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杜甫樂府詩的體類特征

2018-01-23 13:43:24吳淑玲韓成武
南都學壇 2018年5期

吳淑玲,韓成武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樂府詩原是富有音樂意義的詩歌,或為樂府配詞,或為采集詩歌配樂。一般而言,我們稱魏晉南北朝以前有過的作品題目為舊題,唐朝新出現的樂府詩題為新題。樂府詩在唐朝有很多變化,杜甫是既寫舊題也開創新題的詩人,杜甫樂府詩的體類特征與之前的唐代樂府詩有不少區別。

一、杜甫樂府詩的音樂體制

樂府詩,有其音樂屬性,劉勰《文心雕龍》:“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鈞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闋,爰乃皇時。自《咸》《英》以降,亦無得而論矣。至于涂山歌于候人,始為南音;有娀謠乎飛燕,始為北聲;夏甲嘆于東陽,東音以發;殷整思于西河,西音以興:音聲推移,亦不一概矣。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采言,樂盲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是以師曠覘風于盛衰,季札鑒微于興廢,精之至也。”[1]從劉勰的論述看,樂府,是與音樂緊密相連的。他雖然沒有說沒有音樂就不成其樂府特性,但從所舉例子來看,樂府是需要擁有音樂屬性的。但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從后來郭茂倩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唐朝的樂府詩與音樂的關系已經松動。郭茂倩《樂府詩集·新樂府辭一》:“樂府之名,起于漢、魏。自孝惠帝時,夏侯寬為樂府令,始以名官。至武帝,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則采歌謠,被聲樂,其來蓋亦遠矣。凡樂府歌辭,有因聲而作歌者,若魏之三調歌詩,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是也。有因歌而造聲者,若清商、吳聲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弦管是也。有有聲有辭者,若郊廟、相和、鐃歌、橫吹等曲是也。有有辭無聲者,若后人之所述作,未必盡被于金石是也。”[2]1262郭茂倩的這一論述,是符合樂府詩的發展規律的。

郭茂倩還對樂府進行了舊題和新題的分類,凡舊題樂府,皆歸屬舊題所在樂調部類;凡舊題所無,謂之“新樂府辭”,這是目前區別“唐世新歌”和舊曲的分類方法。只不過,郭茂倩對“舊題”和“新歌”的把握,今人多有疑義。葛曉音先生依據廣博的知識對新題樂府進行了界定:一是有歌辭性題目或有采詩愿望的說明;二是內容以諷刺時世、傷民病痛為主;三是視點的第三人稱化和場面的客觀化。本文依據葛曉音先生的研究成果來區分舊題和新題的篇目。

(一)沿用舊題的作品

郭茂倩《樂府詩集》收錄杜甫的舊題樂府:橫吹曲辭《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相和歌辭《前苦寒行二首》《后苦寒行二首》[注]《樂府解題》曰:“晉樂奏魏武帝《北上篇》,備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謂之《北上行》,蓋因武帝辭而擬之也。”;雜曲歌辭《少年行》三首、《麗人行》一首[注]《樂府廣題》曰:“《劉向別錄》云:‘昔有麗人善雅歌,后因以名曲。’”;雜歌謠辭《大麥行》一首。共計23首。葛曉音先生認為《麗人行》是很特殊的新題樂府,《大麥行》舊題所無,乃郭茂倩根據童謠推測,故不視之為舊題樂府,而歸為新題樂府。但筆者認為,古時有無該題,我們今天實難斷定,據已有資料就去貿然判斷,如果出現考古新材料,將會造成不必要的困惑。既然郭茂倩《樂府詩集》是目前所見最早的樂府材料,還是應當尊重之,故《大麥行》歸入樂府舊題。而《麗人行》,郭茂倩雖放入《雜曲歌辭》,卻在《新樂府辭》里又說:“近代唯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旁。”[2]1262故依葛曉音先生觀點,《麗人行》放入新樂府辭,則杜甫舊題樂府應為22首。

