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里,擴容是國內資本市場最精煉的概括語。
日前,經濟學家韓志國發微博抨擊A股監管亂象時直陳,“從2015年到現在,核發的新股已達682只,市場需要休養生息。”如果單純從股指運行來看,如今滬市在3050一帶、深市在9800一帶進行盤整震蕩,乍一看似乎還說得過去,只不過是從2015年股災爆發前的高點下來30%~40%,但是考慮到多達20%的新股市場擴容來看,其實股指的實際跌幅比表面上的數字要大不少。而新三板更是在2016年沖破掛牌萬家大關,這種跑步進入“掛牌主義”的速度絕對是全球資本市場發展史上所僅見。這種脫離市場正常容納能力的擴容,正在給整個市場的運行帶來一系列的隱患。
首先,數量是上去了,市場運行的質量如何呢?
先來看一個有關新三板的最新統計數據。在2016年年報披露季結束剛剛過去三周的時間,全國股轉系統已發出40余封年報問詢函,相關公司應就監管關注點予以補充說明。更值得注意的是,有400余家掛牌公司開始對已發布的2016年年報進行內容修正,忙打“補丁”。這個比例相當于每30份年報就有1份需要“返工”。如果按照杰克·韋爾奇所推崇的6西格瑪質量標準體系來看,這樣一個質量標準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有報道指出,全國股轉系統在近期安排的前三期董秘資格考試通過率差強人意,甚至不乏部分新三板公司因此而喪失了進入創新層的機會。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基礎層企業董秘的通過率不足70%。盡管我們不太贊成用考試來界定公眾公司管理層執業水平,但在國內又不得不承認這也算是衡量人才水平的某種尺子。
其次,各方都形成的一個共識就是監管日益趨嚴,但嚴厲監管的背后卻對市場和上市公司的服務質量沒有響應的同步提升。在大擴容的前提下,各地監管部門派出機構的服務能力、服務范圍以及服務深度,顯然和前述的這些掛牌公司運行質量有所欠缺這個問題,是有一定關聯度的。
兩年多以前,我曾經有一次和一家全球會計師公會的負責人一同拜訪某監管機構的培訓部門,討論如何能用市場力量來強化對這些新掛牌公司高管人員的專業培訓。當時得到的反饋有些出乎意料,對方表示整個部門的人基本都被抽掉到發審環節去了,井噴式的掛牌浪潮沖斷了該監管機構對培訓、后續服務等多方面的正常工作規劃。
如果當下的IPO與掛牌的“數量爆發”能夠回歸到一個相對均衡的常態,那么監管機構是否可以強化對這些資本市場新兵的培訓與服務呢?不管怎么說,“蘿卜快了不洗泥”這種事兒不應該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一個正常現象,遑論那些上市已久的“爛蘿卜”更應該加大退市力度,保持市場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