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田君
如同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理的資源化利用一樣,企業的良性運轉,離不開資本的循環助力。掛牌新三板,正是沃土生物號準的第一條資本脈搏。

彭生平給沃土生物制定了“三線并行”的發展策略。攝影/田君
早在《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自古“堆肥”講究一個循環,即廢物的養分回歸。而在當下,堆肥(有機肥)技術所帶來的實際意義即是伴隨著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理的資源化利用,讓我們對于人與自然、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統一產生新的認知……
作為中國農業大學的微生物菌劑和堆肥發酵工程科學領域的技術成果轉化基地,兼具生態農業和環保產業特征的北京沃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沃土生物,證券代碼:836318)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成為國內堆肥領域的技術源頭。如同“有機養分從土壤中來,再從廢物回歸到土壤”的行業屬性一致,企業的良性運轉,離不開資本的循環助力。掛牌新三板,正是董事長彭生平為沃土生物號準的第一條資本脈搏。
“中國是全球有機廢棄物產出量最大的國家,每年高達40多億噸。以13億人口均算,平均在每個人身上大概占有3噸多,數字十分驚人。”彭生平隱隱地擔憂道,在國外是不可能有這么大規模和數量。城市及農村各類有機固體廢棄物其實也是寶貴的資源,如果不加以合理利用,不僅會導致大量有機資源的浪費,還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
沃土生物主要運用的核心技術是高溫好氧堆肥,配套專業的智能控制發酵設備和快速升溫發酵菌劑,是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無害化處理的重要技術之一。通過一系列的工藝設計,把有機固廢發酵腐熟成為一種穩定化的、適合于土壤培肥及環境修復的有機肥料產品。實質就是利用微生物進行固體發酵的過程,原則上是創造一個適宜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產出的有機固廢占比最高,并呈現出數量大、品質差、價格低、危害多的四大污染特征。農業耕地的土壤質量在不斷下降,國內中低產農田的規模接近70%,已經不適合農作物種植,只能通過施用大量的有機肥來改善調節土壤質量,從而提高作物品質。“通過堆肥把有機固廢變成肥料產品,再返回到土壤里面,一個是可以減少化肥的用量;另一個能夠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土壤的產出率。”
沃土生物作為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成立于2001年,而之前的四年里,沃土生物一直作為校企合作實驗基地。發展中整合了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等院校及國內外眾多科研院所環境工程和生物技術領域的知名專家,承擔了近10項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先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余篇,申請及獲得發明專利26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的技術成果。其中,“堆肥接種劑及其在固廢生物處理中的應用”、“有機固體廢棄物高校安全快速堆肥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和“生物堆肥減排關鍵技術、裝置及新產品開發”三項科技成果經鑒定均居國際先進水平,并入選了北京地區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和產品目錄。
發展至今,沃土生物已擁有國內較完備的堆肥研發體系。堆肥微生物的篩選、保存、組合及小式、中式與規模化生產一應俱全,擁有能夠進行堆肥工藝、參數、質量研究及模擬試驗的堆肥實驗室。
“沃土做了兩個引領,一個是技術引領;一個是產業引領。”彭生平認為,沃土生物最初的定位是研發中心,強項在于技術研發,并在國內外做了多個示范工程。但隨著市場需要,產業化的示范必須以企業作為主體,于是進行了一次轉型升級,“從單一堆肥的微生物研發,到堆肥的產業化的技術和工藝,延伸至堆肥的成套設備,再到堆肥產品應用的整個產業鏈。如今已進入到企業快速的發展通道。”
鑒于市場空間大、成長性好,環保行業憑借良好的概念受到了資本市場的追捧,環保企業掛牌新三板的數量顯著增加,并為投資人提供越來越多的可選標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末僅掛牌3家占掛牌總數的1.50%起,升至2016年末掛牌339家占掛牌總數的3.34%。但近三年,隨著企業對新三板市場更理性的對待與監管機構對新三板市場更完善的監督,增速出現了一定的放緩,這與新三板掛牌數量的整體趨勢相符合。
沃土生物進入新三板市場的過程還算順利,從2015年3月開股東大會決定登陸的那一刻起,僅用了七個月時間就即完成了改制,以及中介進入后的財務、法務的規范性調整和報備,2016年3月成功掛牌。在彭生平看來,“整個籌備過程中,唯一遇到的小問題就是公司的歷史沿革。畢竟沃土生物從創立之初到發展至一定規模,之前一直是科研人員在公司擔任主要角色,新三板要求在公司管理和股權轉換上須更加合規。”