杜甫的舊題樂府,雖沿用舊題者,而不受舊題限制,22首舊題樂府,名曰古題,借舊題字面合所寫內容,實際卻是用古題寫今事,不主故常,時出新意。

1.橫吹曲辭

杜甫詩歌中有橫吹曲辭14首,含《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橫吹曲辭”是用簫、笳、鼓、角等在馬上吹奏的軍樂。據郭茂倩《樂府詩集》:“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馬上奏之,蓋軍中之樂也。北狄諸國,皆馬上作樂,故自漢已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其后分為二部,有簫笳者為鼓吹,用之朝會、道路,亦以給賜……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2]309郭茂倩敘述橫吹曲辭的來歷,提及黃帝戰蚩尤時“吹角為龍鳴以御之”,曹操北征烏桓時“越沙漠而軍士思歸,于是減為中鳴,尤更悲矣”,《古今樂錄》記載“《梁鼓角橫吹曲》,多敘慕容垂及姚泓時戰陣之事”。從這些記載里不難看出,橫吹曲辭與戰爭相關,而且多發悲聲。杜甫的這兩組詩,皆以出塞、征戰為描寫內容,《前出塞》表達了對開邊戰爭的不滿和對出征士卒遠離故土的同情,《后出塞》表達了“戰伐有功業,焉能守舊丘”的思想和征戰所獲只是為“持以奉吾君”的不滿。兩組詩皆合橫吹曲辭的古意。雖然詩中沒有說明寫于何時,但從兩組詩所提的“交河”“薊門”等唐朝地名來看,應是針對時事所寫。宋代黃鶴注說,交河在隴右道,是防御吐蕃的地方。薊門,在今薊縣一帶,也是唐朝的邊防重地。明代張蜓注說,單復編在開元二十八年。《杜臆》推測,唐朝在天寶年間兩路用兵。《資治通鑒》開元二十七年記載:

六月,癸酉,以御史大夫李適之兼幽州節度使。

幽州將趙堪、白真陁羅矯節度使張守珪之命,使平盧軍使烏知義邀擊叛奚馀黨于橫水之北;知義不從,白真陁羅矯稱制指以迫之。知義不得已出師,與虜遇,先勝后敗;守珪隱其敗狀,以克獲聞。事頗泄,上令內謁者監牛仙童作察之。守珪重賂仙童,歸罪于白真陁羅,逼令自縊死。仙童有寵于上,眾宦官疾之,共發其事。上怒,甲戌,命楊思勖杖殺之。思勖縛格,杖之數百,刳取其心,割其肉啖之。守珪坐貶括州刺史。太子太師蕭嵩嘗賂仙童以城南良田數頃,李林甫發之,嵩坐貶青州刺史。

秋,八月,乙亥,磧西節度使蓋嘉運擒突騎施可汗吐火仙。嘉運攻碎葉城,吐火仙出戰,敗走,擒之于賀邏嶺。分遣疏勒鎮守使夫蒙靈察與拔汗那王阿悉爛達干潛引兵突入怛邏斯城,擒黑姓可汗爾微,遂入曳建城,取交河公主,悉收散發之民數萬以與拔汗那王,威震西陲。

壬午,吐蕃寇白草、安人等軍,隴右節度使蕭炅擊破之。[3]1737

開元二十七年前后出塞,確是兩路用兵,西域戰事最終結果“威震西陲”。幽州戰事因張守珪隱瞞敗績可能晚到朝廷。故推測寫于開元二十八年似乎有其道理。然開元二十八年,杜甫還在漫游齊、趙,過著“裘馬頗清狂”的生活,遠離朝廷,似乎尚未對政治產生如此濃厚的興趣,思致也還不深,故不取此說。而仇兆鰲編在天寶十載,事似更合杜甫生活。《資治通鑒》天寶八載記載:

