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玉樹州草原工作站,青海玉樹 815000)
這些年,社會各基層都認識到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草原生態保護的理念逐步被確立。但是,具體政策和措施的落實上,各基層存在很大的分歧。其中,最大的分歧點,就是草地生態治理的思路和方向上。
草原生態治理工作開展中,尤其推進發展過程中存在不小的缺陷。表現在:項目開展缺乏整體性,項目之間相互割裂,確保統一性和協調性。個別項目的開展,內容過于單一。如退牧還草工程一般僅限于圍欄和飼料糧補助,同時圍欄耗掉了項目大多數資金,而飼料糧補助標準又一成不變且偏低;草原生態治理工程中退牧還草、牧民定居、畜牧生產方式改進、飼草料基地建設、畜種改良、草場改良、草原生態監測等方面的綜合性差。缺乏可持續性。牧區基層干部和牧民多數擔心國家草原項目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
目前,牧區集約化畜牧業還沒有形成氣候,牧業生產的專業化、社會化、集約化水平不高。一方面,牧區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和設備落后,人員素質低,很難適應新時期草原保護和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包括牧區水利、交通、電力、圍欄、住房問題、牲畜棚圈等在內的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第一,要認識到草原生態保護的緊迫性,多渠道做好宣傳教育,提升民眾、領導班子保護草原生態的意識,增強大眾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使命感。第二,要認識到草原系統的脆弱性,以及草原生態保護的長期性。青海草原多數處于農牧交錯地帶,是人為活動較為頻繁和敏感的地帶。由此,要善待和保護草原。第三,草原生態保護,應以草原的自我修復為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本著生態優先的原則,做到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第四,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盡快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各級領導班子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目標責任制、問責制,并加強督促檢查。
有計劃地進行生態移民,是緩解草原生態壓力,改善牧民生活質量,恢復草原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為此,各地方政府應根據草原生態的實際容量,依托中心城市(城鎮)吸納能力,結合城鎮建設規劃發展,對牧區和半牧區生態較脆弱地帶的牧民,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撤離。
為全面恢復草原生態環境,國家相繼出臺退牧還草、易地扶貧等等改革項目,這些措施的實施有利于改進生產方式。但是,諸如此類的惠民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扶持,如果后續的資金得不到保障,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為此,為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建議國家加大退牧還草工程和移民搬遷工程的任務量,并提高補助標準。同時應比照國家對“三農”的護農惠農政策,建議國家對牧民在畜種改良、飼草飼料良種、化肥、農藥、燃油和牧業機械購置,棚圈及青儲窖建設等,均應給予相應的補助。
廣泛宣傳草原法、環保法等涉草原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不斷增強民眾保護草原的法律意識,借助法律的約束功能限制草原生態的破壞行為,嚴厲打擊濫挖、濫采、濫牧等破壞草原的行為,限制過度放牧、超載放牧,確保草畜平衡。在草原生態保護工作中,牧區礦產資源的開發為較突出的問題。應高度重視、認真研究,科學決策、嚴格依法、依規審批和管理。應該依法增加對草原生態恢復和建設的投入,切實加強國土、環保、草原等執法隊伍的建設,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執法水平,努力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靠良好的法制環境維護草原生態建設成果。
草原生態保護的目的,在于修復已破壞的草地資源,最大限度發揮草地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經濟工作,確保草原畜牧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這些年,重視草原生態保護成為社會各階層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但是,在相關政策措施的落實上,還存在不小的分歧。
比如:草原生態治理缺乏持續性、整體性,配套的退牧還草、草原承包制等項目都有諸多要完善的地方。為此,認清問題,我們要根據實際做出調整,注意增強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認識到草原生態保護的緊迫性,做好生態移民工作,盡快出臺保護草原生態的優惠補償政策,加快草原生態保護的法制化建設。總之,今后保護草原生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所有措施的制定,都要注意以草原的自我修復為主,本著生態優先的原則,做到發展中保護,保護中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1] 王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1999,(4):96-99.
[2] 佚名.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與自然保護分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17,33(9):791.
[3] 申順山.互助北山景區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J].青海黨的生活,2017,(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