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勇 王茂祥
摘 要 工匠精神表現為對工作的熱愛、專注極致、精益求精等。文章在分析工匠精神內涵要素的基礎上,構建了工匠精神培育模型。認為全社會應弘揚大國工匠精神,為工匠營造寬容的文化環境;高校與企業應結合員工自身的自律努力,注重對工匠的協同培養;要制定相關政策,注重對工匠的激勵保障,弘揚工匠精神,調動工匠的積極性。此外,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緊密結合、互為補充,要圍繞市場需求,明晰工匠精神的創新驅動路徑,注重創新文化培育、管理機制的構建及基層員工創新能力的提升,推動基層員工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引領工匠精神的提升。通過培育與弘揚工匠精神,推動我國企業更好地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促進我國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型。
關鍵詞 工匠精神;培育模型;創新精神;驅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11-0065-05
一、引 言
目前,中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提高工業產品的品質與品牌成為當務之急, 業界關于工匠精神重新回歸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在2016 年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 “兩會”召開期間,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歷史性地寫入了“工匠精神”這一概念,提出要鼓勵企業進一步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強化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育,注重“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注重培養和傳承工匠精神是國際制造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日本、美國、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其產品總體上都講究做工的精細,追求精益求精。正是由于對工匠精神堅持不懈的傳承, 日本品牌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巔,美國、德國的家族企業也才能歷經百年而不倒。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在于對匠心的堅持和對產品高品質的追求[1-2]。
現有對工匠精神的相關研究,大都集中于對其內涵本質的剖析、當代價值的揭示及實踐意義的解讀[3-5],或者從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工匠精神的提升舉措[6-9]??偟膩砜?,研究內容較為寬泛、宏觀及零散。如何提煉構建工匠精神培育模型,從文化、制度及機制等多方面協同支撐出發,系統地分析工匠精神的提升思路,并明晰創新驅動的路徑,進而推動我國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型,值得深入加以研究。
二、工匠精神的內涵解析
在西方,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開始了工匠精神的萌芽,此時人們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純粹的“非利唯藝”精神。隨著西方宗教改革的不斷推進,包括手工業行會制度的建立,工匠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東方,工匠精神最早孕育于我國,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開始了對工匠精神的詮釋。在中國文化視域下,工匠精神主要體現在“尚巧”的創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三個方面。盡管從具體內涵上來看,東、西方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從核心價值理念上看,其無疑是一致的、相通的。現代意義上的工匠精神來源于傳統的工匠精神,并在此基礎上賦予了時代特色、融入了更多現代性的元素。
張培培[10]分析認為,工匠精神表現為對工作的熱愛、專注極致、精益求精等。肖群忠、劉永春[11]認為,工匠精神包含對工作完美與極致的理念追求,對工作倫理的高品質追求,它強調工作方面的嚴謹細致、精益求精及勇于創新,以及意志品質方面的堅守專注。龐溟[12]認為,工匠精神表現為一種忘我的投入。員工的價值存在于其雙手所能控制的作品中。章文[13]認為,工匠精神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其核心是注重傳承傳統的手工技藝,其靈魂是追求完美的造物品質。 美的集團公司認為,工匠精神主要包括四要素——“ 務實潛行、 極致追求、 開放思維、 自主創新”。
本文認為,工匠精神是指凝結在工匠(廣義包括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對工作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忘我投入的境界,是對蘊含在工匠身上艱苦奮斗、堅韌不拔、追求卓越的高尚品質的集中闡釋和高度概括。其共同特征是,生產者尤其是奮斗在生產一線的技術工人對產品品質身無旁騖、精雕細琢的追求,對產品功能、質量、信譽、傳統、安全、可靠等多方面的綜合要求。
應從更加多元的視角(不能僅局限于制造業領域)來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在當今社會,工匠精神體現了從業者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及售后服務等整個過程各環節中認真負責、追求極致的工作狀態與理念,體現了從業者的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不同時代工匠精神具有不同的意義,但其內涵是永恒不變的,它直接連接當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 精準地表達了時代的現實需求。
