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挪
黨的十九大報告站在新的歷史高度,從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這一重大判斷的提出,不僅為新時代我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正確的發展方向,而且也為我們黨謀劃和部署未來發展目標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決策依據和理論支撐。準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的新內涵和新要求,對于我們科學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我們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
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生產力等各個方面的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各種社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社會矛盾中,根據矛盾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所謂基本矛盾,是指貫穿事物發展全過程的,構成事物發展根本動力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把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概括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他們認為,這一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歷史上社會形態的更替和發展,都是這一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我國革命勝利后,毛澤東同志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質進行了科學的分析和論證,他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了,它和生產力的發展是相適應的,但是,它又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除此之外,還有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在這里,毛澤東同志不僅指出了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基本矛盾,而且又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以往社會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質以及解決這種非對抗性矛盾的方法。
第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所謂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的復雜矛盾中起領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任何社會及其發展階段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在剝削階級社會里,由于基本矛盾是對抗性的,這就決定了社會的主要矛盾只能是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斗爭。如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奴隸主和奴隸之間的矛盾;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由于消滅了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消除了舊社會主要矛盾的對抗性質,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階級與階級之間的斗爭了,而變成了生產和需要之間的矛盾。那么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956年黨的八大作了明確表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第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次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在事物的復雜矛盾中處于次要和服從地位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和主要矛盾相比較而存在,相聯系而發展的。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各種社會矛盾是廣泛存在的。在經濟方面,存在有不同所有制之間的矛盾。如公有制經濟和其他形式經濟之間的矛盾,生產和生活、積累和消費、生產和流通、計劃和市場之間的矛盾,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內部以及它們之間的矛盾等。在政治方面,存在有民主和集中的問題,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關系問題,民主與法制、自由和紀律、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問題,民族關系問題等。在社會生活方面,存在有婚姻家庭問題,人口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住房問題,宗教信仰問題等。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有正確和錯誤的矛盾,先進和落后的矛盾,全面和片面的矛盾以及對處理各項工作和各種問題的具體措施、方法步驟上的不同看法、不同意見的矛盾等。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提出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矛盾中,主要矛盾是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我們要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各種社會矛盾,首先必須認清和把握主要矛盾是什么,這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和政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我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那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979年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明確指出:“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根據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具體實際,在《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決議》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之后,黨的十二大、十三大一直到黨的十八大都沿用了這個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黨的十九大,是在我國新的歷史起點上召開的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會。大會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40年的成就與經驗,根據我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新實際新水平,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并且鮮明的提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的提出,有兩個重要依據:
第一,理論依據,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學說。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事物就是在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向前發展的。在事物矛盾的發展中,其中必有一種是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條件下是主要矛盾,在另一種條件下則變為非主要矛盾。毛澤東同志在領導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非常重視對社會矛盾及其轉化問題的研究。他曾經指出:“對于矛盾的各種不平衡情況的研究,對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為革命政黨正確地決定其政治上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方針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產黨人都應當注意的。”毛澤東同志的這一重要論述,不僅號召全黨要重視對主要矛盾問題的研究,而且又強調全黨要對主要矛盾轉化重要性問題的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學說,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理論依據。
第二,實踐依據,是我國40年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實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黨歷史上劃時代意義的大會。以此為標志,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經過40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許多方面已經進入世界前列,我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位,再用“落后”二字來說明我國的社會生產,顯然已經不符合客觀實際。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物質財富的相對豐富,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得到了相應滿足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變化,也在激發著人民群眾對更高層次、更加豐富多樣的社會需求,激發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些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們黨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踐依據。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雖然發生了轉變,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主要矛盾的變化,并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時間,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然會隨著經濟社會的顯著發展而發生變化,這是符合事物矛盾發展規律的。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我們仍然要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為出發點,來制定我們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全面改革開放不動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動搖,堅持協調推進“五大建設”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動搖。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要矛盾提出的重要意義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重大判斷的提出,為我們黨制定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1956年我們黨的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據此,我們黨制定了黨和國家在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集中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的工業化。但令人遺憾的是,時隔不久,由于當時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我們黨改變了“八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仍然把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當作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為此制定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路線方針和政策。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恢復和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戰略轉移,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了科學的表述,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正確判斷,為我們黨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理論支撐。社會主義實踐和經驗證明,我們黨什么時候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準確判斷,并據此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就發展就勝利;什么時候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判斷失誤,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就會出現偏差,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就遭受挫折和重大損失。黨的十九大正是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針對我國國情和經濟文化發展變化的實際,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大判斷的提出,對我們黨和國家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我們黨制定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和依據,也是我們黨確立新發展理念和制定發展戰略的關鍵。我們只有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才能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問題。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重大判斷的提出,有利于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協調推進“五大建設”。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恩格斯早在1890年給奧托.伯尼克的信中就指出,“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其它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不斷變化和改革的社會”。恩格斯的這一重要論述,明確而具體地提出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思想,為我們黨的三代領導集體作出關于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理論基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40年,我國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就是通過不斷進行體制改革和創新取得的。改革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從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到江澤民提出要積極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再到胡錦濤提出,要把改革開放貫穿于中國社會發展的始終等論斷,都始終堅持了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的基本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這一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那么,要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就必須通過全面均衡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來實現。而要實現全面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全面深化改革。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蹄疾步穩推進全面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段重要論述告訴我們,新時代的改革,已經不是以前的單一經濟體制改革了,而是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體制和其他體制等全面的改革。這種改革不管問題有多少,難度有多大,我們都要堅決進行到底,因為這是我們實現全面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重大判斷的提出,有利于我們更好的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地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提出來的。我們黨歷來都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一直都把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為人民共享作為執政理念和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共產黨人為之追求和奮斗的遠大理想。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正是著眼于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多方面需要的變化,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出發提出來的。我國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有了顯著提高,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很多方面已經進入世界的前列,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與此同時,在人民基本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滿足的同時,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諸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和環境等方面又提出了新的需要和要求。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新需要,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解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這些新要求,就必須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要堅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著眼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社會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態環境條件和質量。時時處處為人民辦實事,謀福祉。
(作者系中共河南省委黨校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