四月……上命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帥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東兵,凡六萬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其城三面險絕,惟一徑可上,吐蕃但以數百人守之,多貯糧食,積檑木及石,唐兵前后屢攻之,不能克。翰進攻數日不拔,召裨將高秀巖、張守瑜,欲斬之,二人請三日期可克;如期拔之,獲吐蕃鐵刃悉諾羅等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數萬,果如王忠嗣之言。頃之,翰又遣兵于赤嶺西開屯田,以謫卒二千戍龍駒島;冬冰合,吐蕃大集,戍者盡沒。[3]1752

《資治通鑒》天寶十載記載:

八月……安祿山將三道兵六萬以討契丹,以奚騎二千為鄉導,過平盧千馀里,至土護真水,遇雨。祿山引兵晝夜兼行三百馀里,至契丹牙帳,契丹大駭。時久雨,弓駑筋膠皆弛,大將何思德言于祿山曰:“吾兵雖多,遠來疲弊,實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臨之,不過三日,虜必降。”祿山怒,欲斬之,思德請前驅效死。思德貌類祿山,虜爭擊,殺之,以為已得祿山,勇氣增倍。奚復叛,與契丹合,夾擊唐兵,殺傷殆盡。射祿山,中鞍,折冠簪,失履,獨與麾下二十騎走;會夜,追騎解,得入師州,歸罪于左賢王哥解、河東兵馬使魚承仙而斬之。[3]1755

《資治通鑒》記載的天寶八載、天寶十載這兩場戰爭,均以出擊為主,結果均不理想。杜甫此時已經在長安困頓六七年之久,身在底層而關注國家大事,身陷困窘而理解庶民艱難,寫作此詩,是杜甫關心民瘼、關心國事的內心世界的外化。胡夏客曰:“前后出塞詩題,不言出師而言出塞,師出無名,為國諱也,可為詩家命題之法。”[4]118那么,杜甫既寫交河用兵,又寫薊門用兵,而統治者用兵的目的只是開邊,只是為獲取異域之物,很顯然這表達了詩人對唐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國策頗為不滿,所謂“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無非是為了滿足統治者的私欲。而參戰的士卒,卻是遠離家鄉、遠離親人、踏雪臥冰、生死無虞,《前出塞》詩中的“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哀哉兩決絕,不復同苦辛”,《后出塞》中的“中夜間道歸,故里但空村。惡名幸脫免,窮老無兒孫”等詩句,正是行伍中的悲聲。

2.相和歌辭

相和歌辭是用絲竹伴奏的樂曲,所謂“絲竹更相和”也,其曲大多是漢時的街陌謳謠,有相和曲、吟嘆曲、四弦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樂府詩集》中收杜甫的相和歌辭《前苦寒行二首》《后苦寒行二首》共四首,均為清調曲辭。《樂府解題》曰:“晉樂奏魏武帝《北上篇》,備言冰雪溪谷之苦。其后或謂之《北上行》,蓋因武帝辭而擬之也。”[2]495可知《苦寒行》主要描寫北方苦寒天氣。此曲屬于樂府舊題“清調曲”,《樂府詩集》云:

《古今樂錄》曰:“王僧虔《技錄》,清調有六曲:一《苦寒行》,二《豫章行》,三《董逃行》,四《相逢狹路間行》,五《塘上行》,六《秋胡行》。”……武帝“北上”《苦寒行》,“上謁”《董逃行》,“蒲生”《塘上行》,“晨上”“愿登”并《秋胡行》是也。其四曲今不傳。明帝“悠悠”《苦寒行》,古辭“白楊”《豫章行》,武帝“白日”《董逃行》,古辭《相逢狹路間行》是也。其器有笙、笛(下聲弄、高弄、游弄)、篪、節、琴、瑟、箏、琵琶八種。歌弦四弦。張永錄云:“未歌之前,有五部弦,又在弄后。晉、宋、齊,止四器也。”[2]495

