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麟 閆 毅
(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27)(西安財經學院圖書館 陜西 西安 7101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以下簡稱《公共圖書館法》)已經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于2017年11月4日發布,2018年1月1日起施行。這是關乎全覆蓋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關乎所有社會成員基本文化需求得以保障的大事件,是中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里程碑。
《公共圖書館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公共圖書館,是指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
第四條中,除了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圖書館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公共圖書館建設納入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加大對政府設立的公共圖書館的投入,將所需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并及時、足額撥付”,繼續確立了地方政府是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的主導地位外,還首次明確提出“國家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自籌資金設立公共圖書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政策扶持”。第四條的中心意義就在于,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作為國家一種公共文化設施,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主體除了地方政府以外,還可以包含“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意味著我國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主體不再僅僅是“地方政府”的單一形式,而發展為由地方政府、公民個人、法人、其他組織一起構成的多元化形式,既符合了國際上主要國家的一貫做法,也符合當前中國的基本國情。
本文主要就《公共圖書館法》第四條規定,討論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由單一形式發展為多元形式的過程,并針對公共圖書館多元化辦館主體提出一些具體的操作建議。《公共圖書館法》中關于社會力量以各種形式參與圖書館活動的條文的法律意義,本文并不涉及。
1 長期的單一辦館主體理念制約了公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造成了公共文化閱讀城鄉不平等現象的實際存在。
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的許多圖書館學專業著作或教材里,都或明或暗地傳達著一種理念:公共圖書館,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主辦。也就是說,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是單一的,而這個單一的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只能是政府。
1.1 公共圖書館單一辦館主體觀念文獻描述
(1)早在1982年,文化部就發布了《省(市、自治區)公共圖書館工作條例》,其中第一條就明確了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是國家[1];2013年1月,文化部重新公布實施新的《省(自治區、市)公共圖書館工作條例》,依然重申了上述表述[2]。這種關于省級、市級、縣級不同行政級別公共圖書館統一表述的辦館主體表述及其觀念,直接影響到不少地方性的公共圖書館工作條例。
(2)2015年1月,廣州市開始實施《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其中第三條明確指出“本條例所稱公共圖書館是指由各級人民政府設立,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收集、整理、保存、研究和利用文獻信息資源的公益性服務機構”[3]。
(3)1993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 情報學 檔案學》,也做出了類似的規定:“公共圖書館(Public library)是 由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資助和支持的、免費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圖書館。”[4]
(4)北京大學吳慰慈教授在其領銜編著的兩種教材里,對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也都做出了類似的表述:“公共圖書館,是由國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資助和支持的,免費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圖書館”[5];“公共圖書館有幾個特點:①由地方政府或國家政府主辦,以公共財政撥款的方式建設和維持運行;②面向所有人服務,是所有人的圖書館;③給予任何人平等的服務”[6]。
(5)2008年6月1日起,由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聯合編制的《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建標74-2008)》正式實施,其中對于“公共圖書館”做了如此的定義:“公共圖書館:指由各級人民政府投資興辦,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圖書館。”[7]
以上列舉的這些著作、教材、行業行政管理法規、行業標準,已經能夠說明問題:在政府層面、行業管理層面、高等學校專業教育層面、專業學術研究領域層面,大部分人已經認可了這樣的觀念: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是中央或地方政府;而且,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也只能是政府。
