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畜牧站,云南永勝 674200)
推廣舍飼養羊,提升養羊經濟效益。早前選址很關鍵,建址要在地勢高燥地帶。同時,周邊壤土肥沃,適合牧草生長,有利于放牧管理。搭建的羊場,周邊水源充足,潔凈衛生。羊場交通便利,便于草料、羊只的運輸。同時,盡量避開交通要塞,減少對羊只的應激。選擇養羊場地,還要避開污染區,避開疫病流行區,減少病患對養羊的威脅。上述之外,選址還要光照充足,滿足羊只生長發育的基本要求。
根據養羊實際需求,對搭建的羊舍,務必合理規劃,做到分區處理。養殖的羊舍,要與其他區域隔開,盡量在養殖人員的住房下,以便于羊只日常管理的便捷性。不同圈舍之間,應保持適當的距離。通常情況下,公羊舍距母羊舍要在200米以上。而且,做好羊舍的通風管理。單獨設立隔離病羊舍,至少距離羊群在300米以上。
推廣適度規模養殖,具體規模的確定,取決于養殖戶的投資能力、市場價格、管理條件,公母羊比例等等。通常情況下,合理的養殖規模,應確保能繁母羊在40~50只之間。專門從事羔羊育肥的大戶養殖,養殖規模可擴大到100~150只。
合理分群飼喂,種羊、妊娠母羊、羔羊等最終養殖目的不同,為此對飼草質量、管理條件等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所有羊只混養的話,可能會導致羔羊營養匱乏,延長育肥期,而增加養殖成本。為此,養殖戶應根據生產目的、養殖要求、年齡特點等等做出合理調整。
建設高床羊圈,漏縫地板羊圈具有干燥、通風、糞便易于清除等優點,可以大大減少羊疾病的發生。漏縫地板距離地面的高度為30~50cm,板材可選用木條和毛竹片等,相互之間的距離為3cm左右。冬季還應在漏縫地板上放置木質羊床供羊躺臥。同時要調教山羊定點排泄糞便,保持羊床清潔干燥。
適宜體重出欄 肉用山綿羊出欄的適宜體重要根據日增重、飼料利用率、屠宰率等生產性能指標和市場需求來綜合判定。出欄體重過低,山綿羊的生長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產肉量也低;出欄體重過高,雖然產肉量增加,但飼料利用率下降。雜交羊生長的高峰期較本地羊延遲,其適宜出欄體重應比本地羊大。
加強運動舍飼羊的運動量較放牧情況下少,而羊運動量不足,不僅會造成羊的采食量減少,還造成羊的體質較弱,易患呼吸系統及肢蹄疾病等。為此,每天上午將羊群趕到舍外運動 2~4 h,以增強羊只體質,促進胎兒發育。
做好防疫接種,嚴格引種檢疫,確保種羊無病后,方可引進。早期隔離飼喂,做好接種防疫,確保無病后可混入大群飼喂。后期,定期組織抗體檢測,對達不到要求的注意補免,以確保羊群的體質健康。
嚴格消毒管理,消毒工作是防病的有效措施。為此,應高度重視消毒,注意圈舍的定期清掃,改善舍內通風。在徹底清掃后,全面嚴格消毒。通常情況下,消毒頻率冬季為每月1次,春季半月1次,夏季1周1次。選擇合適的消毒藥劑,建議幾種藥劑交替使用,避免耐藥性的產生。
定期組織驅蟲,有體內外寄生蟲感染時,羊體的健康將受到威脅,影響羊只生產性能。為此,定期組織驅蟲很重要、通常情況下,春秋兩季要全群藥浴,選擇晴朗無風時,藥浴用藥現配現用,溫度20℃~35℃。注意妊娠期母羊不要藥浴,避免造成流產。
處于特殊生長期的羔羊,常因外界環境的不適應而感染各種病患。為此,一些常見多發疾病,我們必須要有所警惕,掌握基本的治療措施,以降低常見病對羔羊養殖造成的危害。
剛初生羔羊,多數免疫力不強,感冒成為常見病之一。做好此病的防控,應注意擦拭羔羊體面的黏液,同時安排在保溫舍保育。一般1周后,方可外出飼喂。其間,管理不善,導致感冒。應及時注射氨基比林,每天每只用1~2ml。病情更嚴重時,抗生素類藥物為第一選擇。
羔羊1周齡內,痢疾是重點防病對象。此期,痢疾多發易發,感染后典型癥狀:排便異常、吃奶困難、拉稀腹瀉。排泄糞便,個別顯紅色、深褐色。發現不及時,治療不得當,常在2~4d后死亡。藥物治療,首選氯霉素。每天2次,每次用12.5國際單位?;蛘?,用中藥制劑,白術、炙甘草、泡干姜,各取30g/次,煎熬取汁,待溫后1次灌服。
羔羊2月齡,可能會因缺硒與維生素E等,導致明顯的肌營養不良,造成羔羊出現心肌變性等,甚至導致羔羊心肌壞死。主要的發病癥狀就是精神不濟、出現明顯的拱背反應,并且喜歡在地上臥著,還有一些羔羊甚至會出現血尿、呼吸不暢等反應。在羔羊白肌病的防治當中,相關人員可以選擇濃度為0.2%的亞硒酸鈉溶液,為羔羊進行肌肉注射,每個月接受1次注射,可以接受2個月注射,并且在羔羊接受注射的同時讓其服用維生素E。與此同時,養殖人員在具體的飼養管理當中,還需要選擇優質的草料,也可以加入一些精飼料等,并且在母羊生產之前補硒元素等,這樣可以對預防白肌病起到一定的效果。
[1] 姜全勝,都興威.羔羊的飼養方法及管理要點[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8,(7):60.
[2] 李信濤.規模化養羊的飼養管理(二):羔羊的管理[J].養殖技術顧問,2005,(2):8-9.
[3] 安躍雙,劉宇,張文峰.羔羊的培育[J]. 當代畜禽養殖業,20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