中國古代的八音有絲竹,是周朝樂器分類法中的兩個種類,《三字經》:“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其中“絲”指的是彈弦樂器,“竹”指的是竹管吹奏樂器。絲竹樂指的是用彈弦樂器和竹制吹奏樂器合奏形成的樂調,主要樂器有笙、笛、篪、節、琴、瑟、箏、琵琶等。唐時的音樂已經無從得知,但從今天所聽到的這類樂器的演奏情況,其風格婉約、細膩、抒情。杜甫的《前苦寒行二首》《后苦寒行二首》,都是七言詩,七言詩的節奏本就舒緩、抒情,適宜于表達豐富細膩的情感,所寫內容又是對苦寒的吟詠,沒有必要激昂慷慨,使用相和歌辭清調曲,符合詩歌節奏,宜于傳達苦澀的情感。

3.雜曲歌辭

雜曲歌辭指散失了的或殘存下來的民間樂調的雜曲,曲調、樂器都已失傳,因其不好歸類,而稱“雜曲”。郭茂倩引用《宋書·樂志》解說“雜曲歌辭”曰:

雜曲者,歷代有之,或心志之所存,或情思之所感,或宴游歡樂之所發,或憂愁憤怨之所興,或敘離別悲傷之懷,或言征戰行役之苦,或緣于佛老,或出自夷虜。兼收備載,故總謂之雜曲……干戈之后,喪亂之馀,亡失既多,聲辭不具,故有名存義亡,不見所起,而有古辭可考者,則若《傷歌行》《生別離》《長相思》《棗下何纂纂》之類是也。復有不見古辭,而后人繼有擬述,可以概見其義者,則若《出自薊北門》……如此之類,其名甚多,或因意命題,或學古敘事,其辭具在,故不復備論。[2]884-885

由郭茂倩引用的《宋書·樂志》的這段論述可知,雜曲歌辭曲調紛繁,南音北曲皆有之,主要來自民間,內容豐富多彩,直接與普通百姓的生活相關。郭茂倩所收杜甫的雜曲歌辭《少年行》三首、《麗人行》一首。依據葛曉音先生研究成果,《麗人行》歸入特殊的新樂府辭,則杜甫的雜曲歌辭只有《少年行》三首。

《少年行》的題目,唐代詩人多寫之,杜甫之前,李白、王維、王昌齡均有同題詩歌,內容均以少年豪俠之氣作為詩歌的寫作內容,杜甫的這三首也不例外: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傾銀注瓦驚人眼,共醉終同臥竹根。

巢燕養雛渾去盡,紅花結子已無多。黃衫年少來宜數,不見堂前東逝波。

馬上誰家白面郎,臨階下馬坐人床。不通姓字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杜甫的這三首詩作,是一組互有聯結的詩作。第一首寫農人的豪俠式氣質,“傾銀注瓦”見其豪爽,“共醉”“臥竹”見其灑脫不拘。第二首寫時光流逝、年少難留,交代了事件的時間,可見其寫實的特征,同時具有寫法的技巧意義:既是交代前文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也是綰結下一首的重要因素——馬上白面郎,也是一不拘小節的粗豪之人,正是如此,所以才敢“臨階下馬坐人床”,也正是如此,才可能在不通姓字的情況下“指點銀瓶索酒嘗”。三首詩中的人物性格相類,意氣相投,直接影響了賀鑄《六州歌頭》“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發聳。立談中,死生同”等詞句的誕生。

4.雜歌謠辭

從《樂府詩集》的“雜歌謠辭”序言看,這一類詩歌內容豐富多彩,“歷世已來,歌謳雜出,令并采錄,且以謠讖系其末云”[2]1165。郭茂倩《樂府詩集》僅收杜甫《大麥行》一首雜歌謠辭,但葛曉音先生認為舊題無《大麥行》,是郭茂倩根據桓靈時期童謠自己推測的,因而不計入舊題樂府,而歸入新題樂府,前文筆者已經說明應遵從郭茂倩排列,故在此論列一二。

《樂府詩集》中,《大麥行》歌題只有一首,全文如下:

大麥干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部領辛苦江山長。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還故鄉。