1.2 公共圖書館單一辦館主體觀念社會影響分析
在公共圖書館單一辦館主體觀念的指導下,受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水平和行政管理體制的現狀所影響,中國公共圖書館的建設,形成了一個所謂的“一級政府建一個公共圖書館”的體制(按照有關文件,“有條件的大中型城市”還可以再建設一個獨立建制的少兒圖書館)。這種體制具有垂直領導的種種好處,但是忽略了公共圖書館服務半徑問題和服務人口問題,造成了我們國家實際存在著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貧富不均的現象。人口有幾千萬的省份建設1個省級公共圖書館,而人口過億或接近1億的省份,也只能建設1個省級公共圖書館。
在公共圖書館單一辦館主體觀念的指導下,與世界上其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家公共圖書館整體發展水平嚴重偏低。美國圖書館同行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們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比麥當勞要多許多”,得意和自豪之意溢于言表。而中國,在每年春季由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公共圖書館的數量長期徘徊在3 000個左右,主要原因就在于這種關于公共圖書館數量的統計,基于我們國家縣級以上的行政區劃數量,所以這個數字實際上就是我們國家縣級以上級別的公共圖書館數量,如2016年全國公共圖書館的數量為3 172個[8]。國家圖書館研究院發布的《2016中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基礎數據概覽》中,給出的數據是“2016年全國各類圖書館”(含國家圖書館、省級圖書館、市級圖書館、縣級圖書館)共計3 153個,全國平均每43.85萬人擁有1個縣級以上圖書館,每3 045平方公里范圍內設立1個縣級以上圖書館[9]。而《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建標108-2008)》第十條規定,“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公共圖書館規模,應以服務人口數量和相應的人均藏書量、千人閱覽座席指標為基本依據”[10];《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建標74-2008)》第六條也規定“公共圖書館的建設,應綜合考慮所在城鎮服務人口規模、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自然環境條件等特點,合理確定適中的規模和服務半徑”[7],按照這兩個行業標準,僅僅以縣(區)行政區劃設置公共圖書館,遠遠達不到“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這兩個指標的要求。
在公共圖書館單一辦館主體觀念的指導下,公共圖書館其實都是在為城市(最低也是縣城)人口服務,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廣大農村地區成了公共圖書館設立的人為盲區,農村人口的公共文化服務權利從根本上無法得到保障。盡管在鄉鎮由政府主辦的鄉鎮綜合文化站里,也都有著1個圖書室,但是實際社會效能也是非常低下的。而生活在廣大農村行政村、自然村里的農民,幾乎都無法享受到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他們中相當大的一部分,或許根本都不知道有一個叫作“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機構。在中國,公共文化服務城鄉不平衡現象長期存在,這也是社會不公平的現象之一。
1.3 公共圖書館單一辦館主體學理性分析
當然,“政府是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這種觀念是具備一定學理性的。按照公共管理學理論,公共文化服務是屬于公權力范疇的事務,而這些公權力只能由代表全體社會成員意志的政府來執行。如果把公共圖書館看作是一種物品的話,公共圖書館這種物品當然屬于公共物品。和其他公共物品的提供一樣,公共圖書館這種物品也只能由政府來提供。當然,在經濟發展水平還存在差距、政府執行力還不夠全面的時候,應當允許除了政府以外的其他社會力量參與公共事務、公共物品的提供。事實上,在幾十年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是公共圖書館唯一的辦館主體,盡管存在一些較大的問題,但垂直行政管理的高效率特征還是比較明顯的,起碼保證了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建設的有序化和行政化。
所以,在宏觀層面,作為一種公共事務,或者如同我們圖書館界常說的那樣,作為一種事業,政府是國家或一個地方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主導者和推動者,是圖書館事業的建設主體;而從微觀層面上說,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組織,或者說作為一個獨立的公共圖書館,大部分情況下,政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依然是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但是在政府財政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也可以是非政府的,如公民、法人、其他社會組織。
2 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多元化體制更符合中國國情,有利于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平等化目標的實現。
2.1 現代公共圖書館制度在強調政府建設公共圖書館責任的同時,并非堅持“政府是公共圖書館唯一辦館主體”。
眾所周知,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公共圖書館法》、實施公共圖書館制度的國家是英國。在社會活動家尤厄特和圖書館家愛德華茲的長期努力下,1850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公共圖書館法》,規定了“人口在1萬以上的城鎮,政府可以在固定資產稅中加征公共圖書館建設稅,每英鎊規定資產稅可加征半個便士用于圖書館建設(1855年改為1個便士)”[11]。從此,現代公共圖書館事業在全球范圍內逐漸發展起來。
