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禮坤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廣東 梅州 514011)
悠久的歷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積淀,也鑄造了偉大而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中華文明古典音樂這一章節中,古典樂器作為藝術價值的表達,在音樂領域扮演著獨特的角色。而要想為聽眾呈現出優美、生動、極具感染力的音樂,演奏者就應該具備絕佳的演奏技巧。對于揚琴這種傳統樂器來講,演奏技巧尤其關鍵,演奏者只有在不斷的訓練中實現了人樂合一,才能夠準確地傳達出曲目的主體思想,而這無論是對于揚琴藝術表達領域的拓展,還是我國傳統民樂的傳承與創新都是非常重要的。
揚琴作為一種擊弦樂器,在我國已經有數百年的傳承歷史,其在演奏原理上與鋼琴類似,從音色上來看,華麗大氣、剛柔相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如在演奏慢節奏曲目時,聲音舒緩細膩,潺潺流動;在演奏快節奏曲目時,清脆悅耳、靈動跳躍。在數百年的傳承與發展中,揚琴演奏者不斷探索,在演奏技法上不斷吸收傳統民樂器經驗,并且在構造上加入了現代元素,使得音強、音調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對其在現代演奏曲目中的應用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從演奏技法上來看,揚琴演奏主要包括彈、輪、顫、滑、點、拔、揉、勾等多種,而對揚琴演奏形式的傳承與創新對其自身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拓寬了音色的表現形式,現代音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聽眾對于音色的審美選擇更加多樣化,因此,揚琴在演奏技法創新上應迎合這一需求,為聽眾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音樂表達形式;其次,強化了揚琴的藝術表現力,情感是樂器表達的核心,在技法創新上揚琴演奏者能夠進一步協調技巧與感情的關系,讓揚琴的聲音更加富有張力;最后,推動揚琴音樂文化的創新發展,傳統民樂的激發創新并不僅僅是為了提高演奏效果,更重要的是為了發揚傳統音樂文化,而揚琴演奏技法的創新就進一步豐富了揚琴文化,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揚琴是在明朝時期有中東地區傳入我國,作為一種“舶來品”,揚琴在演奏技巧上不斷借鑒傳統民樂器,如古箏、琵琶等,而只有這樣的不斷探索與創新,才使得揚琴在民樂器中表達能力更強,與其他管弦樂器的融合更加默契。經過一代代揚琴演奏者的探索與總結,目前揚琴在演奏技法上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勾弦,即利用手指指腹勾撥琴弦,這種演奏技法是由我國揚琴教育家王沂甫首創,并在作品中進行演繹,在后來的探索中,王沂甫先生進一步創新,在勾弦的基礎上,利用右手無名指在琴弦的末尾撥出柔和的聲音,發展成為勾揉的技巧。(2)滑抹音,該演奏技巧主要借鑒了古箏的揉弦技術,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借助滑音套指,在劃撥琴弦的過程中,不要觸碰其他無關琴弦,同時金屬棒應壓住琴弦,避免琴弦振動發出噪音,影響樂器的表達效果。(3)揉弦,在演奏中,演奏者可以運用右手中指、無名指劃撥琴弦,讓音響效果呈現跌宕起伏的波浪型,該演奏技巧在表演曲目時更加細膩,尤其是對于一些哀傷、婉轉的曲目更具表現力。
揚琴演奏激發的傳承與創新需要不斷的練習與突破,尤其是對于初學者而言,教師應該對其進行有重點的訓練,這樣才能不斷突破訓練難關,奠定創新基礎。在揚琴演奏技法訓練過程中,首先,要在音準上精益求精,讓音調與音高相結合,避免雜音的出現,同時根據作品的要求在演奏中控制好速度、力度等,確保音色能夠在最佳弦點上出現。其次,教師應該結合技術性難題進行針對性訓練,對于不同的演奏技法應做好專題訓練項目,讓學生能夠逐步突破,提高演奏水平,例如在演奏快節奏曲目的過程中,應堅持先慢后快的原則,讓演奏過程循序漸進,同時配合曲目,逐漸提高演奏技法的熟練程度。最后,揚琴演奏技法的運用應該與作品的主題思想相匹配,因此,演奏者在運用技巧的過程中,應對作品的思想感情進行深入分析,如在演奏之前對作品的文化背景,作者的創作環境,樂器的流派,曲目中包含的故事情節等,這樣才能根據不同的情感基調確定演奏技法,并在傳承與創新中實現技法與感情的融合。
總之,揚琴,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征元素之一,在其民族音樂表達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西方音樂的強勢滲透,越來越多從事音樂的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于揚琴一類的傳統樂器失去了興趣,殊不知在民族音樂表達中,揚琴的作用并不遜色于鋼琴,演奏者能夠通過對速度、力度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音色與狀態。面對當前揚琴音樂發展的現狀,我們應堅持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基本理念,不斷在演奏技法上創新,讓揚琴的音樂演奏領域不斷拓展,逐漸拓寬揚琴的影響力,為揚琴以及其他民樂器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積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