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云霞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00
電子商務作為一種新興的數據化網絡交易方式,在近年來發展迅猛,根據1996年12月16日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通過的《電子商務示范法》的規定中可以推論出:凡是運用數據電文的商業或商務活動,均視為電子商務。我們用公式可以表達為:電子商務就是“商務活動信息化”,或者說是“網絡技術+商務活動”。
電子商務的主體主要是政府、企業和消費者。政府作為管理者,制訂電子商務運行規則,維護網絡安全、交易秩序;企業與消費者作為交易主體,他們之間的不同組合在網絡平臺上進行多重形態的交易。
1.消費者的知情權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都是在其知悉的情況下,商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被購買,而滿足其需求的前提就是消費者對該商品有一定的了解,消費者對商品有知情權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有正確的判斷才能作出滿意的選擇,因此,在消費者確定購買商品或服務之前,消費者有權利了解與商品或者服務相關的信息,包括商品或服務的基本情況、商品的技術指標情況、商品或服務的價格及商品的售后服務情況。
2.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
公平交易,是指交易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獲得的利益相當。電子商務法賦予了消費者公平交易的權利,即指:消費者在網上進行交易時,享有獲得公平的交易條件的權利,包括商品質量保障和合理價格。我國《價格法》第14條第是4項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與其進行交易。”在電子商務交易中商家提供的商品必須明碼標價,定價合理,不得質價不符。商家提供的商品必須符合產品質量標準,不得提供偽劣產品或假貨。
3.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9條規定:“消費者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購買商品的主導權在消費者,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購買商品,商家不得采用發送垃圾郵件、惡意廣告等方式干涉消費者對商品的自由選擇權,不得損害消費者和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4.消費者的安全權
對于參與電子商務的消費者來說,其安全權包括人身、財產、隱私安全。商家不得提供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商品,所銷售的商品必須符合商品質量規定、具有安全保障;電子支付貨款對消費者的財產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互聯網的發達讓資金可以自由流動,而這些行為給網絡“黑客”制造了機會,因此,電子支付需要法律予以保障。
5.消費者的損害賠償權
消費者的損害賠償權,又稱求償權。如果消費者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或者使用產品服務后,損害了其人身或財產權利,那么消費者有權請求商家給予一定的賠償。
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不僅需要賦予消費者權利,還需要電子商務中經營者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6條規定:“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履行義務。”不僅如此,當經營者與消費者約定義務時,經營者還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相應義務。
1.提供商品信息義務
對于網絡商店的產品,經營者應該對每一產品的信息作出詳細的說明。經營者提供的信息必須真實、客觀,防止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2.商品質量保障及售后服務義務
商品的質量是一個商家長久經營的基礎與保證,商品質量應與廣告宣傳相符,不得提供偽劣商品。當商品有瑕疵或與介紹不符,經營者應當履行售后服務的義務,履行對某些商品實行“包修、包換、包退”義務。
3.不得不當免責義務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內容的,其內容無效。”在電子商務交易中,消費者往往處于弱勢的一方,對于商家的格式合同等不甚了解,一些條款內容又多又復雜,導致消費者一般不仔細看就表示接受了,這侵害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因此,經營者對于這類情況,不得不當免責。
4.保護消費者個人數據的責任
對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數據的保護,這不僅是對隱私權的保護,亦是防止不法分子對消費者信息的利用。
第一,電子商務的非對面性及匿名性或相關信息的缺乏,這不能保證網絡所提供的出賣人信息的真實性,容易被人惡意使用,實施欺詐行為。
第二,電子商務超越時空限制,讓當事人所在地址變得毫無意義,一旦發生交易糾紛,另一方當事人無法特定,還會涉及管轄權等問題。
第三,電子商務通過電子數據的交換來完成交易,數據化放棄了紙張媒介物,電子郵件、電子文件等表示方式是否能代替書面的交付及交付的時間確定成為問題。
第四,電子商務的交易通過數據化的機械方式,消費者操作失誤是否能返回原來的交易程序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經營者所設交易方法與消費者操作程序有一定的沖突無法解決。
第一,加強電子商務立法,對于立法方面,很多學者認為,中國電子商務立法至少應當囊括電子商務的原則、電子信息、電子證據、電子簽章、電子認證、電子信息交易、電子支付、電子商務案件的管轄權與法律適用等問題,但是電子商務的法律問題是一個開放領域,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發展,消費問題層出不窮,無法窮盡,因此,采取層層推進的方式無疑是一種新思路,注重分析特殊的具體問題,以此提供更多的解決路徑。
第二,建立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電子數據的傳輸過程中,安全和保密信息是基本的要求,制定法律以保障網絡信息傳輸的安全性。網絡宣傳用語必須真實,對網絡宣傳廣告嚴格要求。另外,還必須注重對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對違規操作給予法律追究。在無法面對面的電子商務交易中,加之對隱私權的保護,消費者很難辨明網絡商家的真實身份,這不利于對于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因此,必須對電子商務的交易主體進行主體資格認證,防止冒用身份進行不正當交易,對于使用虛構名義簽訂合同的當事人身份的確定,可以認定合同的效果歸屬于該當事人。
第三,建立電子商務市場的基本法則,電子商務的實現方式靠電子合同來保障,這與傳統的買賣方式不同,需要法律作出合理的法律調整,將電子合同的規則及格式、特殊情形進行嚴格規定,對電子合同的簽訂、履行以及違約救濟作出明確的規定,嚴格規定經營者履行設定簡單的要約畫面義務,為電子商務的正常運行提供法律依據。進行電子商務必然涉及到電子支付手段,必須對支付系統進行嚴格監控,制定交易支付規則,確保支付安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法律體系。
第四,建立積極的廣告機制,商家必須在廣告中明確表示法律規定的必要事項,防止夸大性、欺騙性廣告,對違反者予以相應的行政處罰。增強電子商務中經營者的可信賴度,經營者制定屬于自己產品的在線標志,由國家機關進行審查認證,為消費者實施網絡交易時提供判斷力,從而增強信任度。
[ 參 考 文 獻 ]
[1]李卉,魯世平.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初探[J].財經問題研究,2005(03).
[2]王曉紅.淺談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J].江蘇商論,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