現代公共圖書館制度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征:(1)依法興辦;(2)免費為社區成員開放。而公共圖書館由誰主辦,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述,應該區分清楚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兩個涵義,作為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圖書館事業,毫無疑問,建設主體只能是政府;而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組織,大部分情況下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也都還是地方政府,但也可能出現除地方政府以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奠定了美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基石的美國公民卡耐基。
南開大學于良芝教授等人,在其《公共圖書館法》立法支撐研究成果《公共圖書館建設主體研究:全覆蓋目標下的選擇》[11]中,對世界主要國家法定公共圖書館建設主體(筆者理解該概念應該是“事業建設主體”)的類型做了如下歸納:
(1)由某一較高級別的政府(中央政府、州或省或郡政府)作為公共圖書館建設主體,如新加坡、英國、澳大利亞等。
(2)由較低級別的地方政府作為轄區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直接建設者,高級政府提供經費補貼,如澳大利亞。
(3)由較低級別的地方政府作為轄區公共圖書館服務的獨立建設者,較高級別政府負責設置大型圖書館為全轄區公共圖書館提供支撐服務,如挪威。
(4)由不同級別的地方政府(如縣政府、市政府、鎮政府等)同時在各自的法定服務區建設公共圖書館,但彼此有明確的覆蓋范圍分工。
除了政府以外,公共圖書館還可以由其他一些非政府機構作為辦館主體。我們從現在所能搜集到的一些國際發達國家早年公共圖書館立法資料中,也能看到他們大都強調了政府在興辦圖書館(事業)方面的責任,而公共圖書館更多強調的是要“依法興辦”。
Gernot Wersig和Ulrich編訂的Terminology of documentation(中譯本名為《文獻與情報工作詞典》)在解釋“public library”詞條時,只是簡單地解釋為“免費或收取少量費用為一個社團或地區的全體居民服務的圖書館”[12],并沒有強調辦館主體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圖聯于1994年推出的《公共圖書館宣言》,也只是強調了“公共圖書館原則上應該免費提供服務。建立公共圖書館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責任。必須專門立法維持公共圖書館,并由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撥款”[5],同樣含糊了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的問題。
這些年流行較廣的《大數據》,其作者涂子沛在書中談到,2010年7月,時任英國首相的卡梅倫推出了一種“大社會”的執政理念,強調在深化數據開放運動的社會變化中,公眾將擁有更多的自由和權利,如對于過去由政府承擔的一些典范公共服務(郵局、圖書館、博物館等),民間組織也將擁有自主經營創辦這類機構的權利[13]。盡管作為英國首相,有為英國遭受金融風暴危機尋找減免政府責任的嫌疑,但卡梅倫的這種理念也給現代公共圖書館多元化辦館主體理念提供了一種思路。
2.2 “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多元化”理念不斷探索、最終完善
本文第一部分中提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公共文化領域的主流觀念是“政府是公共圖書館唯一的辦館主體”。不過,也有學者和專家保持了一定的清醒,提出了與眾不同的觀點。早在1985年,作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圖書館學專業用書的《圖書館學概論》,在定義“公共圖書館”時客觀地表述到:“在我國,公共圖書館一般都是按照行政區域分別設置的”,“其中,國家圖書館,省、市、自治區圖書館,地(市)圖書館,縣(區)圖書館,都是國家舉辦的綜合性的公共圖書館;縣(區)以下的各級圖書館(室),一般都是由城市居民或農民集體所辦,或者是‘公辦民助’的”[14]。
進入2000年以后,中國的改革開放成果日益呈現,國家的綜合國力日益提升,中央逐漸把建設普遍均等、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到了議事日程,并逐步提升為實現社會主義小康社會基本目標的主要內容之一。國家的公共圖書館事業在政府主導下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環境,而在國內廣大縣級以下地區,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在基層老百姓文化閱讀服務方面,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據山西財經大學副教授吳漢華博士所著《中國民間圖書館研究》中介紹,國內民間圖書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力量興辦的公共圖書館)辦館模式主要有私人圖書館模式、草根組織建館模式、基金會建館模式和企業捐建民間圖書館模式4種。截至2010年年底,僅僅純民間的公益組織累計建立的圖書館(室)總數就已經超過了3 100家[15]。
在這種環境下,國內圖書館界也開始逐漸反省和領悟現代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問題。于良芝教授等人的著作《公共圖書館建設主體研究:全覆蓋目標下的選擇》集中討論了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主體問題,強調了政府在現代公共圖書館建設上的主導責任和地位問題[11]。而2012年5月開始實行的《中華人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GB/T28220-2011)》里,則對“公共圖書館”做了如此的表述:“由各級人民政府投資興辦、或由社會力量捐資興辦的向社會公眾開放的圖書館,是具有文獻信息資源收集、整理、存儲、傳播、研究和服務等功能的公益性公共文化與社會教育設施。”[16]這是中國國內權威文獻(國家標準)第一次如此明確地表述了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既包括了“各級人民政府”,也包括了“社會力量”,為公共圖書館多元化辦館主體理念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在這個方面,中央層面在公共文化頂層制度設計上也非常給力。