這一首樂府詩,應是秉承樂府詩舊題本義,以寫大麥小麥收割時的實事入詩。黃鶴注認為此詩“當是寶應元年成都作”。蔡夢弼認為此詩根源于桓靈時童謠:“《漢書》:桓帝時童謠曰:‘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每句中函問答之辭。公詩句法,蓋源于此。”[4]910至于此詩的史實,雖杜詩所言并不明確,而朱鶴齡所考或有道理:

《舊書·肅宗紀》:寶應元年建辰月,黨項、奴剌寇梁州,觀察使李勉棄城走。《新書·黨項傳》:上元二年,黨項羌與渾、奴剌連和(聯合),寇鳳州。明年,又攻梁州,進寇奉天。此詩戎與羌,正指奴剌、黨項也。大麥枯、小麥黃,亦是夏初事。又按《代宗紀》:寶應元年,吐蕃陷秦、成、渭等州。成州與集、壁、涼、洋接壤,疑吐蕃是年入寇,亦在春夏之交,史不詳書,故無考耳。又云:蜀兵三千,應是蜀兵調發,策應山南者。[4]911

也就是說,按朱鶴齡的說法,杜詩“詩史”性質中的補史之缺,這應該又是一個例證。而此詩確實在寫法上、內容上均與桓靈時童謠極其相似,也是對漢時舊題樂府“緣事而發”特點的繼承。那么,此詩所反映的當是杜甫寫作此詩時,唐王朝西南邊境在麥收時節受到劫掠的情形,傳達了詩人聞聽時局后焦灼的心情,寫出了救兵不至、鞭長難及的邊地危險狀況,表達了對天下安寧的向往。故此,郭茂倩將此詩列入舊題樂府,理實應當。

(二)自命新題樂府詩

郭茂倩《樂府詩集》共收杜甫新樂府辭5首。葛曉音先生判定的杜甫31首新題樂府詩包括:《兵車行》《貧交行》《沙苑行》《悲陳陶》《悲青坂》《塞蘆子》《哀江頭》《洗兵馬》、“三吏”“三別”、《留花門》《大麥行》《光祿坂行》《苦戰行》《去秋行》《冬狩行》《負薪行》《最能行》《折檻行》《虎牙行》《錦樹行》《自平》《歲晏行》《客從》《蠶谷行》《白馬》《麗人行》。除去筆者定為樂府舊題的《大麥行》,杜甫的新題樂府詩共30首。

所謂新題,就是新制詩歌題目,不受舊有樂府題目的束縛和限制。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常被于聲,故曰新樂府也。元微之病后人沿襲古題,唱和重復,謂不如寓意古題,刺美見事,猶有詩人引古以諷之義。近代唯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倚旁。乃與白樂天、李公垂輩,謂是為當,遂不復更擬古題。”[2]1262郭茂倩所說元稹事,是指元稹的《樂府古題序》《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樂府古題序》云:“予少時與友人樂天、李公垂輩,謂是(《兵車行》)為當,遂不復擬賦古題。”[5]292《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并序云:“予友李公垂贈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予取其病時之尤急者,列而和之。”[5]319李紳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可惜不存,好在元稹的和詩在。從元稹的和詩我們大體可以了解新題樂府的特點:題目非舊題所有、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郭茂倩《樂府詩集》說:“由是觀之,自風雅之作,以至于今,莫非諷興當時之事,以貽后世之審音者。儻采歌謠以被聲樂,則新樂府其庶幾焉。”[2]1262郭茂倩此語,說明新題樂府未必不入樂。此語內含時代斷限,此觀點為后來論者繼承。胡震亨《唐音癸簽》:“擬古樂府,至太白幾無憾,以為樂府第一手矣,誰知又有杜少陵出來,嫌模擬古題為贅剩,別制新題,詠見事以合風人刺美時政之義,盡跳出前人圈子,另換一番鉗錘,覺在古題中翻弄者仍落古人窠臼,未為好手。”[6]87趙執信《聲調譜論例》:“新樂府皆自制題,大都言時事,而中含美刺。”[7]321施閏章《蠖齋詩話》:“用新題紀時事,自是創識。”[8]321方世舉《蘭叢詩語》:“自為新題,自為新語。”[9]773許學夷《詩源辯體》:“五七言樂府,太白雖用古題,而自出機軸,故能超越諸子;至子美則自立新題,自創己格,自敘時事,視諸家紛紛范古者,不能無厭。”[10]3228綜合論者觀點看,杜甫的新題樂府有如下特點:(1)據事立題,不設虛詞,題面與內容吻合;(2)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帶有一定的歌謠性質;(3)有備“被聲樂”的準備,意即寫作時有意識為采入樂府做些許努力;(4)在一定程度上為擺脫音樂限制做出了嘗試。因為是先有辭,又“未常被于聲”,即不常為音樂演奏,故為樂府擺脫音樂束縛做出了一定探索,乃開辟之舉,直接影響樂府詩與音樂關系的變化。

