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非遺”保護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論析*

2018-01-23 19:39:05何平劉倩
文化遺產 2018年2期
關鍵詞:馬克思生產文化

何平 劉倩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在1982年墨西哥會議(即“世界文化政策會議”)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但其體系性的概念內涵則遲至世紀之交才得以確定*2003年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定為: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011年我國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其中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盡管10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直接使用“非遺”一詞,也沒有成系統地討論過今天才歸類的 “非遺” 相關問題,但通過閱讀他們的著述我們發現,在他們對民間文藝的關注中,也曾使用“承繼”“習慣、風俗和制度”等詞匯表達了繼承歷史文化傳統的堅定立場。更重要的是,馬克思理論中的相關思想對于今天我們認識保護“非遺”,仍具有指導意義,這正是本文得以展開的邏輯起點。

一、永恒魅力是“非遺”保護的價值體現

100多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對“非遺”的價值進行過直接評述,但兩人對民間文學、民間歌曲都持有濃厚興趣,他們對民間文藝的旗幟鮮明的思想表達,在當下我們對“非遺”的保護中,有著重要意義。歷史上,馬克思、恩格斯不止是民間文學的愛好者、收集者,還是民間藝術的鑒賞家。

恩格斯曾高度評價愛爾蘭民間歌手,稱其偉大之處在于給“被奴役的但是沒有被征服的”愛爾蘭人民留下的“最寶貴的遺產,就是他們的歌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99頁。。顯然,這說明恩格斯認識到了民間歌手之于民間歌謠流傳的重要性以及能夠作為民族遺產的民間歌謠的本身的珍貴性。

恩格斯還曾親自將英國民歌《布雷的牧師》翻譯成德文,并在文章一開頭就寫到,“其實,對今天我們德國的情況來說,這首民歌也絲毫沒有過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43頁。。顯然,這里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這樣一種傳承證明著民歌所具有的永恒魅力。

就今而言,民間文學、民間歌曲是“非遺”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民間文學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價值,這同我們當前對“非遺”保護的宗旨是一致的。

作為歷史文化典型,“非遺”蘊含有豐富的人類精神,這正是“非遺”之所以具有永恒魅力的源點。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書信往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們的有關民間文學的討論,顯現出了兩人對民間詩歌有著一致的推崇,他們稱贊優秀的民間文學作品都具有詩一般的豐富內容、健康正直的民族精神和純潔美好的道德情操。

1856年,馬克思在給恩格斯的信中談到,“我從民間詩(除了《阿德爾貝的祈禱》對圣母的之外,波蘭人根本沒有民間詩)里還找到:格策、卡佩爾……還有武克·斯蒂凡諾維奇:《塞爾威亞婚禮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頁。,僅從其用語我們就能感受到馬克思對民間詩的珍視:他不僅為發現民間詩而有了喜悅心情,更為民間詩里有格策、卡佩爾等作家的作品而驚喜。恩格斯在給馬克思的信中也毫不掩飾地表達了他對質樸的民間詩的喜愛與推崇,“我喜歡它,遠遠勝過烏朗特的雕琢得很光滑的譯文。但是另一首歌《約盎先生》還要更好”*《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8頁。;“何況他們本來就夠有詩意的了,并且正在創作著完全是古賽爾維亞風韻的民歌(古賽爾維亞的詩歌是很優美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74頁。;“我現在給了她(馬克思的女兒杜西)一本《小艾達》*《艾達》是一部有關那維亞各民族神話、英雄傳說與歌曲的集子,以十三世紀時手稿形式保存的是《老艾達》,以詩人詩歌論集形式保存的是《小艾達》。,里面有些很優美的東西;然后她可以讀《老艾達》里的西古德和古德龍頌歌*西古德是古日耳曼民間敘事詩中的一個主人公,古德龍頌歌是十三世紀的中古德國長歌。……我還同她一起讀丹麥英雄贊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05頁。。

