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家畜遺傳資源保護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0069)
種豬性能測定是對種豬質量進行提升的有效方式,是育種工作開展的基礎。近年來,多個國家在該方面已經開展了技術研究,并獲得了一定的技術成果。就我國來說,也對較為完善的測定方案與制度進行了建立。在實際工作當中,需要能夠做好這部分關鍵技術的掌握與應用,獲得準確的測定效果。
在種豬性能測定當中,體重稱量是其中的關鍵工作。目前,受到設備精度、記錄規范程度以及設備操作方面影響,在實際稱量當中經常出現1kg以上誤差的情況,平均下來日增重誤差可能在14kg以上,并因此對2~3分的變化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遺傳進展。對此,在實際稱量當中即需要能夠做好以下重點的把握:第一,要做好準確豬個體專用籠秤的篩選。這是開展種豬稱量工作的關鍵設備,而不能夠簡單以磅秤的方式替代,在實際工作當中,最好能夠選擇具有保定功能的籠秤處理,以此保證在對稱量工作良好完成的同時能夠一次性測膘,實現時間的節約。最關鍵的是其具有動物稱重模式,能夠有效減少傳統方式稱量產生的誤差;第二,科學使用籠秤。操作情況也將直接關系到稱量的準確性,在實際稱量當中,要按照檢查設備、標定自檢、稱量記錄、清理記錄以及存放的流程處理。在第一次記錄當中,即記錄稱量體重,第二次為記錄籠秤。在實際設備使用以及清洗當中,要避免出現對電子部分的污染碰撞,如儀表以及傳感器等,且需要做好設備保護以及預熱等方面的處理。此外,需要做好空腹12h規定,避免因采食差異的存在導致體重誤差情況發生。
在該項工作當中,主要以超聲波方式進行測量,在具體測量中,所使用的技術十分關鍵:第一,要保證豬的平靜以及背部的平直性。對于溫順的豬來說,當其處于自然站立狀態時,則將具有平直的背部特征,且背膘以及肌肉不容易發生變形,并因此能夠獲得較高的測量準確性。而對于劇烈運動的豬,則需要通過保定器的使用使其能夠安靜下來;第二,做好測定部位的準確尋找,以此獲得清晰的影像。根據我國遺傳評估方案以及相關標準要求,具體測定部位即為豬左側倒數3~4肋骨間同背中線5cm位置。最好是通過超聲波儀探頭的使用從豬背、腰結合部位開始向其頭部進行緩慢的推進,找到其第3~4肋骨,在保證適中按壓力度的情況下以保證皮膚同探頭的方向垂直,在同背中線平直的情況下保持兩者間具有5cm距離。同時,需要做好B超參數的設置,以此即能夠獲得具有清晰的特征的超聲影像;第三,測量起止點找準。受到指導、人員水平以及設備差異等因素的影響,也經常會使背膘起止點因此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也是對測量準確性產生影響的主要原因。通常來說,要將影像的最上端作為起點,止點則在其結締組織層同眼肌筋膜的中間位置。通常來說,其需要經過三層膘影像處理。如果對探頭保護套進行了使用,則需要注意起點需要設置在皮膚接觸亮白線上緣以及保護套位置。
近年來,主要在中心測定站測定飼料的轉化率,農場開展這部分測定工作情況較少,僅僅大型育種公司在對飼料轉化率等指標進行研究與選擇時才進行測定。在實際測定當中,需要應用到自動飼喂測定系統。在該系統使用當中,對于設備的正常維護以及校正可以說是關鍵技術類型,即在對可能產生錯誤以及數據進行觀察的基礎上做好問題的發現與及時排除。在具體工作當中,需要做好電子耳標有效性的注意,在避免發生錯記、漏記事件的情況下在一定周期當中做好相關數據的備份,避免因操作失誤導致損失問題的發生。而在使用后,做好電子部分保護以及清理維護工作也十分關鍵,這也是對測量設備完好性以及測量數據準確性進行保證的重要措施。
在保證所測定數據可靠、真實的基礎上,需要通過科學方式的應用實現選育效果的良好發揮。就目前來說,我國主要具有兩種方式,一種為表型值多形狀指數選擇法,一種為育種值多形狀指數選擇法。在具有統一環境條件,且規模相對較小的情況下,第一種方式在場內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而在具有場間聯系,存在跨季節或者跨世代情況時,第一種方式在實際應用當中則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對此,目前經常以第二種方式進行處理,也稱之為遺傳評估方式。該方式也稱之為育種值估計,即通過某種統計學方式的應校正環境差異,以此對不同性狀的遺傳水平進行估計,之后聯系多個性狀根據其遺傳力以及重要性的大小對選擇指數進行制定,以此對種豬價值實現綜合評價。目前,美國、丹麥以及加拿大等國家在該方面已經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以及應用前景。
在肉豬養殖當中,對于種豬性能的測定是一項重點工作內容,是育種以及遺傳評估工作開展的重要技術手段。在實際工作開展當中,需要能夠做好測量技術科學選擇與相關設備的科學應用,在保證測量準確性的基礎上做好數據應用,不斷提升種豬性能。
[1] 林芳靜.種豬性能測定技術對育種進程的影響[J].養殖與飼料,2016,(1):4-5.
[2] 張勤,丁向東,陳瑤生.種豬遺傳評估技術研發與評估系統應用[J].中國畜牧雜志,2015,(8):61-65.
[3] 尹釗.淺談種豬選育新技術的推廣應用[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