工匠精神包含專注和堅持這兩個核心要素。同時,創新也是現代工匠精神的基本要素。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慢工出細活,往往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沉淀。專注產品細節、審美表現、使用、工藝流程等方面的細微改進,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此外,在產品的生產制作過程中應強化創新,注重產品的推陳出新。要結合長期以來的實踐經驗加以深入思考,將傳統技藝與從業者的靈感結合起來,創造出更加精美實用的產品。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型構建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與企業的協同培養,以及員工自身的自律努力,需要全社會弘揚大國工匠精神,為工匠營造寬容的文化環境,更需要建立相應的激勵保障機制,以柔性的文化與剛性的制度相結合,并制定有利于弘揚工匠精神的政策,調動工匠的積極性。
此外,重視和追求“創新性”,激發職工創造活力,對于當代工匠顯得尤其重要。只有將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緊密結合,互相促進,才能打造出傳世精品,也才能成就真正的大國工匠。要以創新精神為引領,圍繞市場需求,創造市場需求,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客戶滿意度。圖1給出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模型。
(一)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濃厚文化氛圍
要進一步營造“崇尚技能,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搭建信息平臺,提高工匠的職業尊重。樹立“技能光榮”“造作偉大”的社會風尚。對待工作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嚴謹執著,不僅是工作者的優良品質,也反映了一個民族成員對待工作的優良品質,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要求。在德國、瑞士,做一個工匠是很多學生的夢想。日本則把民間藝人奉為“國之瑰寶”。
不斷提高工匠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繼續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對工匠精神進行系列報道,讓公眾對工匠精神有一個更深入、多層次、全方位的認識。使企業形成精益求精、不斷創新的組織宗旨和價值觀。政府要強化示范引導,讓腳踏實地、敬業執著、盡職盡責、勤奮肯干成為各行各業工作者自覺的職業追求。要引導公眾轉變擇業觀念,克服社會偏見,爭取做一名合格的工匠。
(二)建立健全工匠培養的保障激勵機制
工匠精神大致可以分為道德層面和制度層面兩個層次。道德層面的工匠精神體現了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 其固然重要,但為了推動工匠精神的真正“落地”,為了養成從業者的工匠習慣,必須制定一整套高品質、高標準的工匠制度來加以保障。這些制度包括質量控制制度、規范操作制度、行為管理制度、獎勵懲罰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等等。通過相關制度的制定執行,養成從業者的工匠習慣,再把工匠習慣升華為道德層面的工匠精神。
要構建工匠職級晉升、收入分配、榮譽授予、培育交流等機制。例如,與其技術水準和社會貢獻相匹配,給予技術工人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技術工人在職稱評定、繼續教育、崗位提升等方面給予平等的機會;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尤其重要的是,必須建立起經濟層面的保障制度,提高工匠群體的整體收入水平。企業薪酬激勵要更有效地向一線工匠傾斜,引導社會轉變就業觀念,發出正確的勞動力價格信號。此外,要滿足工匠群體的終身學習要求,打通工匠群體的成長上升通道。要切實提高技術工人尤其是大國工匠的社會地位,拓展其政治參與渠道,為全社會樹立“技術改變命運”的示范效應。
(三)企業職工應該培養充分履職的自律自省精神
企業職工要弘揚工匠精神,專注投入本職工作,專注反省并改進自身工作缺陷和不足,力求把各項工作都做到完美無缺。要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對自己制作的產品由衷地熱愛,精心打磨每一個零部件,生產優質的產品。面對日常繁雜工作要有充足的耐心與韌性,練好基本功,鉆研基本技能,勇于戰勝各種工作挑戰、困難與挫折。要認準一個領域,能窮數十年的時間和精力,最終實現厚積薄發。 弗洛姆[14]指出,“工匠可以隨意左右自己的行動。因此,工匠可以從工作中學習,在勞動過程中使用并發展自己的能力及技能?!?/p>
(四)內外協同進行工匠技能培養
工匠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需要社會、企業、教育機構共同完成,需要注重企業內外部的協同培養(見圖2)。要把工匠精神的培養納入我國的國民教育體系。構建校企合作共同體,明確各自的權責,形成“校企交替、共育工匠”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與企業相結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廣大勞動者相結合,加強職業教育,包括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更好地培養我國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政府相關部門要加大資源投入力度、建立激勵體系、創新培訓模式,推動高校把工匠精神融入教育體系。社會各界要大力支持,要搭建現代化公眾平臺等,為專業技術人員的學習提供便利條件。企業要注重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對員工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其工作技能。要注重將學校教育制度與傳統學徒制二者的優勢相結合,形成現代學徒制的育人模式,更好地進行技術技能的傳承。Daniel Coyle[15]在探討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大師輩出的原因時,曾將手工業行會、作坊學徒制列為重要因素。
要探索符合實際、便于操作的“傳、幫、帶”機制?!霸庇诂F代學徒制之中,企業作為協同培育主體,要充分發揮師父角色的作用[16]。同時,員工要發揚刻苦鉆研、學而不倦的作風,加強自我學習及相互間的知識交流,注重對職業技能的追求和對職業道德的遵守。
(五)市場導向下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的相互促進
在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信息集散特征和個性化消費需求的大規模涌現,增加了企業對客戶需求適應的難度。也因此,只有發揚工匠精神,通過反復打磨以及精心制作,把產品和技術做到極致,才能更好滿足客戶需求,企業也才能最終贏得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
