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佳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完善的金融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體系為互聯網金融市場的規范運行提供保障。法律機制的構建需要從立法、監管和外部救濟三個方面著手。
(一)首先確立以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為本位的立法理念。完善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是一國參與世界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緊跟互聯網金融時代的發展浪潮,我國應該進行金融法律系統改革,在成文法中明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核心立法思想。
(二)其次選擇以專門立法為核心,以法律法規為輔助的立法模式。內容包括:(1)我國應該加緊頒布《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創設專條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2)明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概念。(3)明確互聯網金融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公平合理原則、傾斜性保護原則等。(4)明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享有知情權、財產安全權、信息安全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權利。(5)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承擔充分信息披露、維護消費者財產安全、網絡點擊合同的公平擬約義務等義務。
(一)改進監管的主體。互聯網金融中,設立獨立的金融監管機關來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條件尚不成熟。短時間內,可以選擇借鑒英國金融監察專員辦公制度,通過金融監管機構內部增設的專門平臺制定相關政策規章,受理和解決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投訴,依法糾正和處罰互聯網金融經營者違法行為。
(二)改進監管的內容。具體措施包括:(1)設立審查互聯網金融消費合同制度。金融監管部門負責審查合同表達是否符合普通消費者的理解水平,有關收益及風險的條款是否采取足以引起消費者注意的方式標明。(2)設立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運行、退出制度。監管部門應當明確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標準,提高市場準入透明度,規范化相關程序。在運營和退出過程中,加強監管,完善權益受損后的補救措施。(3)互聯網金融消費者隱私保護制度。借鑒美國《1978年金融隱私權利法案》,通過立法監督金融機構對消費者個人信息及交易記錄的全面保密,防范非經授權非法使用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信息的危險。(4)互聯網金融風險提示制度。該制度要求互聯網金融服務機構既要向金融消費者提供金融產品收益預期,也要提示潛在風險。(5)互聯網金融分類監管制度。對互聯網金融市場中失敗率較高的P2P網貸領域加強監管,制定較高準入標準,定期檢查運營情況。嚴格監督第三方支付機構對沉淀資金的管理,及時糾正其風險提示不充分的違規行為。對于低風險、合規的互聯網金融領域,降低監管介入程度。
(一)建立多層次互聯網金融消費者保護。在互聯網金融機構內部設立獨立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糾紛解決平臺,制定一套公開透明的信訪制度,設置完善的消費者投訴程序。在不涉及經營秘密的情況下,互聯網金融經營者應當設立專門的線上機構及時、準確、全面地發布與消費者有關的信息,充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強化互聯網金融經營者的風險提示義務,在宣傳高收益的同時必須說明互聯網金融產品或服務潛在的風險。
(二)強化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教育。英國《金融服務與市場法》指引金融服務監管局(FSA)將儲蓄、證券、保險等金融產品的成本和費用信息進行比對,列出排行榜,制定金融零售業務最低標準,保證金融消費信息對稱,避免金融機構過度促銷,維護消費者權益。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強化教育有效途徑分為加強消費者的互聯網金融常識教育和為其提供基本信息支撐兩大部分,即監督互聯網金融經營者是否充分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和風險提示義務,教育引導消費者科學分析互聯網金融產品或服務的風險和特點,理性選擇適合自身的金融產品,避免盲從。
(三)建立互聯網金融爭議解決機制。仲裁是處理金融糾紛最直接便捷的辦法。需要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以及仲裁庭規則,增加解決互聯網金融糾紛規則。同時加快金融法院試點建設,把法院審判作為金融仲裁的補充,健全互聯網金融爭議解決機制,創造公正有序的互聯網金融市場。
(四)構建互聯網金融主體征信制度。國務院2012年出臺的《征信業管理條例》對單位及個人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保存等程序進行了規定。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要建立互聯網金融征信機構,完善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內部征信服務。針對P2P網貸等高風險領域,可以借鑒美國Lending Club公司把借款人按照信用認證標準劃分成多個等級,并將借款人信用評級和相關信息告知出借人,由出借人在了解借款人信息后,自行決定是否進行借貸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