201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在五項“基本原則”中的第二條原則就是“堅持政府主導”:“從基本國情出發,認真研究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分類指導,按照一定標準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切實保障人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實現社會公平”[17]。而第三條原則就是“堅持社會參與”:“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引入市場機制,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增強發展活力,積極培育和引導群眾文化消費需求”[17]。這個綱領性的文件,首次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并列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實際上就是在為實現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多元化提供理論基礎。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又聯合印發《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在其“六、加快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再次重申了“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中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原則[18]。
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多元化理念,符合國際一般慣例,也適應中國現有國情;能適應基層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需要,有利于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平等化目標的實現,能從制度上保證所有社會成員公共閱讀的需求,保證所有社會成員的基本文化權利。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變化下,《公共圖書館法》順應時代潮流,做出了公共圖書館多元辦館主體的法律規定。
3 正確理解公共圖書館建設主體多元化理念,落實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建設的多種保障性制度和政策設計。
當前,多元化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理念已經確立,我們現在要從理念與實踐兩個層面做好以下工作。
3.1 理念層面
首先,我們要徹底搞清楚“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主體”和“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本文前面已經述及,“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是宏觀層面的概念,是指全國公共圖書館總體及其活動的集合,而公共圖書館事業的建設主體,只能是政府。也就是說,發展公共圖書館事業、保障人們群眾基本公共閱讀權利屬于公共事務,而公共事務的操作者、管理者,只能是掌握了公權力的政府。“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則是一個微觀層面的概念,指的是某一個獨立社會組織意義上的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主體,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辦館主體。過去的理念中,公共圖書館只有地方政府這樣一個辦館主體,所以,政府按照自身的能力也只有按照行政區劃興辦了縣(區)級以上的公共圖書館。而現在,在建設全覆蓋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戰略指導下,我們要建設覆蓋到每一個農村行政村和城市社區的最基層圖書館,就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那么,公共圖書館的辦館主體,除了地方政府以外,還可以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
當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還只是單一形式時,還只能由政府一家承擔辦館責任時,似乎“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主體”和“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很容易就被混為一談,變成一個“幾乎等同”的概念。而當多元化公共圖書館辦館理念已經確立了的時候,“事業建設主體”和“辦館主體”兩個概念就一定要區分清楚。
其次,我們在解讀、宣傳《公共圖書館法》中現代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的多元化理念時,絕對不是要全面否定“政府是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的說法,相反,我們還必須強調,多元化的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中,政府依然是最主要的辦館主體,地方政府依然要承擔《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公共圖書館法》所賦予它在建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方面的種種義務和職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作為也可以出現的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其所發揮的社會作用只是對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理念的補充和完善。地方政府也好,公民、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也罷,大家建設、興辦公共圖書館,滿足老百姓公共閱讀需求,提升民族整體素養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所以,地方政府在公共圖書館事業建設中的主導地位和責任,必須肯定和加強。這種主導地位和責任,社會不會忘記和剝奪,地方政府自己也不能隨意放棄。