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并行不悖,二者既緊密聯系、相互統一,又相互平衡、互為補充。創新精神要有一以貫之、銜接過去與未來的內容,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更強調細節、潛心鉆研和永不滿足的審美意識,而注重細節、專注投入的員工比普通員工更容易在工作中激發創意。在產品的制造過程中,創新精神是引領,對工匠精神具有推動作用;工匠精神是基礎,對創新精神具有支撐作用。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最終統一于具體的產品之中。創新精神對于彌補工匠精神、提升產品質量、縮小“中國制造”與“世界先進制造”的差距具有重要意義。
四、工匠精神的創新驅動路徑分析
工匠精神蘊含著深刻的創新理念。創新要求工匠要具有開放性思維品質, 這是“匠心”的顯著特征。當代工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重視創造創新、突顯個體自主性和人的價值, 強調現實統一,等等。作為工匠必須善于學習, 永不滿足,以最開放的姿態吸收最前沿的技術,創造最新的成果。要以“永不滿足”“敢于自我否定”的創新精神來驅動工匠精神的提升,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更好地適應市場發展的需求。
毛建國[17]指出,在當今互聯時代, 工匠精神不僅要體現在扎實的質量,更需要有開拓性的創新。工匠精神要求員工注重產品的持續改進CI (Continuous Improvement),不間斷地、漸進地推進產品和工藝等的創新變革。要通過創新文化培育、管理機制的建設及基層員工創新能力的提升,來推動基層員工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不斷提升企業創新精神,進而與工匠精神相互促進?!肮そ尘瘛钡膭撔买寗勇窂揭妶D3。
(一)鑄就卓越創新文化
創新文化是指與創新活動相關的文化形態。創新文化是企業軟實力的表現,需要長期的培育與歷練才能獲得。鼓勵創新的價值觀念是創新文化的核心,激發創造力是創新文化建設的目的。企業要努力營造一種支持創新、鼓勵試驗、寬容失敗的良好創新氛圍。要鼓勵員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走向成功。豐富創新文化活動,推進創新文化落地生根。創新文化的培育,將有利于對“工匠精神”的塑造。
創新存在于每一個崗位的每一個工作細節中。要最大限度地給一線員工以創新自由。提高一線員工參與創新的積極性,激發全體員工創新的激情、思維、膽識和行動,勇于并敢于打破常規,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富有新意的解決思路。要使創新逐漸成為一線員工的自覺行動。
(二)提高一線員工創新能力
工匠往往都是工作在生產一線的員工。要強化對員工的專業知識培訓,引導員工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本領,善于從問題中學習,不斷提高員工分析問題及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創新的關鍵不在于“SCI”等顯性知識,而在于“know-how”等隱性知識,要強化知識管理[18]。Cohen W M,Daniel A L[19]指出,隱性知識部分由技術性技能組成,即那些非正式的、難以用明示語言表達的、難以掌握的所謂訣竅、靈感及慣例等。只有在“干中學”、在互動和協調配合中學習,將隱形知識顯性化,創新能力才可能被鍛煉出來。
要把一線員工培養成企業創新的生力軍,培養其良好的創新思維,增強其創新能力,并主動分享組織中的各種知識,加速知識與技術的交流與轉移[20]。相對于其他員工,知識型員工更熱衷于從事具有挑戰性、創造性的工作,企業要推動大量具有主動創新意識的知識型員工快速成長,使他們圍繞基層工作存在的問題積極開展各類創新活動。
(三)開展基層一線創新活動
創新對于全面有效培育基層的工匠精神至關重要?;鶎右痪€是創新的土壤和源泉,基層的許多思想和措施閃爍著創新的火花。要培養員工忠于職守的敬業精神和勇于超越的創新精神,鼓勵員工結合自身工作情況,針對生產一線實際需求,持續改進工作,開展技術攻關、發明創造、管理創新等各類創新活動。
創新不一定指在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只要能在某一個微小的單點進行突破,滿足用戶需求即可。March[21]認為企業內部存在兩大類創新: 一類是探索式創新,另一類是挖掘式創新,這是應用性研發和微創新的關注點。要注重開展用戶體驗至上、以客戶為中心的微創新[22-23]。Pertti Saariluoma, Esa Kannisto,Tuomo Kujala[24]認為,發現一些簡單的現象,對產品進行一些簡單的改進,以及提出一些關鍵信息流等都可以稱為微創新??偟膩砜?,微創新具有開放式、漸進式、草根性和輔助性四個特征[25],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發產品,適合不斷變化的消費人群,改善用戶的體驗并提高產品的價值,從而不斷贏得用戶、贏得市場[26]。
(四)構建創新要素綜合管理機制
Richard Adams 等[27]認為, 為了有效實施創新工作,應該建立創新管理的綜合架構與機制。要緊密結合企業實際,找準切入點,建立全面規范的創新活動管理制度,構建科學高效的創新管理流程,合理配置創新資源,確保創新工作人、財、物各項資源到位。建立組織、制度、資源、協同等方面的管理機制,確保創新的系統性、全員性、持續性。注重對一線員工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建立起一整套技術有償轉讓和知識產權保護機制。
Harry Bouwman 和 Wim Hulsink[28]指出,企業只有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體系,才能更好地調動員工創造性開展工作的積極性。要建立科學的創新成果評價機制,確保評價的公平、公正,并以效益作為衡量創新價值的標準。依據成果價值的大小,對一線員工創新行為進行激勵,從物質和精神激勵兩方面給予其一定的獎勵,增強一線員工創新的自豪感,促進一線員工工匠精神的提升。
五、結束語
工匠精神蘊涵著嚴謹、踏實、耐心、敬業、專注、創新、拼搏等可貴品質,體現在對產品質量及生產的各個環節上追求盡善盡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以精益求精為特征的工匠精神再次回歸大眾視野。要厚植工匠文化,借助教育、培訓、研究、社區服務等方式,注重在各個層面保留和延伸工匠技能,并以創新精神引領工匠精神。在創新創業過程中,要融入務實求精的工匠精神,培育眾多“中國工匠”,培養強大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
