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大王集鎮衛生院,河南 永城 476635
結石性膽囊炎主要是結石堵塞膽囊管而造成的一種繼發性感染性疾病,具有臨床癥狀明顯、病情危急及病情反復等特點[1]。結石主要位于膽囊頸、膽囊內,因膽囊結石引起的膽囊炎約占所有慢性膽囊炎患者的90%~95%。膽囊結石發生梗阻、嵌頓就會引起腸道細菌逆行感染,幽門螺桿菌為主要致病菌。近年來,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習慣的改變,該病發生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2]。患者有腹痛、膽絞痛、腹脹、消化不良、噯氣等癥狀,影響患者正常學習、工作,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盡早確診,給予利膽藥物、飲食調整、解痙止痛藥物、抗感染治療是臨床治療結石性膽囊炎的主要方法[1]。本文就中西醫結合治療膽囊結石膽囊炎的療效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研究對象為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6例結石性膽囊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對照組各有43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21~69歲,平均年齡(44.4±3.3)歲;病程0.5~11.5年,平均(4.6±1.4)年;B超檢查結石直徑為0.2~1.5 cm,平均(0.8±0.3)cm。研究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20~68歲,平均年齡(43.9±3.0)歲;病程0.6~11.4年,平均(4.5±1.5)年;結石直徑為0.3~1.4cm,平均(0.9±0.3)cm。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能性。
1.2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婦科臨床關于膽囊結石膽囊炎診斷標準[1];②超聲檢查結石直徑低于2 cm;③獲得醫學倫理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膽囊穿孔、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急性壞疽性膽囊炎患者;②合并嚴重感染、實質性臟器病變、精神疾病者;③近2周接受其他影響觀察結果方案治療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熊去氧膽酸片(江蘇普華克勝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777,規格:50 mg/片)10 mg/kg,每天分兩次服用;注射用頭孢呋辛鈉(國藥集團威奇達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954,規格:2.5 g)0.75 g加100 mL氯化鈉注射液靜脈滴注,2次/d;明顯膽絞痛患者給予鹽酸哌替啶注射液(青海制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3020017,規格:1 mL/50 mg)50~100 mg肌內注射,1次/d。治療2周。
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利膽湯治療,組成:雞內金、白芍各15 g,柴胡、烏藥、茵陳、川芎、枳實、厚樸、木香、炙甘草、金錢草各10 g。脅痛劇痛者加川楝子10 g、延胡索12 g;噯氣、嘔吐者添加半夏6 g;惡寒發熱者加連翹10 g、金銀花10 g;消化不良者加焦三仙6 g。每天1劑,先用武火煎煮至沸騰,再改為文火慢煎。早晚各服用200 mL,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總有效率、結石排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治療后對患者進行B超檢查,評估結石排凈情況。不良反應有過敏、頭暈、皮疹、心動過速等。
1.5 療效評價標準 根據《中醫臨床研究》[2]關于結石性膽囊炎的療效評價標準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腹痛、膽絞痛、消化不良等癥狀基本消失,結石縮小50%及以上;有效:腹痛、膽絞痛、消化不良等癥狀明顯減輕,結石縮小30%~50%;無效:臨床癥狀、結石大小均無改變;總有效率為有效率及顯效率之和。

對照組(76.74%)總有效率明顯低于研究組(97.67%),對照組結石排凈率(41.86%)明顯低于研究組(65.12%),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3.95%)明顯低于研究組(2.33%),各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結石排凈率、不良反應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膽囊結石是膽道外科的最常見疾病,生活不規律、缺乏運動、飲食無節制等因素也會引發膽囊結石。患者膽囊收縮能力降低、排空延遲,膽汁不能正常排泄,積聚于膽囊,淤積沉淀形成膽囊結石。結石在膽囊中流動、長期停留會引起膽囊炎性反應,形成膽囊炎,是引發膽囊炎的主要原因,增加了敗血癥、膽道梗阻、黃疸等并發癥風險,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所以,盡早發現,給予規范治療措施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
對于結石直徑較小、體質較弱的患者,保守藥物治療是最基礎的治療方案。西醫主要采用溶石藥物、抗炎藥、解痙藥物等進行常規治療,熊去氧膽酸片屬于利膽藥,主要用于治療膽汁缺乏性脂肪瀉、膽固醇型膽結石等疾病。注射用頭孢呋辛鈉屬于廣譜抗生素,抗感染作用強;鹽酸哌替啶注射液屬于強效鎮痛藥物,能減輕患者疼痛癥狀[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74%,結石排凈率為41.86%,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95%,不良反應較多,整體療效不佳。中醫將結石性膽囊炎歸于“脅痛”、“黃疸”,因肝失疏泄、飲食不節、情志不舒、外感濕邪導致膽汁生化異常,不能正常排泄,停聚于膽道,形成結石[4]。病位主要位于肝膽,治療原則為理氣疏肝、消瘀散結、利膽排石[4]。利膽湯由茵陳、雞內金等十余味道地藥材組成,雞內金、白芍消食化積、柔肝止痛,有溶石、排石的作用。柴胡、茵陳、金錢草疏肝利膽、清熱祛濕、退黃,增強膽囊收縮功能,加快排石速度[5]。烏藥、川芎祛風止痛、活血化瘀,枳實、厚樸、木香燥濕化痰、疏肝理氣、破氣消積,炙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諸藥聯合共奏疏肝利膽、燥濕化痰、破氣散積的功效。根據患者癥狀辨證用藥有利于迅速改善患者脅痛、發熱、噯氣等癥狀。西藥起效快,但不良反應較多,中藥湯劑起到調和陰陽、標本兼治的治療目的,提高身體機能,但起效慢。中西醫聯合治療可以產生協同作用,優勢互補,有效降低不良反應,加速結石溶解,促進排石。研究組總有效率達到97.67%,結石排凈率為65.12%,不良反應少,中西醫結合治療結石性膽囊炎的療效明顯優于西藥單獨治療[6]。
綜上所述,西藥聯合中藥湯劑利膽湯能夠增強肝膽功能和膽囊收縮力,提高結石排凈率,起效快,不良反應少,對結石性膽囊炎患者療效突出,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