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提高我國養老保險基金制度效率和持續性,已經成為化解新時代養老金支付危機的重大挑戰。由于養老金政策和體制限制,人口老齡化、通貨膨脹不斷加劇,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效果趨弱與剛性支出擴張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養老金制度面臨巨大的收不抵支壓力和階段性貶值風險。進一步研究認為,投資渠道單一化、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嚴重、養老保險基金制度設計的“泛行政化”、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營運風險約束和監管機制的缺失以及相關法律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使得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難度增加。對此,應采取養老金資本化措施推動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
關鍵詞 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收支平衡;保值增值
[中圖分類號]C913.6;F812.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11-0090-08
一、引 言
養老金制度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在保障老年人日常開支、維護社會穩定及促進收入分配公平具有重要意義。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①。在現行“統賬結合”制度模式下,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規模,致使中國面臨著巨大的養老金支付壓力。為此,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國發〔2015〕48號),明確提出“完善社會保險基金投資政策,拓寬基金投資渠道,實現基金保值增值,規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行為”。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2018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印發了《關于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開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實現基金保值增值,提高個人賬戶養老金水平和基金支付能力”。這表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問題,同時,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水平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改革和發展新時代養老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然而,由于經濟條件和歷史的原因,保費欠繳的情況非常嚴重,個人賬戶空賬運行,彈性收繳與剛性支出的矛盾日趨突顯出來,加上老齡人口數量的不斷上漲,享受養老金的人數不斷增加,造成養老保險費用開支日益增加,加劇養老金支付缺口,[1-2]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逐漸步入經濟下行但增速保持平穩等新常態,日趨嚴重的人口老化和隱性債務問題使中國養老保障制度面臨更為嚴峻的財務運行風險和結構性不公平問題,[3]從長期的和動態的觀點來看,目前中國養老金制度安排的深層矛盾正在凸顯,如個人賬戶巨額空賬、養老基金貶值。若長此以往,養老保險基金難以實現保值增值,將會給社會保障制度充足性、公平性和可持續性方面帶來嚴重的后果。研究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問題,優化投資營運路徑,從而回避風險過度,促進養老保險基金可持續積累,是一個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二、 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狀況
(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運行現狀
由于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剛改革不久,相關統計數據缺失,本文研究的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僅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合并實施后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表1和表2為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兩大制度平臺的收支現狀。通過分析相關的統計數據可知,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規模以及制度覆蓋面呈擴大趨勢。但是,通過對比分析也可以發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面臨著潛在的收支失衡和隱性負擔問題。第一,我國城鎮職工新增參保人數顯著少于每年離退休人數,參保人數增速也明顯放緩,且呈逐年下滑趨勢。這說明現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擴面”的潛力越來越有限,傳統依靠快速“擴大參與率”來控制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支付壓力和贍養率的做法難度加大,致使擴大參與率的速率和影響力明顯下降。參保人數增幅下降,則基金收入增幅也會隨之降低。總的來看,參保人數增加越少,領取養老金人數越多,這增加了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負擔,對養老保險基金的資本存量規模產生影響。第二,本文還發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增幅普遍小于支出增幅,基金支出占收入比重逐年增加,尤其是2016年基金支出增長率比基金收入增長率高出3.9個百分點。由此說明,近年來,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存在日益明顯的支付壓力。據人社部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超過9億人,積累基金4.6萬多億元。②第三,通過分析基金結余可以知道,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結余增速逐漸放緩,甚至在2015年呈急速下滑趨勢。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廣大參保職工的“養命錢”,養老金缺乏積累會直接影響勞動者退休后的正常生活。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若要保持長期財務可持續性,僅依靠制度自身的參數調整可能還不夠,還需要有強有力的制度外資金支持。但是,盡管國家每年通過財政補貼方式為養老保險體系融資的力度不斷增大,但仍然掩蓋不了養老保險收支缺口更加嚴重的事實。因此,為緩解養老保險金支付壓力,保值增值工作勢在必行。
