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存振 肖海峰

摘 要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數據,通過靜態和動態產業內貿易指數從整體和分類別農產品兩個層面分析了1995~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狀況。結果表明:中國與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為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雖然不高,但總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產業內貿易類型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且與中東歐地區和西亞及中東地區以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與其他地區以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統計期內中國與沿線國家整體和分類別農產品貿易增量均主要來源于產業間貿易;中國與西亞及中東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主要由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引起,與其他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由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引起。
[關鍵詞]中國;“一帶一路”;農產品;產業內貿易;貿易規模
[中圖分類號]F75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11-0046-07
一、引 言
2000多年前的古代“絲綢之路”開辟了東西文化交流和貿易互通往來的通道,具有深遠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影響的絲綢之路正在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期我國提出,積極應對世界經濟形勢變化、深化改革開放、統籌國內外兩大市場的重大舉措(余妙志和梁銀鋒等,2016[1];何敏等,2016[2]),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農產品貿易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付明輝和祁春節,2016)[3]。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以下簡稱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總額達到595.26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5.62%。“一帶一路”的提出為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何敏等,2016)[2]。但現階段,有關“一帶一路”的研究,多關注能源、礦產、制造業等產業,對農業產業關注相對較少。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一些學者開始關注雙方的農產品貿易情況,如何敏等(2016)[2]利用RCA指數和TCI指數分析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和互補性,付明輝、祁春節(2016)[3]采用GL指數和RCA指數研究了2000~2014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農產品貿易的產品結構、區域結構、產業內貿易和比較優勢等問題,部分學者注意到了各地區間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
經濟全球化的持續加深使得產業內貿易日漸盛行,并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增長方式。農業領域貿易與合作成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引擎,但有關于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分析較少,學者們僅從中國與單個國家或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齊曉輝和劉億,2015[4];佟光霽和石磊,2017[5])或靜態產業內貿易的角度分析(付明輝和祁春節,2016)[3],并沒有很好地解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關系。故本文以產業內貿易作為切入點,借助靜態產業內貿易水平測度指數(GL指數)、產業內貿易類型測度指數(GHM指數)、動態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BI指數)以及邊際產業內貿易類型測度指數(BI指數和HI指數)從整體和分類別農產品兩個層面較為全面地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不同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狀況進行分析,進而為“一帶一路”背景下開展和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間的農產品貿易提供理論基礎及現實依據。
二、研究方法、研究范圍與數據說明
(一)研究方法
1.產業內貿易水平測度指數——GL指數
產業內貿易指數(Grubel-Lloyd指數,簡稱GL指數)由Grubel和Lloyd(1975)[6]提出,是目前通用的測度產業內貿易水平的指標(劉雪嬌,2013;馮宗憲和蔣偉杰,2017),本文運用該指數測度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
2.產業內貿易類型測度指數——GHM指數
根據貿易特征不同,可將產業內貿易分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和水平型產業內貿易,通過測度產業內貿易類型可以反映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分工格局。測度產業內貿易類型常用的方法是Greenaway et al.(1994)[7]提出的GHM指數:
3.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BI指數
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簡稱BI指數)由Brülhart(1994)[10]提出,用于反映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動態變化。本文運用該指數測度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一段時期內農產品貿易增量的產業內貿易水平:
4.邊際產業內貿易類型測度指數——BI指數和HI指數
GHM指數為靜態的產業內貿易類型指數,無法衡量產業內貿易類型的動態變化趨勢,為測度一段時期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的類型,本文采用Thom和McDowell(1999)提出的HI指數和BI指數比較法,其中BI指數為Brülhart(1994)[11]提出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HI由式(6)計算:
當BI大于HI時,說明產業內貿易增量以水平型為主,反之,則產業內貿易增量以垂直型為主。
(二)研究范圍
“一帶一路”是個開放區域,當前還沒有準確的空間范圍。借鑒以往學者(付明輝和梁銀鋒等,2015;何敏和張寧寧等,2017)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界定,將沿線國家劃分為6個地區,共包括64個國家(見表1)。
(三)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采用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數據,數據來源于UN Comtrade數據庫。根據以往研究,將SITC商品分類號前三位數相同的商品作為相同產品,前三位數相同商品的雙向貿易定義為產業內貿易(Grubel和Lloyd,1971)。依據SITC Rev.3分類標準界定的農產品共包括4類、22章、66組農產品,其中,0類為食品和活畜,共10章36組農產品;1類為飲料和煙草,共2章4組農產品;2類為非食用原料,農產品為其中的7章共22組;4類為動植物油、油脂和蠟,共3章4組農產品。
三、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分析
(一)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規模和結構
