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大通種牛場,青海大通 810102)
大量研究證實:體成熟前的牦牛,體重增長規律,表現為:暖季增長速度快,冷季增長速度減緩。而且,體重的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表現出周期性的變化。
這樣的變化規律,由這些因素的影響作用:第一,飼喂管理。大通牦牛的管理方法,因生產方式、生長環境、養殖者管理水平等,而表現出不同差異性。通常情況下,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同一地區,常會因不同牦牛群而表現出巨大的差異性?,F在的牦牛養殖,更多靠天然牧場,滿足其生長發育營養需求。即使在寒冬枯草季節,草地枯萎,飼草嚴重匱乏,除個別體質孱弱,度春比較困難的牦牛,會有補充少量干草、青貯飼料的可能,而多數情況下,不給予補飼。第二,雜交方式。牦牛作為原始的畜群,長期生活在特定高原環境,對高原嚴酷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雖有乳、肉、役、毛等多種用途,但其生產性能低、產品商品率低、經濟效益差。通過本種選育,雖可提高牦牛的生產性能,但提高的速度很慢,難以適應當前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需求。
大通牦牛的養殖,重點搞好養殖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其良種優勢。改善喂料管理,這幾方面不能有所忽視。
第一,牦牛養殖工作的開展。有根據四季劃分草場,根據季節放牧的;有推廣圍欄分群放牧牦牛的。不管選擇何種養殖方式,都應建立在充分利用草場的基礎上,科學合理規劃牧場,合理組群放牧。通常情況下,根據性別、生理、年齡等等,合理進行分群,確保牦牛群采食均勻,減少放牧帶來的困難。細分的牦牛群,有泌乳牦牛群、干乳牦牛群、幼牛群、青年牛群、育肥牛群等等,這樣的劃分不是固定不變的,可根據放牧地形、草場規模、牦牛數量、管理水平等等,因地制宜的合理組群,以提升外出放牧的效益。
第二,外出放牧時間的劃分,應根據分群牦牛群的不同以及季節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是,總體的原則,為夏秋季早出晚歸,冬春季遲出早歸。不同季節放牧,選擇的育肥重點,略顯差異。夏秋季放牧,重點抓好膘情,做好配種,提升泌乳產量,為牦牛越冬打好基礎。同時,確保當年屠宰牦牛準時出欄。一旦進入夏秋季節,放牧牦牛群應及早向夏秋牧場過渡,每天行程控制在10~15km為適宜。夏秋季節,酌情延長放牧時間,確保多采食牧草。中午氣候炎熱,選擇陰涼處休息。出牧時,由草質差的牧場,向草質好的牧場過渡。冬春季放牧,重點保膘、保胎。避免乏弱,能安全過冬。妊娠母牛,做好保胎工作,確保安全產仔,提升成活率。冬春季,利于放牧時間有限,應利用好中午暖和這段時間,做好放牧和補水工作。晴天放牧,盡量遠處放牧。陰雨天放牧,選在低洼山灣。而且,放牧盡量順風向。冬春季節,一年中牧草最乏弱。由此,正常放牧外,條件允許的,可適量補飼。尤其風雪天,外界溫度低,嚴寒對牛只威脅大時,可停止放牧。棚圈中,通過適補飼,確保牦牛膘情,有利于安全越冬。
第三,注意牦牛群病蟲害防治,做好牛群消毒管理工作。定期清掃養殖圈舍,改善舍內通風質量,注意舍內溫濕度控制,確保干燥清潔衛生的適宜養殖環境。定期擦拭牦牛體表,一則有效防控寄生蟲病,二則有利于增進人畜關系。喂養牦牛期間,留意牦牛群變化,發現有疑似病例癥狀,務必第一時間診治,確保早發現、早治療。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據各種病害流行情況,選擇合適的接種方法和方式,以確保增強牦??共◇w質。
畜牧業的現代化發展,在育種管理方面,更崇尚“兩條腿走路”。這體現在:抓好本種繁育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雜交,改良繁育品種,利用好雜交優勢,以提升牦牛的產肉、產乳性能,提升其商品率,為畜牧建設提供服務。而且,雜交改良,有利于新牛種的培育。
同一種飼養管理模式,由于品種不同牦牛的生長發育會有較大差異;而同一品種由于種質的好壞,個體之間生產力也會存在差異。利用雜交優勢,大幅提升牦牛生產力,是現代畜牧養殖業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我國在3 000年前的殷周時期,已有利用本地黃牛與當地牦牛雜交生產牦牛增加乳肉產品的歷史,但由于父本的生產性能不高,導致牦牛乳、肉生產力提高的幅度也不大。20世紀40年代原西康省模范乳牛場曾引進1頭荷蘭公牛與當地20頭母牦牛雜交,并成功獲得2頭雜種后代。野牦牛身高、體重、生長速度、抗逆性、生活力等性狀的平均遺傳水平遠高于家牦牛。1982年捕獲的野牦牛經調教馴化,于1983年成功采精、制作凍精;1985年蘭州畜牧研究所和大通種牛場共同建立了“耗公牛站”;2005年3月8日農業部發布公告(第470號)批準“大通牦?!睘樾缕贩N,并決定頒發新品種證書,大通牦牛以它獨有的雜交優勢在牦牛業中名列前茅。所以在生產中雜交優勢尤為重要,要引進優良品種進行雜交改良,培育適應本地養殖的牦牛好品種。
[1] 彭巍,徐尚榮,張君.海晏縣牦牛育肥試驗效果分析[J].青海畜牧獸醫雜志,2016,46(2):15-16.
[2] 常明華.高原地區牦牛育肥試驗研究[J].中國牛業科學,2015,41(2):35-37.
[3] 鄭燦財,郭春華,彭忠利,等.牦牛冷季補飼研究進展[J].畜牧與獸醫,2014,46(7):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