從我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運作情況來看,新的城鄉居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壓力大,③這給養老保險收支平衡造成沖擊。2014年“城鄉居保”合并實施以來,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作用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參保人數、基金收入和基金累計結余均有所上升。見表2。但是,總的來看,新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制度存在隱憂。第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增幅明顯低于支出增幅。如2012~2016年基金支出平均增幅明顯高出同期收入平均增幅。并且,基金支出收入比總體呈現出了增加趨勢。尤其是2015年基金支出增長最為明顯,增幅達到34.72%,且基金支出占基金收入的比重高達74.15%,這意味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也面臨著較大的支付壓力。第二,雖然當期基金結余和滾存結余呈逐步增加的趨勢,按照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國發〔2015〕48號),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可以進行投資運營。但是,由于政策和體制的限制,新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保值增值渠道單一,仍面臨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低、激勵機制不健全、中青年群體參保積極性不高、基金保值增值困難等問題。[4]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是老百姓的“養命錢”,而當前,養老保險基金難以實現保值增值,直接影響了退休者的老年保障與待遇給付。顯著降低養老金缺口,提高養老保險投資收益率迫在眉睫。
(二)職工養老保險財務收支預測
為了進一步考察當前政策下養老保險基金長期收支平衡狀況,本文根據國發[2005]38號文件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統籌基金收支狀況進行預測,預測期間為2018~2040年。④結合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現狀,將參保職工細分為“老人”“老中人”“新中人”和“新人”四種類別⑤,并且假設:其一,目前領取養老金的人群主要是“老人”,因此,將“老人”基礎養老金計發比例設定為1。其二,“老中人”的基礎養老金計發比例為20%。其三,“新中人”和“新人”的基礎養老金的計發比例與退休年齡掛鉤,繳費每滿1年發給1%。其四,“老中人”和“新中人”的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發比例在1%~1.4%之間,因此,本文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過渡性養老金的過渡系數(計發比例)取1.3%。其五,基礎養老金調整幅度即人均養老金增長率,等同于繳費基數的增長率,并將增長率設定如下:2018~2020年為6.5%,2021~2030年為5.5%,2031~2040年為4.3%。
本文對2018~2040年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統籌基金收支狀況進行了預測,見表3。總體來看,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面臨日趨嚴重的壓力,基金財務的可持續性令人擔憂。測算結果表明:第一,當前政策背景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明顯低于全國統籌后的基金收入。第二,2035年基金收入明顯低于基金總支出,但2040年后基金支出明顯超過了基金收入。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新人”領取養老金的時間發生后移。經過測算,隨著2035年后“新人”離退休群體養老金支出規模的快速擴大,導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總支出出現“陡增”。第三,基金當期結余情況來看,2025年、2030年、2040年出現了當年度“收不抵支”問題,這意味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存在階段性收支失衡問題。
(三)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個人賬戶投資收益趨勢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于2000年8月設立,是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收益和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專門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簡稱社保基金會)負責管理運營⑥,是為實施社會保障制度而建立起來、專款專用的國家社會保障儲備基金。隨著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結余開始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能否有效運行,直接關系我國養老金支出的保障水平。
從表4可知:第一,全國社會保障基金資產總額日益擴大,2012年已經突破萬億元,隨后逐年增長。第二,近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收益額逐年增加,2012~2016年五年間的社保基金權益投資平均收益額達到1 074.17億元,投資收益率平均值達到8.36%,明顯高于同時期通貨膨脹水平。但由于受到經濟下行和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我國養老保險基金實際投資收益率波動較大,并且,相對“全國社保基金”而言,“個人賬戶基金”和“地方委托資金”占比較低,且投資營運的基金規模增速趨緩。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實際實現的投資收益相對較少、收益率進一步降低。尤其是2016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總投資收益率僅為1.73%,剔除通貨膨脹因素后,實際上處于縮水和“隱性貶值”狀態。如何提高全國社會保值基金的投資營運能力,解決基金保值和增值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