1.農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根據UN Comtrade數據庫數據,1995~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雙邊貿易額不斷擴大,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95年的64.978 6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595.264 8億美元,增長了9.16倍,年均增長率8.76%;進口總額從1995年的37.408 3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370.810 9億美元,增長了9.91倍,年均增長率9.14%;出口總額從1995年的27.570 3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224.453 9億美元,增長了8.14倍,年均增長率8.18%。進口額增長速度高于出口額增長速度,因此貿易逆差也不斷擴大,由1995年的9.838 0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146.357 0億美元(見表2)。
2.區域間農產品貿易規模差異較大
通過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年份,各地區國家在農產品貿易規模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區域性明顯。自1995年起,東南亞一直作為我國“一帶一路”沿線各地區中貿易量最大的國家,2015年貿易量高達402.18億美元,占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總量的67.56%,其次為蒙俄地區,占比13.24%,再次為南亞(6.20%)、中東歐(6.08%)和西亞及中東地區(5.22%),占比最小的為中亞(1.69%)。從貿易額年均增長速度上看,各地區也表現出較大的不同,其中,年均增長速度最快的是中東歐地區,約為17.86%,2015年的貿易額相比于1995年增長59.89倍,其次為南亞(10.68%)、西亞及中東地區(9.66%),再次為東南亞(9.05%)、蒙俄地區(8.97%),增長速度最慢的是中亞地區,約為4.82%。
3.農產品貿易類別較為集中
從2015年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類別較為集中,從總體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主要集中在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約占農產品總貿易額的53.08%,其次為2類(非食用原料)農產品,約占農產品總貿易額的34.39%,再次為4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農產品,約占10.65%,最后是1類(飲料和煙草)農產品,約占1.88%。分區域來看,六大地區中除蒙俄地區外,其他5個地區(中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歐、西亞及中東)與中國最主要的農產品貿易均集中在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僅是占比不同,其中,中國與西亞及中東地區的農產品貿易中在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占比最高,高達59.97%。中國與六大區域農產品貿易占前兩位的均為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和2類(非食用原料)農產品,與總體情況相同(見表4)。
(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分析
1.整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分析
表5顯示了1995~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整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從中可以看出不同地區表現出略微的不同,但總體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為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雖然不高,但總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分區域來看,2015年中國除與蒙俄地區產業內貿易水平與1995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他5個地區(中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歐、西亞及中東)與中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相比于1995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從2015年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最高,GL值達到了0.304 3,其次為南亞地區,GL為0.290 3。六大板塊中,與中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發展最快的為南亞地區,GL值由1995年的0.044 5增長至2015年的0.290 3。其次為西亞及中東地區,GL值由1995年的0.066 0增長至2015年的0.229 5。
2.分類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分析
表6顯示了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分類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可以看出各地區不同類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不同。整體來看,中國除與蒙俄和中亞1類(飲料和煙草)為產業內貿易之外,與其他類別農產品以及“一帶一路”其他地區各類別農產品均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具體來看,中國與蒙俄地區四類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并不高,但其1類(飲料和煙草)農產品的GL指數高達0.74,表明中國與蒙俄地區的飲料和煙草主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其他幾類農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均不高,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與中亞地區1類(飲料和煙草)農產品貿易的GL指數為0.58,表明中國與中亞地區的飲料和煙草也主要以產業內貿易為主,2類(非食用原料)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也較高,GL指數為0.41,其他幾類產業內貿易水平則較小,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與東南亞地區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貿易的GL指數為0.49,表明中國與東南亞地區食品和活畜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較高;而與其他3個地區(南亞、中東歐和西亞及中東)的各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都較低。
(三)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類型分析
1.整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類型分析
