踐活動和實踐操作,已經成為教師的共識并付諸教學實踐。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生活動才能使所有學生獲得比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儲存和提取信息。教學中,教師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使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使抽象變為具體,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滿足了學生好奇、愛動的心理,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獲得知識。
而實踐活動則包括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做社會調查訪問等。如搜集數學史上各種趣題,統計家里的各種收支情況,調查暢銷產品的季節變化等。這些活動的開展,既豐富了學生的數學知識,又增強了他們的實踐和操作能力。
二、改變傳統教學,創造高效課堂
1.從“小”角度入手,讓生活進入課堂
數學生活化是指緊貼學生生活實際。在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實際中進行教學,從而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覺得數學思想,無處不在,無時不需。
2.關注個體差異,培養集體興趣
小學生的個性品質處于初步形成階段,不但沒有定型,而且可塑性大,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尤其是同學的影響,如果班級的大多數同學對數學產生興趣,那么必定能在班級形成一種主流。通過這種主流興趣,感染其他學生,使同班同學在數學上產生興趣,形成集體興趣。反過來,集體的興趣又會促進個人興趣的提升。由于基礎、能力的差別,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和興趣也存在一定的差別。要培養班級對數學的興趣關鍵要調動各層面學生的個人興趣。在評價學生時,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保護學生的自尊。設置課堂情景時多出奇招、新招,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尤其是學困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小學生爭強好勝,心理色彩相當濃厚,喜歡在同伴中表現自己,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我們可以適度調動,培養其興趣。
3.體驗成功,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是在自身的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課堂教學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才能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只有讓學生體驗成功,才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當學生通過努力獲得某種成功時教師實時給以鼓勵,學生就會表現出強烈的學習興趣。學生因為興趣,積極投入,全班參與,積極動腦,發表不同看法,通過互學互補,學生體驗到了成功,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三、挖掘教材美感,塑造美妙課堂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掘數學教材所蘊含的美,把數學學習引入審美教育中,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克服枯燥疲勞,強化感知,激發興趣,促進他們從心靈上的快感轉化為精神上的升華,促進數學能力的和諧發展。學生素質的進步有強大的效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的做法是:首先,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美。因為數學是從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上的反映自然規律的科學。它的美首先表現在數形的美、比例的美、整齊的美、和諧的美……這些美的形式不但直接給學生以舒適的美感,而且吸引著他們去認真觀察,積極思考。
其次,引導學生享受數學的美。有位數學家說過:“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小學教材中有機滲透著美的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再次,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的邏輯美。數學的邏輯美是一種內在的美,要領悟它,需要有一定的數學素養。例如一些運算定律,公式推導就蘊含著邏輯美。
總之,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的催化劑,是支配學生學習的營養劑,學生只有熱愛數學,學習數學的熱情才會持久,才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用好教材,優化教學方式,激發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學習和成長,才能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主動學習。我們的課堂才能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堂,成為真正精彩的課堂。
參考文獻:
談祥柏.趣味對策論[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