表5反映了2012年和2016年全國社會保值基金的資產配置結構。與2012年數據相比,可以發現,2016年我國銀行存款的規模迅速縮水,減少幅度達到21.69%。而交易性金融資產(包括債券投資、股票投資、基金投資)的資產規模,也在五年間增加了4 111.1億元,變化幅度高達131.94%,應收股利規模也有所擴大。這意味著社保基金的資產配置發生分化,銀行存款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資產中的比重明顯下降,而債券投資、股票投資、基金投資的比重明顯提高。進一步結合表6數據可知,近五年來,通貨膨脹和一年期銀行存款基準利率總體呈現出下降趨勢,但2016年剔除通貨膨脹影響后的一年期銀行存款實際利率為負值。與此同時,上證指數年度漲跌幅非常明顯,雖然2013年和2016年上證指數收益率為負值,但是五年內的收益率平均值達到9.28%,高于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總投資收益率平均水平。此外,理論上而言,名義利率與通貨膨脹是呈正相關的,當名義利率高往往伴隨著通貨膨脹相對嚴重,而物價穩定時,名義利率也會相對下降。研究發現,社保基金收益率與上證指數大致呈現出同步趨勢,2016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總投資收益率和上證指數收益率均為近五年的最低值。這說明了,雖然中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累計收益在逐年增加,但是,實際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收益額可能受到通貨膨脹和資本市場的沖擊而有所下降,因而養老金制度面臨巨大的收不抵支壓力和階段性貶值風險。
三、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難點問題
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加大對養老保險基金問題的研究,并剖析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面臨困境的較深層次原因。
(一)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單一致使基金收益率低
首先,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范圍有所擴大。但是,政府出于安全性的考慮,往往將養老保險基金存入銀行或購買國債。雖然這種做法能夠使養老保險基金獲得一定的利息收入,但收益相對比較低,且其余投資渠道所占養老基金投資運營的份額相對不足。從長遠來看,投資渠道受到限制造成基金投資收益較少、增值速度過慢。其次,由于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渠道單一,而通貨膨脹日益加劇又會進一步使得養老保險基金收益率下降。換句話說,通貨膨脹使得基金發生隱性貶值,從而加大了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難度。實際上,通貨膨脹是不穩定的,這不利于養老基金實現增值保值。若CPI增長幅度大于銀行存款利率時,存入銀行的養老基金儲蓄將會發生隱性貶值,同樣,將基金僅僅投資于國債也難以真正實現其保值增值的目的。最后,作為中國經濟社會中最重要的公共政策項目之一,長期以來,國家過度重視養老保險基金的安全性、穩定性及儲蓄功能,卻間接地忽略了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的可持續性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的政策有所調整,試圖盡快彌補養老保險制度現存的問題,但這些政策對于處于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速下行和通貨膨脹日益加劇等宏觀背景下低效運行的養老保險基金而言收效甚微。中國養老保險基金存在著巨大的支付壓力,面臨著嚴重的養老基金的持續赤字營運問題。
(二) 養老金“缺口”加劇對基金財務的可持續性和穩健性產生沖擊
一方面,隱性債務問題導致養老基金缺口不斷擴大,而養老金缺口加劇又對養老保險基金財務造成壓力。眾所周知,養老金隱性債務問題是由我國養老保險轉制而引起的。在“老人”和“老中人”規模沒有減少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使得養老金隱性債務問題更加突出。隱性債務規模的擴大,個人賬戶資金長期被挪用于統籌基金發放,導致養老金“缺口”加劇。總體來看,養老金隱性債務問題使得我國養老金的投資運營效果不明顯,這將加大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的壓力。
另一方面,養老保險基金過度依賴政府財政補貼掩蓋了養老保險基金缺口逐年擴大的事實,也難以化解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的長期財務負擔,不利于養老保險基金的正常運行。據統計,2016年,社會保險基金獲得的財政補貼收入超過萬億元(11 104.34億元),其中養老保險收入中的財政補貼收入高達4 291億元。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中政府財政補貼數逐年上升。可見,社會保險基金的運行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財政補貼。但是,如果沒有財政補貼收入,那么2016年收支結余不僅無法實現,而且還會出現赤字。從長期而言,這種財政補貼的做法,將會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財務的長期可持續性和穩健性產生不利沖擊。沒有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運行將出現困難。
此外,各地養老保險基金運行情況又有較大差異。隨著人口老齡化及流動性逐年加劇,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已經成為新時代養老保險制度非均衡發展的表征。一方面,各個省份之間不同的歷史債務、制度贍養率、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流動空間分布的差別,導致在剔除財政補貼之后半數省份企業部門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5]。事實上,一些勞動力流出省份,由于老齡化嚴重、人口外流,繳費人口相對較少而領取養老金的人口規模不斷擴張,如何確保養老保險基金確保按時足額發放成為制度隱憂。另一方面,由于待遇給付基數的巨大差別,容易造成地區間和企業間待遇水平的巨大差距。并且,由于以往省級統籌下地方分治、條塊分割管理,不同省份結余基金無法調劑使用,導致中國省際之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養老金缺口,給新時期社會保障制度均衡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隱患。這顯然有悖于養老保險社會保障政策設計的初衷。
(三)投資運營主體“錯位”、制度設計“泛行政化”惡化基金效率