表7顯示了1995~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整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主要類型。從結果可以看出,中國與各地區不同年份表現出來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類型并不相同,在多數年份中,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國家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且與蒙俄地區、中亞地區、東南亞地區、南亞地區以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與中東歐地區和西亞及中東地區以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具體來看中國與不同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類型,中國與蒙俄地區農產品貿易GHM指數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由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轉變為低質量垂直產業內貿易后又轉變為高質量垂直產業內貿易;中國與中亞地區農產品貿易GHM指數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變化趨勢,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由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轉變為高水平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之后再度轉變為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國與東南亞地區農產品貿易GHM指數同樣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但均表現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由高質量高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轉變為低質量垂直產業內貿易后又轉變為高質量垂直產業內貿易;中國與南亞農產品貿易GHM呈不斷下降趨勢,但均大于1.25,說明中國與南亞地區農產品貿易一直以來均以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中國與中東歐地區農產品貿易GHM指數波動較為頻繁,產業內貿易類型由低水平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轉變為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之后轉變為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2015年轉變為高水平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中國與西亞及中東地區農產品貿易GHM呈波動上升趨勢,多數年份里以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2015年產業內貿易類型由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轉變為低水平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
2.分類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類型分析
表8顯示了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分類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類型,從結果可以看出,中國與各地區不同種類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類型不盡相同,但多數農產品以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具體來看,中國與蒙俄地區農產品貿易中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且為高水平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1類(飲料和煙草)為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2類(非食用原料)和4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農產品均為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國與中亞地區農產品貿易中0類(食品和活畜)、1類(飲料和煙草)和4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農產品為水平型產業內貿易,0類(食品和活畜)、1類(飲料和煙草)為低水平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4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為高水平的水平型產業內貿易,2類(非食用原料)農產品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且為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國與東南亞地區農產品貿易四類產品均以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其中1類(飲料和煙草)為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0類(食品和活畜)、2類(非食用原料)、4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為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國與南亞地區農產品貿易四類產品均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其中0類(食品和活畜)為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1類(飲料和煙草)、2類(非食用原料)、4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為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國與中東歐地區農產品貿易四類產品均以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其中0類(食品和活畜)、1類(飲料和煙草)為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 2類(非食用原料)、4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為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中國與西亞及中東地區農產品貿易四類產品均以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其中0類(食品和活畜)、2類(非食用原料)為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 1類(飲料和煙草)、4類(動植物油、油脂和蠟)為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
(四)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分析
1.整體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分析
表9顯示了1995~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整體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情況,從整體BI值可以看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增量主要由產業間貿易引起,但各地區略有不同,其中,中國與蒙俄地區農產品貿易的BI值僅為0.040 5,說明其農產品貿易增量中主要是產業間貿易引起的,而中國與中亞、東南亞、南亞、中東歐地區農產品貿易的BI值均為0.25以上,與西亞及中東地區的BI值也達到了0.17,說明中國與其農產品貿易增量中產業內貿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分類別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分析
表10顯示了1995~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分類別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情況,從中可以看出各類農產品在不同地區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是不同的。其中,對于東南亞來說,中國與東南亞地區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貿易的BI值為0.25,說明其農產品貿易增量中產業內貿易起了部分作用,而其他幾類農產品貿易增量中產業間貿易的作用較大;對于其他地區來說,各類的BI值均小于0.20,說明中國與蒙俄、中亞、南亞、中東歐、西亞及中東地區農產品貿易增量主要由產業間貿易引起;從動態產業內貿易類型指數BI和HI對比來看,除中亞地區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貿易的BI大于HI,其他各地區各品種的BI均小于HI,說明中國與大多數地區大多數種類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來源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而與中亞地區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則主要由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引起。
