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正鑫 于 威 胡 浪
江蘇警官學院,江蘇 南京 210031
一年前,一個近10G的女大學生裸貸壓縮包在網上廣泛流傳,大量女大學生的照片,視頻以及詳細聯系方式被外泄。經調查,泄露信息的源頭就是借貸機構,這一事件使校園網貸平臺處在了全社會的風口浪尖。
所謂裸貸,即是指女大學生裸持身份證拍照,以此為抵押向借款方貸款,倘若無法按期還款,那么借款方就把裸照發送給借款人的同學、父母,以此來要挾借款人還款。借貸機構方面聲明稱,借貸機構是合法合規的網絡直接借貸平臺,平臺上從未產生、儲存過任何“裸條”照片。此類不雅照系少數用戶與第三方不正規借貸公司或放貸人私下交易而產生。部分用戶因急于借錢,繞過平臺規則的限制和監督,通過QQ、微信等渠道,以押“裸條”為條件進行借貸,相關不雅照片皆通過QQ、微信、短信等渠道流傳。
如果只是個案,那么還能說得過去,但如今167位女大學生信息泄露,網貸平臺也就難咎其責了。借貸機構實際上是此次事件的根源,它讓女大學生與一些非法中介與放貸人直接聯系起來,使得貸款過程繞開了監管程序。還有一些非法的借貸平臺,更是形成了借款、打裸條、催款、肉償、包養等一條龍式的黑色產業鏈。筆者通過研究,發現這些網貸平臺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每年開學的時候,大學校園里到處都是校園貸的宣傳廣告:注冊返紅包、送飲料、推薦同學貸款有獎勵等等,這些手段使得一些愛貪小便宜的大學生第一次接觸到了校園貸,之后校園貸會推出首貸低息甚至免息的營銷策略和虛假宣傳來掩蓋之后高利息、高服務成本、高違約金的分期成本。在那些女大學生想和父母商量能否貸款時,平臺客服總是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為什么要和父母商量呢?然而,當女大學生債臺高筑時,借款方完全就是另一副嘴臉,逼迫學生向父母、同學借錢還貸甚至肉償。
女大學生王某向借貸寶貸款6000,月利息27%,在第一個月還款失敗后陷入利滾利的窘境,如今累計欠款竟高達40多萬。雖然借貸機構聲稱平臺最高利息為年化24%,但在平臺上與借貸方聯系時,仍然可以看到30%以上的年利率。更恐怖的是如果第一周沒還上貸款,第15天就平臺就要收取20%的逾期管理費,而且還會以每天1%的利率不斷增長。借貸平臺在條例執行上存在了問題,對于國家貸款規定沒有落在實處,只是浮于表面。
如今,中國的催款方式尚不成熟,大部分仍然以辱罵、威脅、甚至暴力的方式進行,網貸平臺也是如此。此前,網絡曾曝光了校園貸的催收十步曲:給所有貸款學生群發QQ通知逾期,單獨發短信,單獨打電話,聯系貸款學生室友,聯系學生父母,再次聯系警告學生本人,發送律師函,去學校找學生,在學校公共場合貼學生欠款的大字報,群發短信給學生所有親朋好友。甚至曾經有某催款人對裸貸女大學生父母叫囂:再不還錢,就把你女兒的裸照貼在你家周圍所有的門上。
我們正在步入一個叫做“互聯網+”的時代,尤其是生在這個時代浪潮里大學生們,他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這些90后的大學生們注定與互聯網密不可分,他們的社交環境也不再限于能親自接觸到的,還有寬廣的網絡朋友圈。而貧富差距正在通過這個社交媒介帶給底層的普通大學生無法喘息的心理壓迫,逼著他們走上不擇手段獲取金錢的不歸路。除此之外,明知是高利貸,明知會有泄露隱私的風險,為何仍有不計其數的女大學生趨之若鶩呢?從根本上來講,裸貸現象還是大學生不良的價值傾向和消費觀念誘發的。對物質的極度渴望,驅使他們不計后果、不顧風險的以裸照做抵押,用身體換金錢。
經數據統計分析,從裸貸受害者所屬地角度考慮,絕大多數借款人都來自三四線城市,而且居住地在農村的居多,籍貫地為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寥寥無幾,不超過總數的5%。這一統計結果反映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即社會底層家庭出身的部分女學生,由于經濟基礎薄弱,在抵抗浮華虛榮的自制力上相對較弱,更容易收到當前功利化社會風氣的影響。再加之,大學生這個社會團體收入少,也沒有固定的生活來源,自己的經濟能力跟不上自己的物質追求,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裸貸這個陷阱趁虛而入,女大學生們耐不住誘惑,紛紛入坑。
這些三四線城市的女生們,居然愿意以“裸條”換取金錢,他們如此洶涌的物質欲望究竟從何而來?她們還在讀書,社會生活生活很大程度上還未展開,難道她們的消費觀念不應該與她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相吻合嗎?由此,折射出“互聯網+”時代下的一個隱患,即在移動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的社交環境范圍正在被成倍地放大,社會貧富差距已經借由“網絡媒介杠桿”的作用,給底層的年輕大學生們造成了異常巨大的心理壓迫,并由此產生了普遍性的價值錯亂,使得她們再也無法憑借其他價值話語去建構起有效的自我認同。
教育主管部門的教育缺失或是缺位,無形中提高了“裸”貸女們走向罪惡深淵的幾率。良好的中高等教育原本應該培養出擁有正確“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金融教育的缺位,也是致使裸貸產生的因素之一。如今,消費方式隨著消費觀念的改變變得越來越多樣化,然而金融知識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普及。二者的發展是極不對稱的,金融知識的推廣呈現明顯的滯后性,因而針對他們的金融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網絡借貸沒有準入門檻、網絡借貸平臺對于裸貸的默許和縱容都是裸條借貸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裸貸現象普遍存在、隱蔽性強、深入校園各個角落。而且面臨重部門管理卻又無人管理的尷尬局面,造成裸貸屢禁不止。網絡借貸進校園尚處于無門檻的狀態,平臺對于借款人的資質審查也多是流于表面,這些因素都在助長裸貸的蔓延。