一方面,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營運主體錯位影響了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營運的正常運轉,導致基金效率下降。我國社會保險基金主要交由各級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進行分級管理和投資營運,而各中心又屬于各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行政事業單位管轄,且二者之間責權劃分不明確,結果從基金政策制定到具體的投資營運都由同一職能部門負責,實際上各基金管理中心“身兼多職”。這種現象往往伴隨著產權責任不清晰、基金管理運營不規范等問題,容易滋生資金被挪用、擠占、浪費等腐敗現象[6]。再加上某些政府機構人員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缺乏操作投資營運和市場風險防御的能力,這必然會導致基金投資運營的效率下降。
另一方面,我國養老保險的制度設計具有“泛行政化”的特征,政府部門對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使用和支付的規定以及具體投資營運政策的實施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并且各級基金管理中心對養老基金的投資營運有絕對的控制權,而養老保險經辦機構成為了政府行政部門的附屬部門,喪失了獨立的法人資產和經濟利益地位。結果,養老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建立規范的財務審計制度和信息披露機制的內在動力不足,也難以建立有效的內部監督和制約機制,從而滋生了基金投資運營不規范等現象。
(四)基金統籌層次過低削弱了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營運的規模效益
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采用的是“省級統籌”模式,這意味著養老保險統籌賬戶基金需要由各級政府進行分散管理,而真正意義上的“全國統籌”還沒有實現,養老基金統籌的層次還處在較低的水平。當下養老保險基金統籌仍然停留在省、市階段,全國各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資水平、繳費比例和待遇水平依然存在巨大差異。地區分割統籌導致了國家法定的統一制度淪為地方性制度安排,由于統籌層次較低,各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又存在巨大差異,要實現區域內養老金的收支平衡,各地區便各自根據自身情況確定社會統籌部分的繳費率,造成了地區之間事實上的繳費率差異[7-8]。由于各地區統籌層次和水平的不一致,基金管理主體較為分散,使得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結余也分散于各個省份或地區,從而影響了養老保險基金的資本存量規模,這必然會對基金投資運營的規模效益產生削減作用。
同時,在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模式下,地方政府為了謀求自身利益,采取壓低工資基數、繳費比例等變通方式來維護本地區利益,導致養老保險政策扭曲,造成了基金結構性缺口不斷膨脹。這種統籌層次過低引起的“地區分割”現象會增加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營運的管理成本,也會降低基金的規模效益,不利于養老保險基金的有效運轉。
值得注意的是,當下養老保險基金統籌仍然停留在省、市階段,全國各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工資水平、繳費比例和待遇水平依然存在巨大差異。地區分割統籌導致了國家法定的統一制度淪為地方性制度安排,各地區各自根據自身情況確定社會統籌部分的繳費率,造成了地區之間事實上的繳費率和結余率的差異。表7資料顯示,2016年各省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最高的是廣東省,其基金規模達到7 652.56億元,但是黑龍江省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規模為-196.09億元,這說明了省際基金收支結余差距非常懸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累計結余最大的是山東省,其基金規模達到683.6億元,但是吉林、青海、寧夏、西藏等省份不足50億元。以上各省養老金數據差距進一步證實了各省之間的基金累計結余差異顯著。由于統籌層次較低,各地區人口年齡結構又存在巨大差異,基金統籌層次過低使得各省之間的結余基金無法在全國范圍內進行調劑使用,進而削弱了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營運和保值增值的規模效益,進一步影響全國養老金的收支平衡調劑能力及持續性。
(五)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造成養老保險基金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
完善的養老保險法律法規體系不僅能夠促進養老保險制度的有效運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規范和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水平。但目前而言,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營運仍然面臨著法律保障“缺失”、立法層次過低等嚴峻問題。據調查,在我國現行養老保險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中,除了國家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1951)、《社會保險法》(2010)外,政府出臺的大多數政策性文件仍然停留在“決定”“通知”及部門規章的層面,例如《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投資風險管理暫行辦法》《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信托貸款投資管理暫行辦法(2016年修訂版)》,而全國的、有針對性的養老基金投資營運法一直未出臺,并且對社會保險基金投資的具體管理辦法、投資渠道與方式也未做出明確的解釋和補充性說明,法律法規體系的不健全會加劇違法犯罪等現象,最終養老保險基金監督和管理效率低下,影響了基金投資營運和保值增值的正常運作。
此外,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國家對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營運相關法律的需求越來越高。但實際上,我國養老保險基金仍然面臨著基金保值增值壓力不斷加大與現行風險治理與監管體系不健全、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日益擴大與參保者法律權益缺乏有效保護、基金管理成本日益上升與現行基金投資營運風險監管的立法滯后等諸多矛盾,亟待建立一部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養老保險投資運營法律體系。
四、養老金資本化運營的風險控制措施