再次,圖書館界要和地方政府、新聞媒體一起,大力宣傳《公共圖書館法》中多元化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理念,吸引更加廣泛的社會力量關注公共圖書館事業,主動參與到公共圖書館辦館中來。除了文化主管部門以外的其他政府——教育部門、科技部門等,各級黨委下面的工作委員會——少工委、老齡工委、教工委等,各種社會團體——工會、婦聯、共青團等,各種基金會和慈善機構,各類企事業單位,公民個人,都可以發揮自身財力、精力和愛心,興辦主辦基層的各類型公共圖書館,真正形成公共圖書館辦館主體的多元化,讓中國的公共圖書館事業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3.2 實踐層面
《公共圖書館法》在保障和促進公共圖書館事業健康發展方面已經做了許多法律保障,但是這些保障性法律條文很多還停留在原則層面,具體實際操作還需要做更多的司法解釋,還需要有關部門盡快出臺若干部與《公共圖書館法》相配套的法規、行政管理政策。筆者認為,以下這些工作需要盡快做好:
(1)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盡快為非政府主辦的公共圖書館制定評估標準和資格認證制度,組織全國各種類型非政府主辦的公共圖書館登記申報。同時,對經過登記審核的非政府主辦的公共圖書館開展日常的政策指導和業務指導。
(2)中央或地方政府經過審核登記后,要給予符合評估標準的非政府主辦的公共圖書館以同等法律地位;同時與政府其他部門協作,讓這些符合評估標準并完成登記的非政府主辦的公共圖書館能夠享受到國家各種優惠辦館政策和財政補貼。
(3)各種非政府主辦的公共圖書館,要按照《公共圖書館法》的各種法律規定完善自己的辦館思路和規模,按照有關部門制定的評估標準完成登記審核,取得合法的公共圖書館地位。非政府主辦的公共圖書館取得法律地位后,更要自覺地遵守《公共圖書館法》所制定的各項規定,自覺接受地方政府的評估、監督和指導,自覺履行公共圖書館的基本服務原則,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取得國家圖書館界和廣大讀者的認可。
(4)國家文化主管部門要盡快修訂公共圖書館統計標準,將經過評估登記并獲得法律地位的各種非政府主辦的公共圖書館的建設數據,納入到每年度的統計數據中來,以展現中國當今社會真正的公共圖書館發展水平。
[1]文化部.省(市、自治區)公共圖書館工作條例[EB/OL].[2017-02-28].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23822.shtml.
[2]文化部.省(自治區、市)公共圖書館工作條例[EB/OL].[2017-02-28].http://www.jxwh.gov.cn/zwgk/zcfg/flfg/201311/t20131119_1222294.htm.
[3]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EB/OL].[2017-11-13].http://www.rd.gz.cn/page.do?pa=2c9ec0233a0016b d013a00366ab30059&guid=9d110388bab7415592a4e28aa29051 aa&og=402881cd27bbec710127bc4a94bf0355.
[4]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 情報學 檔案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
[5]吳慰慈, 董 炎. 圖書館學概論[M]. 2版. 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08.
[6]吳慰慈.圖書館學基礎[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7]建設部, 國土資源部, 文化部.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建標74-2008[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2008
[8]國家統計局.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7-02-28].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8/content_5171643.htm.
[9]國家圖書館研究院.2016中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基礎數據概覽[M].北京:國家圖書館研究院, 2017.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建標108-2008[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 2008.
[11]于良芝, 邱冠華, 李超平, 等.公共圖書館建設主體研究:全覆蓋目標下的選擇[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1.
[12]韋爾西希,內韋林.文獻與情報工作詞典[M].周智佑,等編譯.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82.
[13]涂子沛.大數據[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14]吳慰慈, 邵 巍.圖書館學概論[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5.
[15]吳漢華.中國民間圖書館研究[M].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2014.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 GB/T28220-2011[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1.
[17]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EB/OL].[2017-10-28].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htm.
[18]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EB/OL].[2017-10-28].http://www.gov.cn/zhengce/2017-05/07/content_5191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