“上了新三板之后,成為了公眾公司,首先給企業帶來的現實的好處是公司的管理規范、財務數據信息透明真實;其次是企業的信用提升,在從銀行和擔保、租賃、信托等金融機構的融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中關村科技租賃、中關村擔保、瞪羚基金對沃土生物都投入了資金支持。”
彭生平直言,目前國內的新三板市場,一是掛牌企業存在良莠不齊的現狀,需要有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二是因為新三板的整個交易規則,決定了目前交易活躍程度受限,包括投資的門檻、交易的方式、企業從資本市場獲取資金的方式等。
“沃土生物最初瞄準的是創業板或中小板。隨著國家整個經濟環境的波動,企業整個經營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響。按照初期的預想產生了一些偏差。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發展只能一步一步來,條件允許或成熟后,再去沖擊主板市場,這也是一個不斷調整的過程。”
目前,沃土生物的贏利點主要通過向客戶銷售堆肥設備與生物制劑、收取相應合同款的方式獲得。同時,也向有需求的客戶提供技術服務,獲取相應的技術服務費用,并通過開展其子公司的市政污泥處理業務獲取污泥處理費用。
眾所周知,環保行業具有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特點,而在新三板掛牌的環保企業中,多數規模為中小型或是初創型的企業,資金問題一直是制約民營環保企業發展的瓶頸。雖然國家針對環保行業不斷出臺利好政策,但能夠讓企業保持競爭優勢、快速擴張,能夠在資本市場實現自身價值,還需要時間和機遇。
“當前,新三板給予沃土生物的幫助,與當初的預期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的行業是資本驅動型,只有大量資金投進去,市場占領后,后面才會有收益。目前新三板只能解決企業部分的融資需求,最初我們設想通過新三板在資本市場融資到3-5億元,但這個規模暫時遠遠達不到,影響了企業擴張的步伐。”
彭生平特別強調,在當下的新三板市場內,沃土生物的首要任務還是要增強企業自身的發展能力,先把自己的工作做扎實,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未來肯定要謀劃更大的發展空間,在更高層次的資本市場有所作為,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
“一生都在從事農業與環保”,這是彭生平的自我概括。從1990年研究生畢業后,進入到湖北省農墾局,在國家機關一干就是七年,擔任主任科員,主要研究堆肥技術。隨后,進入到央企,在中國海外農業發展總公司生物技術中心任職副總經理,對中國農業的情況,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情況有了深入理解。2003年期至今,彭生平一直在北京沃土天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董事長,從事有機固廢生物處理相關領域的技術研發、設備生產、工程服務、產品銷售和投資運營。
回歸到企業本身,彭生平給沃土生物制定了“三線并行”的發展策略。第一條線是微生物。這是沃土生物堆肥技術的核心所在,也是企業最大的盈利業務,用功能微生物把有機固體廢棄物發酵、分解,促進作物生長,不斷拓展或延伸微生物里的產業鏈。通過多年的研究與發展,沃土生物技術產業化已經落到實處。公司建立了國內首個有機無機生物三元液體肥生產基地,主要產品有沖施肥、葉面肥、功能菌、微生物菌劑等多個系列共計十多個品種,已在全國多個地區進行推廣應用并得到用戶一致好評;
第二條線是堆肥工程。有機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綜合服務商,重點開展養殖糞污、田園廢棄物、市政污泥、餐廚垃圾、農工牧等產業廢棄物堆肥處理及有機肥生產項目合作,以及VT系列菌劑在堆肥發酵、秸稈腐熟、環境除臭、養殖益生素、肥料伴侶、生態種植、污染物降解等方面的推廣應用。沃土生物在國內市場占據了70%的市場份額,公司還與國內外相關企業開展合作,建成不同規模的生物有機肥廠300多家,最大規模達到年產10萬噸;
第三條線是投資運營。重點關注市政服務領域,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每天產生的污泥量日漸增多,且污染嚴重。傳統的填埋已經不太適合,必須走資源化,將處理后的大量有機污染物,變為園林基質、綠化防護營養土等。在市政污泥處理業務方面,公司將視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獨資、合資、合作等方式,以BOT、EPC、BOO、PPP 模式為主導。目前公司自主投資運營了通遼、武漢兩個污泥處理處置工程。
“沃土生物一直有自己的示范工程,包括技術層、裝備都進行了革新,未來可以滿足整個行業的多樣化需求。”在彭生平看來,把以前的研發成果,做產業化的轉化,重點放在堆肥領域,與之配套的研究成果,比如農業面源污染、環境治理、臭味治理和控制,包括往農業方向延伸的微生物,都是市場迫切需要的東西。
談到行業的競爭關系,彭生平強調,沃土生物的發展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優勢,處在行業上游,與下游企業形成合作互補的關系。未來將打通上下聯動、合作共贏黃金鏈,實現培育沃土產業發展的第四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