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龍縣團結彝族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畜牧獸醫組,云南大理 672705)
云龍縣團結彝族鄉畜牧業較為發達,當地山體占據絕大多數,耕地面積較少,地形獨特,畜牧業種類資源眾多。當前,云龍縣團結彝族鄉人口約1萬多人,從事畜牧業人口為0.7萬人,占總人口70%。對于云龍縣團結彝族鄉來說,當地天氣有“東邊日出西邊雨”的小區氣候環境,有利于畜牧業發展。
近些年來,云龍縣團結彝族鄉堅持以畜牧業為引領,提出了畜牧業富縣工業強縣發展口號,堅持農工一體化發展道路,認真貫徹上級領導指示,因地制宜,進一步制定適合于當地發展畜牧業產業發展規劃,不斷做好優化格局,大力發展高原特色畜牧業。在這樣背景之下,云龍縣團結彝族鄉形成了以佬倵黑香雞、團結云鳳野雞、佬倵黑山羊、云嶺高峰黃牛、彝族獨龍牛等等生態養殖業為基地特色畜牧業。在當地,云龍縣團結彝族鄉“佬倵里”是有名農畜產業化龍頭企業,該企業以種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堅持“公司+農戶+市場”運作模式,取得了綠色食品認證,當地的農民年收入已經接近5萬元,部分農民已經奔入小康水平。
第一,組織化程度較低。對于云龍縣團結彝族鄉來說,畜牧業專業合作組織數量還是較少,不規范、實體落小、總體競爭力不強現象依舊存在,這將使得云龍縣團結彝族鄉畜牧業很難抵御市場風險,大多數只是提供簡單經營服務,很少提供技術、購銷、加工等等其他類高附加值服務。
第二,畜牧業發展基礎較為薄弱。團結彝族鄉畜牧業規模養殖起步較晚,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且養殖模式以分散養殖為主,養殖主體自身實力不強,組織化程度低,飼養水平不高,抗風險能力差,獲得經濟效益和投資回報率相對低,產業基礎較為薄弱。
第三,基礎建設規模不大,勞動效應有限。對于云龍縣團結彝族鄉來說,產業點分布較為廣泛,行政成本非常高,技術推廣力量不足,標準化生產技術服務力量不足。
第四,缺乏強勁龍頭企業作為支撐。對于云龍縣團結彝族鄉來說,畜牧業雖然具有一些龍頭企業但是這些龍頭企業非常少,規模較小,無法帶領廣大農民群眾脫貧致富。
第五,科技實力較為薄弱。由于科技推廣力度不大,畜牧業科技投入非常有限,這就使得基層農技服務非常薄弱,人員老化現象也相對嚴重,造成整個科技隊伍出現服務能力不強,服務意識不高等等問題。
第六,經營服務體系并不完善,市場建設較為滯后。由于云龍縣團結彝族鄉并沒有專業畜牧業交易市場,這就使得產品銷售渠道非常狹窄,基本上采取自產自銷模式,這就嚴重阻礙了商品流通,使得經濟組織合作整體上處于初級階段。
第一,加強領導,強化組織建設,加強政策和資金保障。政府部門應當做好畜牧業產業規劃布局,進一步拓展特色畜牧業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建立健全完整招商條件。例如,我們可以推行企業和協會和農戶相互合作運作模式,將企業和協會信息優勢與農戶手中產品優勢進行結合,實現產供銷一體現代產業模式。
第二,加強市場培育,強化各項配套服務。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市場信息平臺建設,突出品牌化經營,使得云龍縣團結彝族鄉畜牧業產品可以以天然產品為主要突破口,堅持綠色畜牧業發展道路。
第三,加強部門服務。云龍縣團結彝族鄉政府部門應當加強科技指導,組織專業人員上門給農戶傳遞技術。
第四,不斷強化科技創新。科技始終是第一生產力,云龍縣團結彝族鄉可以加強與各大高校之間合作,通過科技帶動畜牧業科技人員發展,提升畜牧業科技服務水平,為全縣畜牧業發展提供堅實科技基礎。
云龍縣團結彝族鄉高原特色畜牧業是促進農民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要保障,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團結彝族鄉在大力發展畜牧業的同時必須重視發展畜牧業,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畜牧業發展產業模式,提高畜牧業產業發展水平。
[1] 黃艷.云南省大理州生態畜牧業建設若干實踐問題思考[J].北京畜牧業,201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