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亞楠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前提下,要“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并促成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新時期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是時代的需要。2016年,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主導籌辦的“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修班集合了國內諸多知名教授、專家作為師資,結合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論述,立足國情、面向創新,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成果升華為系統的經濟學理論。通過對課程內容的整理、編輯,由顧海良、張宇、林崗、劉偉等十五位專家共同編著的《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十五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得以問世,該書全面深入地闡明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最新成果,涉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時代新境界、本質與精髓、方法論、貨幣金融理論、生態政治經濟學等,具有較強可讀性,廣泛適合教學、研究、參考之用;通讀全書主要呈現出三個方面的特色。
《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十五講》一書由十五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編著完成,分別基于不同的主題展開,全書體現出“鏈式結構”的顯著特色。每一個“鏈環”看似獨立,但在內涵和旨歸上保持了高度統一,從而結合成一條堅實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術“鏈條”。“十五講”分別提出了十五個不同的研究方向,最終歸結為一個問題,即“如何進一步學習利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答案是豐富的,如顧海良委員從“開拓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方面進行了回答,指出要以當代中國的經濟事實為依據、豐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完善話語特色、學術范式等。張宇教授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和精髓”方面進行了回答,分析了政治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的關系,指出基本特征和主要內容,強調這一理論學說動態發展的特性等。
該書采用鏈式編著結構,跳出同類型書籍編著框架的限制,有助于自身研究優勢的展現,極大地釋放了作者的熱情、拓展了思維空間,由此也實現了涉及要素的豐富性。圍繞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和精髓”(張宇)展開,全書內容可從“功能維度”和“價值維度”分別歸納;其中,在功能維度上,包括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林崗)、“馬克思主義的貨幣金融理論”(陳享光)、“生態政治經濟學相關問題探討”(楊志)、“經濟危機理論”(邱海平)、“勞動價值論和當代現實”(丁堡駿)、“資本主義經濟停滯常態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何自力)、“學好用好發展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逢錦聚)以及“中國經濟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劉偉),共計八個“鏈環”,分別從不同主題指導當代我國經濟發展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應用,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建議和意見,具有重要“功能價值”。進一步針對要素分解,涉及經濟學、政治學、方法論、金融貨幣、經濟危機、生態文明、供給側改革等;在“價值維度”上包括了“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顧海良)、“科學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衛興華)、“政治經濟學對經濟發展的指導意義”(胡鈞)、“馬克思的勞動過程理論與創新”(謝福勝)、“習近平關于政治經濟學思想的解讀”(程恩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洪銀興),共計六個“鏈環”,分別從不同主題闡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經濟建設發展中的價值,尤其側重在經濟頂層設計的價值探討。進一步針對要素分解,涉及新問題、新方法、新理論、新思想、新境界等方面;豐富多元的要素進一步提升了該書的可讀性。
立足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和精髓該如何理解?這是全書探討的核心要義。在理論研究層面,本書作者注意回避了高深艱澀的關系研究,深入淺出、開宗明義,明確地提出了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在于“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其精髓在于賦予這一理論新時代內涵,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之需求,進一步加深、整理、豐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要素體系。在客觀層面,本書在理論研究層面的“深入淺出”優勢,得益于編著作者作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修班師資的有利條件,在表達上更注重學員的理解,也為廣大社會讀者降低了閱讀難度。例如,顧海良委員在第一講中簡明扼要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與當代中國經濟實踐結合的 “新趨勢”,其一為“如何科學對待問題”的新趨勢,其二為“如何豐富發展問題”的新趨勢;張宇教授在解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和精髓”過程中,采取了更為直接的“分解模式”,從“政治經濟學與經濟學”、“政治經濟學與政治”、“形態”、“內容”、“特征”、“動態發展”等若干方面展開,構建了清晰的學科主線,利用更簡單的對比分析,幫助讀者構建數理關系和因果關系,最大程度上消除了理解障礙。
同時,《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十五講》中的十五個內容部分,又可以視為相對獨立的理論層次,內容闡釋過程中包括了大量實際信息、數據,以此消除純粹理論講解帶來的閱讀障礙,并且基于實際信息、數據強化內容內涵的說服力。綜合全書各位專家學者的觀點論述,內容闡釋聯系實際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立足中國經濟事實,全面關聯與世界經濟的關系作用。如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互聯網技術為驅動的“新技術革命”形成的勞動過程變化、當代經濟危機與金融難題等。(2)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當代中國的新任務。在我國革命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主要用于對舊世界的批判,并探索新世界的道路,而當代則主要用于揭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規律,更好地凝聚建設價值。(3)進一步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中國化。如張宇教授在第二講第六部分指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不斷發展的”這一特征,回顧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改革開放的“中國化”歷程;全書內容始終秉承著學術與現實相結合的原則。
客觀上,“經驗”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價值,但從學術研究角度而言,“經驗”過于碎片化,無法作為理論研究依據。通過對經驗提煉、總結規律,實現廣義上的“經驗升華理論”,這是相比同類題材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著作而言,本書的一大亮點。
整體上,全書內容研究并非單純的“就事論事”,也不是簡單地服務于課程講座,諸位專家、學者在內容匯集的過程中注重提煉總結、發展規律,他們或從中國社會發展歷程入手,或從某一理論層次入手,或從具體經濟問題入手,以當代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我國實踐成果層面上的系統升華,從經驗上升為學說,呼應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這一時代需求。
立足這一角度,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和精髓描上了濃厚的“中國特色”。長期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人員都側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價值研究,認為其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主要對資本主義實現了批判價值,與時空范疇下的經濟發展、建設關聯較小。《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十五講》一書對這一觀點進行了重新論證,從創新角度進行了總結,如第十三講中洪銀興教授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的剖析中,結合新常態、供給側、需求側、創新驅動、協調發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等當代中國經濟發展問題,揭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規律的價值性,肯定了“政治經濟學”在當代經濟建設領域的有效性。又如,胡鈞教授在第五講“政治經濟學對經濟發展的指導意義”中,更為直接、明確地肯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經濟發展的研究價值,并強調不應糾纏于“政治理論”和“經濟發展”的狹隘關系。總之,全書向讀者說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強大的生命力,是一本優秀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性、學習性、實踐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