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玨宏
(610500 西南石油大學法學院 四川 成都)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保險方式的一種,應具有保險制度的一般特征,如風險的不可預測性、損失的補償性以及責任的承擔性等特征。但是學界對于其具體的概念定義卻不同。如鄒海林先生認為:“環境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因污染環境而應當承擔的環境賠償或治理責任為標的的責任保險。”[1]陽露昭先生認為:“是以環境污染造成的人身損害、財產損害或環境損害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即被保險人通過支付保險費,將環境污染責任風險轉移給保險人。”[2]筆者認為,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是被保險人通過購買該保險,在其行為造成環境污染時,保險公司通過進行一定的金錢給付,使得被保險人可以對其行為后果進行一定程度的補救。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作為保險的一種,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無過錯責任為保險標的;二是承保范圍的限定性;三是具有公益性;四是應該具有強制性。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規范中,沒有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統一規定,只有生態環境部和保監會出具的兩份指導意見,但是內容都較為模糊,不能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具體實踐活動進行指導。
現有的制度規定是由生態環境部和保監會聯合發布的,沒有通過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法律層級較為低下。
上述指導意見的內容規定籠統,只對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設立意義、原則和目標進行了規定,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投保模式、范圍、機構、理賠等內容都沒有進行詳細的規定,難以對實踐活動進行有效指導。
美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在適用范圍、投保模式、保險機構、賠償限額、索賠時效等方面都有著比較完善的規定。一是適用范圍,美國的環境損害責任保險和自有場地治理責任保險中,都是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事先約定限額,被保險人因污染造成的損失,保險人以約定的限額為準承擔賠償責任。二是投保模式,美國主要是強制性的責任保險模式。第三是保險機構,美國的環境責任保險機構屬于政策性的專門保險機構,這類保險機構由政府出資進行扶持。第四是賠償限額,被保險人和保險人會事先約定一定的賠償限額,保險人事故發生后在約定的限額內進行賠償。最后是索賠時效,美國的環境保險制度采用了“日落條款”,即被保險人與保險人之間約定自保單失效后的30年內,被保險人可以就污染事故向保險人進行索賠,而超過此期限的,保險人就不再承擔賠償責任。[3]
日本的環境責任保險在適用范圍、索賠時效、免責事由等方面都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是適用范圍,包括了因為環境污染所造成的人身損害和財物損失,而環境污染包括了突發性的環境污染和漸進性的環境污染。其次是索賠時效,只有在保險期間內的環境污染行為經過企業的索賠請求才能得到賠償金,期限外的環境污染行為則不能要求保險人進行賠償。這一規定的目的在于降低保險公司的損失,從而避免環境保險市場的萎縮。最后是免責事由,日本的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有故意違法的行為以及地震、海嘯等造成的自然災害等共13種免責的事由。[4]
通過以上國家我們可以借鑒以下經驗:通過政府出資扶持保險機構能有效地提高保險機構的抗風險能力,也能體現出環境責任保險的公益性特征;通過強制性地要求被保險人投保環境責任保險可以有效地提高被保險人應對風險和損失的能力,也可以減輕政府的壓力,更可以降低社會的不安定性;為了使保險機構能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建立中來,可以通過限定賠償金額和索賠時效等方式來降低保險機構的風險,進而維護環境保險市場的穩定。
任何政策的有效推行都離不開法律的保障,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推行亦然。當前,我國能對環境污染責任保險進行指導的政策只有兩份指導意見,但這兩份指導意見沒有經過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通過,法律層級較為低下,不利于環境污染責任制度的推行。因此,政府可以召集有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調研和論證,起草一份適合我國國情發展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法》,并由全國人大通過施行,為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發展保駕護航。
我國這一制度建立可以從適用范圍、投保模式、保險機構、索賠時效等方面出發。首先是適用范圍,可以將范圍限定為對環境污染事故造成的人身和財產損失兩方面;其次是投保模式,筆者認為應該適用強制責任保險,通過擴大保險人的數量來分散相關政府的壓力。至于保險機構可以由政府出資設立,或者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對現有的保險機構進行扶持,以提高其積極性,進而促進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的發展。至于索賠時效,美國所采用的“日落條款”雖然可以有效保證投保雙方的利益,但是在我國的現狀下,筆者認為將索賠時效限定為“保險期內”更加適合我國的國情。
我國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已經起步,但是和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本文旨在通過介紹其他國家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先進經驗,并提出完善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建議,希望對我國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發展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