上述問題說明許多女大學生起初并沒有想去裸貸甚至不知道網貸的存在,但是受到了非法網貸平臺的宣傳影響,一步步墜入深淵,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此外,平臺在自身的管理上也存在諸多漏洞。這些平臺才是裸貸門的始作俑者,為了徹底鏟除裸貸的歪風邪氣,筆者提出如下的建議與思考:
在2013年,網貸平臺進入野蠻生長,無人管理的狀態。沒有監管,政府部門對平臺的信任就變成了放任,造成了嚴重后果。2016年8月,中國銀監會、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部門聯合發布了《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一個月后教育部辦公廳又發布了《關于開展校園網貸風險防范集中專項教育工作的通知》。之后,銀監會聯合十五部委發布的《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將對校園網貸違規行為進行分類處置,對涉嫌暴力催收、發放高利貸等違法違規機構采取暫停校園網貸業務、整改存量業務、加強對借款人的資格審核。
同時,借款人應當具備與借款金額相匹配的還款能力,并將網貸機構進行虛假片面宣傳、誤導消費者等行為列入禁止行為清單。這一系列重拳嚴厲的打擊了非法網貸平臺。
此外,金融監管部門要盡快對裸貸從法律性質上進行定位,一經查實違法,必須依法予以取締;信息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涉及裸貸的網絡平臺進行有效監管,對發現有詐騙或涉及惡意催債的平臺,要及時查處關停,并依法追究網絡平臺運營者和提供者的法律責任;公安機關要通過部門聯動方式加強對裸貸行為的打擊力度,讓違法分子無生存空間。
之前泄露的裸貸信息,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網貸平臺監管不力,使得借款女大學生與借貸方繞開了平臺,直接進行私下交易。由此產生了裸條甚至肉償。
為此,平臺要加大對交易雙方的省查力度,與社會和銀行的征信系統相關聯,從而真正了解雙方的信用信息。
學校應著力提高學生的金融貸款風險意識,這也是解決“裸貸”問題的關鍵所在。首先,作為應該組織總結一下當前全國各地發生的典型裸貸事件,呈現事件推進過程中給貸款大學生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心理創傷。還要向學生們,尤其是女大學生們總結陳述這些惡性“裸貸”事件的原委和利害關系,理解金融貸款的隱藏陷阱。其次,在傳授大學生科學知識的同時,應該適當地將健康的消費觀、理財觀的教育、信貸風險和信用評級等知識納入其中。最后,加強對大學生勤工儉學的引導工作,開展積極向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校園兼職工作,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引導學生通過合法勞動獲得財富。
從國家立法層面來講,遏制裸貸刻不容緩,因為它頻頻越過法律底線。《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裸貸事件中,借貸方因借款方沒有還款,而將裸照等資料故意上傳到網絡空間,明顯侵犯了借款人的隱私權和名譽權。我國《刑法》也有規定,以牟利為目的,制作、復制、出版、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處罰金。裸貸借款方在掌握女大學生們裸照以及不雅視頻后,慣例做法是在網上打包出售。這顯然觸犯了刑法規定,涉嫌有關淫穢物品的一系列犯罪行為,對放貸人理應給予相應的刑事責任。因為如果法律放任這種現象發生,那么只會表現這個社會的冷漠,是在縱容惡勢力增長,從而惡性循環,導致社會正義的缺失。
無疑,裸貸的產生絕不會是偶然的,它既可以被看做是我們這個扭曲時代的一個典型表現;又可以被視為“互聯網+”環境下負面價值觀和反文化的一次集中爆發。近年來,隨這“互聯網+”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們享受它帶來的便捷與先進;但與此同時,它所潛藏的危機卻在很大程度上被我們忽略了。時至今日,裸貸這類惡性事件的發生,表明“互聯網+”時代的弊端也在漸次凸顯,應該說,我們是時候對這個新興時代進行一番冷靜審思了。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下獨特的消費群體,往往處在接收新興事物的最前端,但這也恰恰致使他們更容易收到新騙局、新陷阱的傷害。大學作為人從學校走向社會的緩沖帶已然不是完美的象牙塔,漸漸抵抗不了新時代的沖擊,出現了罅隙,一些學生就受了影響,浮躁而從眾。殊不知,不斷通過開拓視野提升自我境界,而非通過外在的名牌,才是實現個人價值的正確途徑。
[ 參 考 文 獻 ]
[1]王建剛.校園女生“裸貸”亂象背后的法律問題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7(3).
[2]王建剛.校園網絡借貸的風險與規制①[J].中國商論,2017(3):34-37.
[3]葉嘉.“裸貸”肆虐,讓法治蒙羞[N].檢察日報,2016-12-14.
[4]馮文中.試論“校園貸”法律風險防范[J].法制與社會,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