要加快形成尊重工匠的社會環境,從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構建設雙重保障激勵機制,提升工匠工作、學習及生活待遇,促進一線員工發揚專注專業精神,提高工作技能。工匠精神與創新精神作為強國戰略的兩大支柱,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要努力營造一種永不滿足、持續創新的文化氛圍,促進員工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產品的改進和創新。同時,要注重創新的細節,追求卓越的匠心。新時期,弘揚工匠精神,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也是我國企業由大變強及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現代化進程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68.
[2] 陳華文.失去了工匠精神還談什么制造業強國——讀《匠人》[N].上海證券報,2015-10-22.
[3] 莊西真.多維視角下的工匠精神:內涵剖析與解讀[J].中國高教研究,2017(5):92-97.
[4] 查國碩.工匠精神的現代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6(7):72.
[5] 周民良. 建設制造強國應重視弘揚工匠精神[J].經濟縱橫,2017(1):62-67.
[6] 張善柱.工會培養工匠精神的路徑研究[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7,31(4):102-107.
[7] 韓翼,周潔,孫習習,楊百寅.師徒關系結構、作用機制及其效應[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3(7):56.
[8] 周民良. 積極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國際環境、國內要素與政策匹配[J]. 經濟縱橫,2016(4) : 31-38.
[9] 葉桉,劉琳.略論紅色文化與職業院校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J].職教論壇,2015(34):80-85.
[10] 張培培. 互聯網時代工匠精神回歸的內在邏輯[J].浙江社會科學,2017(1):75-81.
[11] 肖群忠,劉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湖南社會科學,2015(6):6-10.
[12] 龐溟.閱讀的邏輯: 這個時代我們如何讀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70.
[13] 章文. 基于傳統“工匠精神”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5,3(秋):126-128.
[14] (美) 弗洛姆.健全的社會[M].孫愷詳,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71.
[15] Daniel Coyle.一萬小時天才理論[M].張科麗,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58-61.
[16] 楊紅荃,蘇維. 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當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教論壇,2016(16):27-32.
[17] 毛建國.互聯網時代仍需要“工匠精神”[N].新華每日電訊,2015-05-20(03).
[18] HULL,R.,COOMBS,R. and PELTU,M. Knowledge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innovation: an audit tool for improv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0(20) : 633-656.
[19] COHEN W M,DANIEL A L.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 152.
[20] 吳友軍.集群學習與產業集群創新[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06-108.
[21]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Sci.,1991,2(1):71-87.
[22] 金錯刀.微革命——微小的創新顛覆世界[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10.
[23] 周青,吳云,方剛. 企業微創新的概念、特征與原則[J].科技和產業,2013,13(11):129-138.
[24] PERTTI SAARILUOMA,ESA KANNISTO,TUOMO KUJALA. Analysing micro-innovation processes: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collaboration [J].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2009(9):19-23.
[25] 趙付春.企業微創新特性和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2,30(10):1579-1583.
[26] REBEKAH ROUSI,JAANA LEIKAS,PERTTI SAARILUOMA,MARI YLIKAUPPILA.Life-based design as an inclusive tool for managing micro innovations[C]//the Proceedings of GI-Editon Lecture Notes in Informatics,6th Conference 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from Knowledge to Action,Innsbruck,Austria,2001.
[27] RICHARD ADAMS,JOHN BESSANT and ROBERT PHELPS. Innovation management measurement: A review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6,8 (1): 21- 47.
[28] BOUWMAN,H.,HULSINK,W. A dynamic model of cyber-entrepreneurship and cluster formation: appli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the Low Countries[J].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04,19(4): 29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