第一,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監管制度,提高基金征繳和支付管理能力。在全國統籌背景下,中央政府設立全國養老保險調劑基金應在全國范圍內對不同地區的統籌基金進行調劑使用具有重大意義。并且,政府行政部門(基金監管部門)應當與養老保險經營機構應該相互獨立,以國家政策的形式將基金監管與投資營運區分開來。建議基本養老保險結余基金統一由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受托管理,或專門建立公司性質的國家法人機構作為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管理主體。避免投資運營主體的“錯位”,并保持基金監管部門與經營機構之間的獨立性。另一方面,政策制定部門應當從“開源節流”和“精算平衡”角度設計推動養老保險制度全國統籌的改革措施[8]。進一步推動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養老保險由省級統籌向全國統籌轉變,并通過各種繳費激勵機制,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和遵繳率,同時實施延長退休年齡,從而減輕特定時期的養老金的支付壓力,化解當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困境。
第二,優化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組合,市場化、多元化運營。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主體應該制定科學化投資策略,從市場宏觀環境入手,著重把握市場投資的節奏,進行科學規劃和精確預測,在分散、審慎、長期的前提下分階段、分步驟、多層次地制定指數化投資策略,確保養老基金指數化投資收益率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與政府直接控制基金投資的做法相比,委托私營機構的做法更能夠降低基金管理成本,獲得更高的投資績效。未來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管理應當側重于委托專業投資機構進行多元化投資。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應當充分考慮稅收融資、國有資產變現融資、抵押貸款等投資渠道,提高基金收益水平。
第三,完善國有股減轉持政策,促進資本市場產品和投資工具創新。一方面,繼續實施實施上市企業的國有股減轉持政策,提高國企上市按籌資額的劃撥比例,實現國有資本收益向養老保險積極配置[9],這有利于緩解我國養老保險歷史債務問題。國家允許二級市場出售國有股份,所獲資金可以直接用來彌補養老金赤字問題,并將這部分基金進行多元化投資獲取一定的回報。另一方面,促進資本市場產品和投資工具創新。加大金融產品和投資工具的創新力度,既可以滿足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營運多元化的投資需求,又能夠提高養老保險基金在資本市場中的收益率,可以更好地降低交易成本、規避風險。
社保基金是長期性資金,具有一定的抗風險能力,需要利用資金的長期性特點提高風險回報。片面地強調資金安全和較高長期投資回報中的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對社保基金投資運營都是不利的。初步入市時可以首先考慮保值目標,使得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組合收益率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率保持相當,便能有效克服基金貶值風險,13%~14%的入市比例較為合適[10]。
[注 釋]
① 羅爭光.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2.41億 占總人口17.3%[N].新華網,2018年2月26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2/26/c_1122456862.htm。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財政部啟動建立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工作》,2018-02-09。
③ 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④ 鑒于篇幅所限,此處我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精算評估模型與方法,以及相關參數的計算與說明相關數據表沒有給出。
⑤ 對參保群體的具體劃分方法為:“老人”是指國發[1997]26號文件出臺前已經退休的參保職工;“老中人”是指國發[1997]26號文件出臺時沒有退休,但國發[2005]38號出臺前退休的參保職工;“新中人”是指國發[1997]26號文件出臺前工作,國發[2005]38號文件出臺后退休的群體;“新人”是指國發[1997]26號文件出臺后參加工作的參保職工。
⑥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目前管理的資金主要包括全國社保基金、受相關省(區、市)政府委托管理的做實個人賬戶中央財政補助資金及其投資收益、廣東省和山東省部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資金、受各省(區、市)委托運營的基本養老保險部分結余基金及其投資收益。
[參考文獻]
[1] 鄭秉文.建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體系的戰略思考[J].公共管理學報,2004(4):4-21.
[2] 張曉娣,石磊.OLG框架下的中國養老保險與公共債務可持續性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14(2):136-152.
[3] 楊宜勇,關博.老齡化背景下社會保障的“防風險”和“補短板”——國際經驗和中國改革路徑[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6):44-53.
[4] 鄧大松,仙蜜花.新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5(9):8-12.
[5] 鄭秉文,孫永勇.對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現狀的反思——半數省份收不抵支的本質、成因與對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16.
[6] 成學真,雷霄雯.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和投資運營問題研究[J].上海金融,2007(1):55-59.
[7] 林寶.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的待遇確定方法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6(2):61-71.
[8] 鄧大松,楊晶.全國統籌條件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統籌基金的精算評估[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0-20.
[9] 劉安長.國有資本收益向養老保險基金配置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6(9):72-76.
[10] 王增文.財政缺口下養老保險基金最優風險投資組合策略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