對于杜甫使用新題創作樂府的成就,前人有極高的評價,如胡應麟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11]225今人葛曉音也有極高的評價:“綜觀杜甫的三十多首新題樂府,藝術表現無一雷同。聯系他很少寫作古樂府的事實來看,不難見出詩人是有意擺脫初盛唐樂府歌行擬古的慣性,自覺地運用新題歌行等新興的詩體來繼承漢魏樂府的創作精神。由于他善于用各種獨創的藝術手法在變化多端的歌行形式中體現出漢樂府創作的原理,他的新題樂府突破了漢魏古樂府及擬樂府表現的局限,大大擴展了樂府的規模和容量,使傳統的藝術方式產生史詩般的藝術魅力,并兼有抒情和敘事的最大自由。這就在詞調、風韻等方面形成了與盛唐古樂府的鮮明區別。”[12]這是肯定杜甫對文學發展的貢獻。

二、杜甫樂府詩的句式、句律、聲韻特征

詩歌在唐代,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出現了到今天還廣為人們熟悉、喜歡并努力創作的律詩。律詩在句式方面的特征就是兩個字:整齊。無論五言、六言還是七言,都以完全齊整的方式排列下去。而樂府詩沒有這樣的要求,它在句式形式上相對自由,胡應麟《詩藪》:“世以樂府為詩之一體,余歷考漢魏六朝唐人詩,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近體、排律、絕句,樂府皆備有之。”[13]12唐代由于受到律詩整齊形式的影響,有些樂府詩歌常常采用較為整齊的形式,如虞世南《從軍行》、沈佺期《獨不見》、李頎《古從軍行》等。杜甫的樂府詩有采用整齊句式者,如《哀江頭》《哀王孫》《悲陳陶》《悲青阪》《洗兵馬》“三吏”“三別”,但并不像虞世南、沈佺期、李頎那樣的更接近律詩或基本為律詩,而是不太受格律的束縛和限制,自由發聲。為了區別于律詩,杜甫的有些作品有意避開整齊的句式,形成長短句錯落交叉的句式,如《兵車行》;有些則是使用轉韻、押仄聲韻,如《洗兵馬》《石壕吏》《前出塞九首》其三。

唐詩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平仄律的廣泛使用。律詩的出現,使得其他詩體都可以在與律詩的對比中彰顯出自己的特點。

律詩在語言使用上,追求律句的節奏,五律主要有“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七律主要有“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幾種句式,雖然也有不少律詩試圖探討違背這幾種句式的寫法,但總體并不很成功,因此,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基本以四種規范格式為基礎并有稍許變化。而對于樂府詩來說,因為句式長短可變,并不需要固定的節奏點,故而,盡管是在唐代律詩發達的時代,也不受律詩平仄的束縛和限制,而以追求自然音律為主要目標,以更好地傳達樂府詩“緣事而發”的特點。杜甫深知樂府詩的這一特性,甚至更努力于體現樂府詩的這一特性,故而,他雖然對律句使用得嫻熟無礙,也盡量回避律句的使用。他以與民間最接近的聲口傳達人民最關注的實事,采用自然音節寫作樂府詩,全無聲律痕跡。

