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免疫科,遼寧 沈陽 110032;2.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人民醫院中醫科,西藏 那曲 852000
痛風是嘌呤代謝障礙相關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尿酸鹽結晶沉積到軟組織、關節、軟骨和腎臟等器官組織中所致急性或慢性病變,主要臨床表現是反復發作的關節炎或腎病變[1]。
痛風性關節炎的病理改變是因血液中的尿酸鹽在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間隙內以結晶的方式沉積,并且通過機械性及化學性的刺激而引起的急性無菌性炎癥反應[2]。痛風的自然病史包括四個階段:無癥狀高尿酸血癥期、急性關節炎期、間歇期、慢性關節炎期[3]。
藏醫對痛風有獨特的認識和治療手段。現將其整理如下。
藏醫認為痛風屬血隆病類疾病。不同的藏醫對痛風的病名有不同的見解。有人認為痛風屬于藏醫疾病“札奈”的范疇[4]。部分醫生參照《四部醫典》及參照青海省中藏醫管理局主編的《藏醫常見病診療規范及療效標準》(試行)認為本病病名為“直合乃”[5],也有音譯為“直后乃”[6]、“智合乃”[7]。還有醫生依據發病部位命名本病,認為痛風應叫“摘”,其藏語含意為以雙肘關節和雙腳拇指為主要發病部位的疾病[8]。部分藏醫依據病因命名認為痛風是體內血隆偏盛所致的“肢赫”病[9]。痛風性關節炎也有藏醫認為屬于“知真”范圍[10]。“叱乃”是痛風的另一個病名。藏語中“叱”為污垢的意思,“乃”是疾病的意思,即發病部位可形成污垢。頓珠認為在藏醫藥學中有一種叫“弛”的疾病,“弛”的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與現代醫學中痛風病基本相同[11]。
藏醫對痛風的病因認識比較統一,也接近現代醫學的認識。藏醫認為痛風是“血隆”失調引發的一種疾病。飲食失調是本病主要病因,包括過食辛辣、油膩食品及過量飲酒;引起血液運行紊亂的不良生活習慣是本病誘因,如:久坐、熬夜、房勞過度、外傷、劇烈運動等[12]。
藏醫根據癥狀把痛風分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及血型4種。據藏醫經典《四部醫典》記載,隆型痛風主要特征為關節腫脹發青、黑色斑點,伴有皮疹、瘙癢;赤巴型痛風特征為的有關節紅腫熱痛;培根型痛風無明顯臨床癥狀;血型痛風特征為關節發紅、絞痛、易化膿;即隆型痛風表現壞血顏色為黑、粗、發紅且帶有泡沫;赤巴型的為黃稀而膿臭味;培根型的為紅灰稠綿[5]。
藏醫對痛風治療的目的主要有以下4個目的: ①盡快終止急性關節炎;②防止關節炎反復發作;③降低血尿酸,防止尿酸鹽在腎臟、關節等處沉積;④防止腎結石形成。藏醫對痛風病本著早期診斷、盡早治療的原則,并注重預防。要做到:①合理飲食,避免高嘌呤飲食,避免暴飲暴食,適當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②保持健康樂觀的心理狀態,心情舒暢,忌情志不遂、大喜大悲等;③調節寒溫,注意保暖;④適度運動,強身健體,持之以恒;⑤戒煙酒,慎用影響肝腎功能的藥物[13]。
藏醫的對本病的治療手段也分為藥物治療、針灸治療、放血治療幾種。
4.1 藥物治療 藏醫治療痛風的藥物治療主要有內服、外敷兩種用法。
4.1.1 內服藥物治療 歐金才仁[8]應用“賴追”加減湯治療急性關節炎,然后應用“三果湯”過濾血液,再后應用鞏固療效、預防復發的藥物。依據病情的發展、變化來酌情用藥,一般服用三果湯、甘露丸、十六味杜鵑丸、石榴精微利尿散、十五味乳鵬丸等辨證給藥。
