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懿文
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 132013
海上貨物運輸在所有貨物運輸當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海上運輸風險較大,所以托運人或者貨主一般都會選擇海上保險。經過多年的海上保險實踐,結合法院受理海上保險的案件,就會發現《海商法》中的保險制度特別是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制度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我國,《保險法》與《海商法》只是略微提及了海上保險合同中保險人代位權,如果僅從《保險法》、《海商法》來研究海上保險合同中保險人代位權的話,明顯是欠妥當的。海上保險合同有其不同于一般合同的背景環境,畢竟海上商事行為有著更高的危險性,不能等同于一般保險,對風險承擔的程度是有巨大差異的。代位權作為主體特殊的債權轉移情形而存在,我國《海商法》中對海上保險代位權是以第252條索賠權轉移為名進行規定的。
目前,我國對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并沒有明確的立法規定,在實踐中對其法律性質、權利行使范圍、權利行使名義與時效等方面缺少立法。根據法條競合時的法律條文適用一般原則,當特別法與普通法都可以對某一具體行為產生的法律關系進行調整時,一般適用特別法的規定;但當特別法沒有對衍生的行為做出相關規定時,普通法可以作為彌補特別法漏洞加以解釋后適用。若《海商法》與《保險法》都對某一事項缺少具體規定時,基于合同的基本屬性可以適用《合同法》總則的理論知識進行解析與適用。
《海商法》稱第252條為索賠權的轉移,而不是直接稱為海上保險人代位權,這容易被誤認為252條規定的是普通的債權轉移關系。有的學者認為在被保險人債權存在的情況下,保險人以被保險人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也有的學者認為在被保險人債權存在的情況下,保險人以自己的名義向第三人行使權利。①筆者認為當債權實際存在時,應以保險人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關于時效的問題,我國的法律也有規定,根據合同約定,海上保險事故發生以后的兩年之內,被保險人享有向保險人即保險公司請求損害賠償的請求權。②但是訴訟時效屆滿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由于時效屆滿,保險人因此不能起訴第三人,保險人的權益得不到法律保護。
我國《海商法》第252條第1款規定,“……相應轉移給保險人……”,“轉移”一詞在民法中明顯的突出了主體的改變和權利義務的轉移,但是對如何現實賠償請求權的轉移以及權利轉移后是否有限制沒有說明,單看《海商法》中關于海上保險的規定很難確定其中的權利形式,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法律屬性于學理上都不能達到統一,更不敢想象實踐中是如何操作的。所以說,以立法形式對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加以確定是勢在必行的,只有法律對概念明確界定,學界怎么探討都不會影響現實生活中海上保險業務的司法適用。希望立法者慎重使用在民法上有“特定色彩”的動詞,避免造成學者的誤解,曲解了立法目的。建議在《海商法》第252條中替換條文中的“轉移”一詞,同時規范前文中提到的“賠償”一詞的使用。
1.現在《海商法》的規定不是從正面要求不能超過保險賠償,而是從反面規定超過部分要退還給被保險人,這在實踐中存在一定問題?,F實中保險公司作為保險人對比被保險人有著信息優勢和資源優勢,如果被保險人依據此條法律規定提起訴訟,哪一方負有舉證責任?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民事訴訟原則,對不利地位的被保險人根本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超越部分的存在。
2.由于保險人先履行了給付義務,后得到了屬于被保險人對第三人的賠償請求權,那么先履行的部分是否適當,若不適當該怎樣補救法律應該有具體明確的規定。保險人本身對保險事故就具有評估能力,造成超額給付也有保險人自身過失在里面。按照合同的公平原則保險人就超額給付部分應該具有代位求償權。實踐中需要一個既定標準,我國應通過立法明確規定上述情形。
筆者認為在實體債權關系存在的情況下,保險人應以自己的名義行使代位求償權向第三人追償,而被保險人的協助義務應該是強制性的,這對證明材料的收集有很大的影響,由于被保險人不作為產生的不利影響由其自己負擔。立法者應對保險人代位權的主體資格通過立法形式加以確定,并對被保險人協助義務的違反后果應有具體規定。
我國的保險法沒有關于代位求償權的時效期間及計算問題的規定,對執法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同時海上保險給實務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筆者認為,學理上的眾家之談應以實際需要為前提,而不是為了探討而探討。由于海上活動的特殊性,《海商法》從實際出發,就不同的權利有不同的時效規定。立法的規定既要集眾家所長,也要切實考慮實踐中的切實需要即保險代位求償權的訴訟時效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
[ 注 釋 ]
①吳瓊.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法律分析.社會科學家,2006(6):94.
②吳瓊.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法律分析.社會科學家,2006(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