杜甫樂府詩的押韻豐富多彩、形式多樣。與律詩的一般只押平聲韻且一韻到底的押韻規則不同,杜甫的樂府詩或押平聲韻或押仄聲韻,或一韻到底或頻繁換韻,相當自由。如《前出塞》九首和《后出塞》五首,每一首都是一韻到底的;《新安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都是隔句用韻一韻到底;《兵車行》平仄韻互換,除中間“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是兩句一韻外,其余均是四句一韻,每四句一轉韻,平仄韻互換;《洗兵馬》每十二句一換韻,平仄韻間隔轉換;《石壕吏》每四句一換韻, 《潼關吏》首二句為一韻,其余一韻。押韻不受具體句數限制,完全根據表達需要,自由靈活。

律詩講究對仗,一般情況下,二三聯對仗,也可以首三聯或尾三聯用對仗,甚至可以四聯皆對,排律則除首尾兩聯可以自由外,其他各聯必須對仗。相對于律詩對對仗的要求嚴格,樂府詩基本沒有這方面的要求,對仗亦可,不對仗亦可。在唐代這樣一個律詩發達的時代,很多詩歌都受到律詩的影響,比如歌行體詩,有的就較多使用律化的詩句,像駱賓王《帝京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高適《燕歌行》、王維《洛陽女兒行》等詩歌中,都大量使用律化詩句,同時擁有大量對仗。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王維《洛陽女兒行》中“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鲙鯉魚”“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羅幃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高適《燕歌行》中“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等,大多既是律句又用對仗。但杜甫的樂府詩卻基本不用對仗。杜甫本是駕馭對仗的高手,但他在樂府詩中基本不用對仗,可見是有意為之,說明杜甫在創作樂府詩時,有意避開形式講究的律體形制,盡可能還原生活語言的本來面目,把質樸、自然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以盡現樂府詩與生活本質相同的一面。

三、杜甫樂府詩的形式創新

以往的樂府詩,一首詩、一件事、一個中心主題,雖有節,但只是一首詩。杜甫在樂府詩的寫作中卻有很大創新,他的有些樂府詩以聯章組詩的形式出現,多側面反映同一主旨,或演進故事情節,是對樂府詩的較大發展。典型的代表是《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前苦寒行二首》《后苦寒行二首》《少年行三首》“三吏”“三別”。

《前出塞九首》是一組敘述出征士兵從行軍到征戰的詩歌,以一位參戰士卒的口吻,從多側面表達了對唐王朝開疆拓土政策的強烈不滿。第一首寫憂戚離鄉,責問統治者“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但因上方命令,雖有不滿,也不得不忍氣吞聲告別父母和家鄉。第二首寫對生命無虞的擔憂和不得已的冒死勇猛。第三首寫參戰士卒在戰場上表達“丈夫誓許國”的慷慨豪情。第四首寫行軍途中被官吏呵斥的情況,并表達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和對即將到來的征戰生活的向死心態。第五首反映軍中苦樂不均的情況和參戰士卒欲建功而不得的郁悶。第六首表達詩人反對用征戰方式開疆拓土的思想。第七首寫艱難困苦的征戰生活。第八首反映一場俘虜敵軍將領的征戰。第九首寫征戰士卒參戰十余載而不爭功邀賞的平實情懷。九首詩從九個側面反映了人民對開邊戰爭的態度。浦起龍曰:“漢魏以來詩,一題數首,無甚銓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線。如此九首,可作一大轉韻詩讀。”[14]257楊倫曰:“九首承接只如一首,杜詩多有此章法。”[14]258