(五)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整體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分析
表11為1995~2015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整體農產品動態產業內貿易以及產業內貿易類型分析。首先,從BI指數上看,中國與各地區國家農產品貿易的BI指數均相對較小,說明中國與各地區國家農產品貿易增量主要來源于產業間貿易。其次,從各地區BI指數的比較上看,中國與東南亞地區國家農產品貿易的BI指數最大,說明“一帶一路”地區中,中國與東南亞地區農產品貿易增量中產業內貿易作用最大。再次,從BI指數和HI指數比較上看,中國與蒙俄、中亞、東南亞、南亞以及中東歐地區的BI指數值均小于HI指數值,說明中國與這些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由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引起,中國與西亞及中東地區的BI指數值大于HI指數值,說明中國與西亞及中東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主要由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引起。
四、主要結論及啟示
本文通過靜態產業內貿易水平測度指數(GL指數)、產業內貿易類型測度指數(GHM指數)、動態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BI指數)以及邊際產業內貿易類型測度指數(BI指數和HI指數)從整體和分類別農產品兩個層面較為全面地分析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狀況。結果表明:
第一,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產業內貿易為輔,農產品產業內貿易水平雖然不高,但總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從與不同地區分類別農產品貿易類型看,中國除與蒙俄和中亞1類(飲料和煙草)為產業內貿易之外,與其他類別農產品以及“一帶一路”其他地區各類別農產品均以產業間貿易為主。
第二,從產業內貿易類型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以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且與蒙俄、中亞、東南亞以及南亞地區以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與中東歐和西亞及中東地區以低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從分類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類型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多數農產品貿易以高質量垂直型產業內貿易為主。
第三,從整體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增量主要來源于產業間貿易;從分類別農產品邊際產業內貿易來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各類別農產品貿易增量同樣主要由產業間貿易引起。
第四,從產業內貿易增量類型來看,中國與蒙俄、中亞、東南亞、南亞以及中東歐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由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引起,中國與西亞及中東地區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主要由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引起;從分類別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類型來看,中國與大多數地區大多數種類的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來源于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而與中亞地區0類(食品和活畜)農產品產業內貿易增量則主要由水平型產業內貿易引起。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本文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深入推進國內農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的背景下,一方面,應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機遇,構建有效的農產品合作機制,優化農產品貿易政策,加深與沿線國家農業領域合作。另一方面,當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農產品貿易雖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但應加強雙邊互利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提升與沿線國家產業內貿易水平;在促進與沿線國家高質量的垂直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的基礎上,發揮與不同地區國家比較優勢,積極發展水平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
[參考文獻]
[1] 余妙志,梁銀鋒,高穎. 中國與南亞地區農產品貿易的競爭性與互補性——以“一帶一路”戰略為背景[J]. 農業經濟問題,2016,37(12):83-94,112.
[2] 何敏,張寧寧,黃澤群.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農產品貿易競爭性和互補性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6(11):51-60,111.
[3] 付明輝,祁春節.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農產品貿易現狀與比較優勢分析[J].世界農業,2016(8):180-185.
[4] 齊曉輝,劉億. 中國與中亞5國農產品產業內貿易研究[J]. 世界農業,2015(7):29-34.
[5] 佟光霽,石磊. 基于產業內的中俄農產品貿易實證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17,38(6):89-100.
[6] GRUBEL H G,LLOYD P J. Intra-industry trade: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entiated produc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5,6(3):312-314.
[7] GREENAWAY D,HINE R,MILNER C. Country-Specific Factors and the Pattern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the UK[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4,130(1):77-100.
[8] AZHAR A K M,ELLIOTT R J R. O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 Quality in Intra-Industry Trade[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06,142(3):476-495.
[9] BOJNEC,STEFAN. Patterns of Intra-Industry Trade in Agricultural and Food Products During Transition[J]. Eastern European Economics,2001,39(1):61-89.
[10] BR?譈LHART M.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Measurement and Relevance for the Pattern of Industrial Adjustment[J].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4,130(3):600-613.
[11] THOM R,MCDOWELL M. Measuring marginal intra-industry trade[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1999,135(1):4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