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中醫藥大學民族醫藥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7;2. 成都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7
藏醫藥學具有悠久燦爛的歷史淵源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它的傳承歷經了口傳心授、師徒傳承、院校教育的發展,因其科學獨特的理論實踐體系和多樣的人才培養方式使其得以薪火相傳,迄今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萌芽時期的藏醫藥雖有較為豐富的診療經驗和零散的文獻記載,但未能形成系統的藏醫藥理論體系,因此沒有專門的藏醫藥教育傳承機構,主要以口傳心授方式為主,以父子傳承、師帶徒傳承為主。公元8世紀中葉宇妥·寧瑪元丹貢布在貢布曼隆(今林芝米林縣境內)創建了藏醫藥發展史上第一座體系健全、運行科學的藏醫學校——貢布曼隆藏醫學校。招生規模從最初的幾十人最后達到千余人,有規范的授課體系系統和相對固定的藏醫藥教材,教學注重講習、見習、實習相結合,強化醫藥并重,即學生既通醫理,又熟知藥性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獨立行醫能力,并據學生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所掌握的程度首次實行職稱制度,劃分了藏醫四個職銜等級[1-2]。
隨著郎達瑪的抑佛運動,對藏傳佛教在內的藏文化發展打擊頗大,藏醫藥職業教育場所被迫拆遷,大量藏醫藥典籍進行伏藏,藏醫藥的法脈只能秘密在家父子、師徒傳承。藏傳佛教后宏時期藏醫藥職業教育基地得到了空前發展,相繼建立了哲蚌寺索日卓盤林、日喀則常松堆白林、甲波日卓盤林、拉卜楞寺曼巴扎倉、塔爾寺曼巴扎倉等藏醫藥職業教育基地,培養輸送了一大批藏醫藥中堅骨干,促進了藏醫藥的飛躍式發展[3]。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延存時間最長、影響輻射最廣,它具有完整而規范的招生、教學、日常管理考核制度,截止到 1959 年畢業學生近 500 人。新中國成立以后,拉薩等地陸續建立藏醫中專教育基地,1985年西藏大學藏醫系的成立標志著藏醫藥人才培養向高等教育過渡。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整合拉薩藏醫中專學校、西藏大學藏醫系人才師資,于1989年成立了國內首家藏醫藥高等教育獨立學府-西藏藏醫學院,隨后相繼在青海、四川、甘肅等藏區建立了藏醫藥中、高等教育機構。
2.1 高等院校藏醫人才培養的優勢 民主改革以后,藏醫教育已經逐步向規模化的院校教育發展,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和國家資金投入的不斷加大,作為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主要陣地的高等學校,其軟、硬件平臺不斷提高,集中了越來越多優秀的智力資源、先進的技術資源、多樣的設備資源,新的研究成果,新的信息和理念、新的技術、新的思想往往在高校最先得到推廣與運用。高等學校在藏醫藥人才培養、科技發展、社會服務、知識創造、引領文化、國際合作交流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搖籃,經過層層選拔,高等學校匯集了大批優秀青年接受教育,高等學校向來是思維最為活躍、最具創新精神的場所。在教育資源相對較好的現代高校進行藏醫人才培養,可以讓藏醫學子在知識學習中真正分享、利用到高校的智力、技術、設備優勢;分享到文化和學術思想優勢,并更多與同齡精英碰撞學習的機會,將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果更好地運用于藏醫學知識的學習,為藏醫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和平臺。現今西醫在基層醫療急救中的明顯優勢和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日常醫療工作中的日益普及,對面向臨床的藏醫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藏醫扎實、西醫診療技能夠用,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機等現代技術,幾乎是所有用人單位對藏醫人才的一致要求。具備多個專業不同層次醫學人才培養的深厚基礎和平臺的高等醫學院校,能較好地提供藏醫人才的培養所需要的現代醫學和現代科技資源,在藏醫“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中具有獨到的優勢。
2.2 高等院校藏醫人才培養的不足 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什么樣的人是培養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人才培養目標必須隨著社會和專業發展的需要而不斷調整,這也是教育教學為何要不斷進行改革的根本原因[4]。目前用人單位對現代藏醫學子提出的藏醫扎實、西醫夠用、現代技術熟練的要求,但是藏醫與中醫一樣是一種典型的“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的教學模式,集中理論授課后赴臨床實習缺乏了傳統師帶徒的方式。藏醫藥具有自己獨特的理論特色和診療技藝,因而曼巴扎倉等傳統藏醫藥教育機構除了集中學習藏醫基本理論外,還有通過師帶徒的方式朝夕臨診、耳濡目染,學習和領會導師們獨特的經驗和診療技巧,仍是重要的人才培養形式,也是目前高等教育院校藏醫藥人才培養存在的最大困境。
2.3 現代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對策 目前國內藏醫師承教育層次,主要定位于畢業后和臨床從業人員,在規模化人才培養的本科階段沒有具體要求和實施,對現代藏醫人才培養中的師承教育問題未涉及具體思路和操作。究其原因,可能與本科階段操作的復雜性或是僅將“師承”教育作為一種提高、彌補的教育理念有關。強調師承意識應該從學生抓起,師承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并重,建立科學合理的現代教育與師承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可大大提高學生的臨床能力,縮短藏醫藥人才的成才周期[5]。
藏醫藥教育過程中可以探索性嘗試本科階段開始實施師承教育模式,積極探索一種操作性和實效性較強的藏醫本科人才現代高校規模化培養與傳統師承教育優勢互補的結合模式。具體操作如下:①搜集藏醫藥行業中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基層臨床醫師作為遴選對象,搜集其導師姓名、年齡、從業地點、從業機構、業務專長等基本信息建立師承導師庫;②制定遴選導師條件、師承導師考核標準、管理職責,從師承導師庫中聘請一批專家骨干為兼職教授并頒發相應的聘書;③設置師承教育的學分數、學時數,制定在校生師承培養計劃以及考核大綱;④結合師承培養計劃要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跟師見習看病、采藥、制藥、講解等方法,采用先理論、后實踐;先實踐后理論;邊實踐邊理論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有更多的觀摩實踐、耳濡目染機會,利于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促進學生理論知識的的理解運用。從思維方式上讓學生盡早實現從學生向臨床醫生“角色”的轉變,自覺地以藏醫師方式思考問題,巧妙地將當代高校的綜合素質、現代科技培養平臺優勢與藏醫藥名家大師們的理論、實踐精髓優勢合理整合運用于藏醫人才培養,促進其臨床能力的綜合提高。
總之,構建合理的現代高校規模培養與傳統師承教育優勢互補的培養模式,是培養符合社會和行業發展需求的藏醫人才的必需要求,同時時代的發展又對藏醫人才的素質和能力需求以及培養手段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機遇,在藏醫本科人才培養中率先逐步引進這種模式,有助于彰顯藏醫人才培養優勢和特色,藏醫人才培養中行業特點與時代特點密切結合的一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