《后出塞五首》的內容比較復雜,反映了盛唐人對邊塞征戰的態度變化。第一首寫參戰士卒懷抱立功封侯理想進行參戰前的認真準備,同時反映出唐朝府兵制的特點:參戰者自己準備戰馬、武器、行囊,在盛大的送別儀式中,參戰士卒帶著封侯理想意氣昂揚地走向邊塞。第二首寫軍中軍令森嚴、士卒遵紀的軍中生活,參戰士卒初入營寨以為跟隨的是霍去病式的將軍,似乎心中對立功封侯充滿了渴望。第三首反映今人重戰功的情況,也寫出了盛唐時期意氣昂揚的開邊雄心,“豈知英雄主,出師亙長云”“遂使貔虎士,奮身勇所聞”“誓開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可以感受到參戰士卒并沒有認識到開邊的危害,而依然沉浸在大唐王朝無所不能的幻想里。第四首反映開疆拓土的征戰生活膨脹了邊將的野心,助長了邊將驕縱的個性,“主將位益崇,氣驕凌上都。邊人不敢議,議者死路衢”,說明參戰士卒已經對立功封侯的理想產生了懷疑。第五首反映安史之亂爆發的情況,這是邊帥驕縱的必然結果,而隨軍征戰二十載的士卒意識到這種反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災難,他不再追求立功封侯,“身貴不足論”“恐辜明主恩”“中夜間道歸”,而當他從小道逃回自己的村莊,卻發現“故里但空村”,而自己卻是“窮老無兒孫”。從期盼參戰、積極打仗、力求軍功,到最后發現戰爭的惡果,這一位參戰士卒思想的變化,正反映了唐玄宗邊疆政策和邊將任用的重大失誤,而這種失誤正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標志。杜甫用五首詩反映了這一變化的過程。這種五首一組的特點,古人已經發現,如《杜詩言志》曰:“此五首處處針對安逆之亂,是固借其事實以描寫我意中之一人,非必安逆中果有此一人也。”[14]648浦起龍曰:“五首如《前出塞》,逐層下。”[14]649

《前苦寒行二首》《后苦寒行二首》《少年行三首》在本章音樂體制一節已經有說,此不贅言。

“三吏”“三別”是杜甫在華州司功參軍任上所作,寫于鄴城兵敗之后、唐王朝補充兵力強行征兵之時,分別涉及老婦被征、少年被征、新婚者被征、敗陣者被征、老病者被征,這又是從不同側面反映唐王朝在鄴城兵敗后不得已的征兵抓丁,從深層次反映了唐王朝府兵制度在戰亂中的敗壞,表達了杜甫對戰爭中人民命運的深刻同情。劉克莊曰:“《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諸篇,其述男女怨曠,室家離別、父子不相保之意,與《東山》《采薇》《出車》《杕杜》數詩,相為表里。唐自中葉以徭役調發為常,至于亡國。肅、代之后,非復貞觀、開元之唐矣。新舊史不載者,略見杜詩。”[14]1284邵長衡曰:“《新安》至《無家》為六首,皆子美時事樂府也。曲折凄愴,真堪泣鬼神。”[14]1285

樂府詩本就是反映生活的重要體式,這在漢魏樂府中已經有很值得肯定的表現,而杜甫樂府詩用組詩的形式,就更加擴張了樂府詩反映生活的層面和深度,使得他的樂府詩擁有比以往更深刻的價值,這使得樂府詩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是杜甫對樂府詩的重要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91视频首页| 国产一二视频|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日韩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99激情网| 伊人AV天堂|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综合婷婷| 福利在线一区| 成人夜夜嗨|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a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试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素人在线|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美女毛片在线|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国内黄色精品|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主播喷水|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xxx|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激情乱人伦| 中文成人在线| 亚洲最大福利网站| 亚洲综合片|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国产另类视频| 婷婷丁香色|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亚洲性影院| 欧美色图第一页|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久久视精品|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日韩av高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毛片网站|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高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国产第八页|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色综合激情网| 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精品主播| 视频二区欧美| 亚洲av无码牛牛影视在线二区| 欧美日本不卡| 不卡网亚洲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a级毛片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久久综合结合久久狠狠狠97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