4.1.2 局部藥浴療法 星婕等[14]應用五味甘露藥浴湯散、五根散、三味驅黃水散混勻,分別用紗布包好,放入足浴桶內,(另取麝香溶入青稞酒中,每次足浴時噴灑于藥包上),讓患者每日足浴2次, 7 d為一個療程,可根據患者病情變化調整足浴溫度及時間。
4.1.3 藏藥外涂法 外涂消腫止痛是藏醫治療痛風的一大特色。常用石榴、三果、縮砂、桂皮、干姜、蓽茇、乳白香青、肉桂、木香、 哇夏嘎、蔓荊子、竹黃、水菖蒲、鐵垢、甘松制成膏劑涂于患處能醫治一切痛風證。芝麻油、茜草、安息香、蜂蜜、馬藺子煎煮,制成膏劑,外敷也能治療痛風證。赤巴、血型痛風,藥用懸鉤子、茜草、甘草、檀香、小糵、側柏葉、水豆、有爪石斛、白糖制成膏劑冷敷。水菖蒲、煙絮、廣木香、姜黃、二黃制成膏劑,能除培根、隆型痛風癥[13]。
4.2 針灸療法 在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藏醫多用針灸、火針、火灸療法。針灸療法可以迅速改善關節紅腫熱痛等癥狀。藏醫針灸多選用阿是穴為主穴,配合曲池、三陰交、血海、太溪、陰陵泉、陽陵泉、商丘等辨證取穴[14]。依據病情選擇深刺、淺刺的方法,刺后可適度放血以迅速減輕癥狀[15]。
4.3 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是藏醫治療痛風最具特色的療法。藏醫放血不僅用于迅速緩解急性關節炎癥狀,還有排血毒、預防關節炎復發的作用。藏醫放血的刀具和器具、放血前的處理、放血后處理、放血后止血藥物應用均獨具藏醫特色。藏醫認為放血前服用分離湯(如三果飲)可以將壞血和正常血液分離,沒有服用分離湯直接采取放血,會耗損正常血液,遺留弊病。放血前適度飲酒有利于壞血排出。帝瑪爾的《澄清謬誤》就有記載:“施放血之前進薄酒等容易運化于血管的飲食,飽食后向陽烤火促使消化,待消化后血管飽滿時,施術放血。”藏醫對放血后的護理要點也非常注意。放血術后要臥床休息,禁止食用寒性食物,避免劇烈活動,當日禁白天睡覺,1~3日內禁飲酒[10]。
旦正項秀[5]將八味紅花止血散、熊膽粉、藏紅花、藏香、藏糖、措耙等藥物作為痛風患者放血后的止血藥,將以上藥物外敷放血刀傷口上包扎12 h即可止血。
4.3.1 阿是穴放血 阿是穴放血是治療痛風急性關節炎最常用的辦法。常規消毒后用斜刃刀避開血管和神經,反復點刺阿是穴,再留罐5~15 min以便增加放血量;放血后在刀傷口上敷特制止血藏藥包扎12 h即可。火針對痛風脈、解溪脈、風濕脈、阿是穴、大腸脈、十二關節大脈、近鼓脈、黃水脈等脈位施飛刺血可以排血毒。
4.3.2 “直合脈”放血療法 旦正項秀[5]采用“直合脈”放血療法治療痛風。放血前口服“三果湯”3日;使體內正常血液與壞血分離,并使壞血聚集于“直合脈”周圍,再對患者患側“直合脈”進行靜脈放血,根據患者體質強弱和病情差異決定單次放血量,一般約80 mL/次,病情嚴重者適當加大放血量。但單次放血一般不超過120 mL。痛風患者“直合脈”放血治療后短期止痛效果明顯,配合藏藥內服治療(如十五味貝瓊散、二十五味兒茶丸、血騷普清散、十八味黨參丸口服治療15日)具有穩定療效的輔助作用,一般無不良反應。
4.3.3 “摘雜”放血療法 歐金才仁[8]采用“摘雜”放血療法治療痛風。放血的部位是痛風穴,即在消腫時大拇指上能夠看到一根血管,藏醫稱之為“摘雜”。如果找不到此脈,在“龍雜”或“瑟曉”放血也有相同效果。放血時也采用吸角療法可加大壞血的外流力度,同樣依據病人的病情和體質而定確定放血量。
高原地區痛風發病率較高,藏醫對痛風的認識具有獨到之處。藏醫不僅僅認識到痛風發病基礎為一種代謝性疾病,即“血隆”失調,而且認識到關節炎是“隆邪”逆行,堵塞血液循環脈道而引發。
藏醫治療痛風方法與中醫有相似之處。但放血療法的應用更加廣泛,放血之前的預處理,放血之后的后續手段都體現了藏醫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