馬克思、恩格斯為何如此喜愛民間作品?答案或許能從恩格斯對民間故事書的生動論述中得到:“民間故事書的使命是使農民在繁重的勞動之余,傍晚疲憊地回到家里時消遣解悶,振奮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卻勞累,把他那塊貧瘠的田地變成芳香馥郁的花園;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憐的徒工的簡陋閣樓變幻成詩的世界和金碧輝煌的宮殿,把他那身體粗壯的情人變成體態優美的公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4頁。。恩格斯認為,民間故事的偉大使命是使人獲得精神的愉悅,因而民間文學具有滋養人類精神的美學價值。

相比于恩格斯對民間故事使命的論述,我們可能更熟知馬克思對古希臘神話的稱贊,他稱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它們仍然能夠給我們以藝術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說還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61頁。。馬克思意識到,希臘神話已然成為人類藝術的源泉,希臘神話、希臘藝術之所以成為“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在于它們能為人類提供永恒的精神享受,而這正是希臘神話、希臘藝術的魅力所在。

這里,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馬克思、恩格斯對民間文學價值的認識。

馬克思、恩格斯對民間文學的價值肯定,從延伸至今的、更廣闊的范圍來認識,對當今人們對“非遺”的保護傳承便有了現實的指導意義。

相比,西方馬克思主義也肯定了“非遺”的寶貴價值,盡管在歷史遺產方面的論述并不全面、也不系統。如盧卡奇認為,史詩具有偉大的品質,是生活與意義、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匈]盧卡奇:《小說理論——試從歷史哲學論偉大史詩的諸形式》,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布萊希特認為,史詩劇的價值能讓人獲得精神的解放、震動、奮起以及其他力量*[德]布萊希特:《布萊希特戲劇論》,丁揚忠等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年,第59頁。。布洛赫則提出,優秀的文化遺產都指向了某個尚未實現的“烏托邦”,而只有“烏托邦精神”才能拯救歐洲、拯救人類*夏凡:《從文化遺產到文化生產——布諾赫文化哲學芻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年第1期。。在這里,以史詩、史詩劇為代表的人類優秀文化遺產被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視為一種重要的現代性精神建構因素而存在。顯然,人類對歷史上在另一語境中延伸至今的“非遺”有著情理上的認同。

在如何認識歷史文化遺產問題上,列寧、毛澤東等馬克思主義者始終堅持從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來認識。列寧認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的發展要在批判繼承本國本民族的文化遺產的基礎上,批判繼承其他國家或民族的文化遺產”*《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1頁。。可以清晰地看到,列寧是在首先肯定民族文化遺產(當然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價值基礎上進而提出批判性繼承文化遺產的。

毛澤東則更具體地指出,“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這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3-534頁。。毛澤東一針見血地指出,對待中華民族千年歷史,我們尚年幼,尚有許多工作要做。

我們應當怎樣認識民族遺產(當然包括“非遺”),應當怎樣在現實中吸收優秀的作為“珍貴品”的歷史遺產,并將這些歷史遺產融入當下生活的現實,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給我們做了若干理論回答。

馬克思的精神生產理論認為,文化創造是一種“思想、觀念和意識的生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頁。,哲學、科學、道德與藝術則是這一生產的直接產物。精神生產雖不同于物質生產,有其自身獨特性,但它也具有創造經濟價值的實際能力,因而馬克思明確提出“精神生產”應避免被排除在“非生產勞動范疇外”。顯然,以知識、技能形態展現的“非遺”內屬于精神生產,從而具有經濟生產的能力。毛澤東對傳統手工業發展的支持態度,從更具體的事例說明了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對“非遺”經濟價值的認識。

20世紀50年代,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毛澤東提出“手工業的各行各業都是做好事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有。還有工藝美術品,什么景泰藍,什么‘葡萄常五處女’的葡萄。還有烤鴨子可以技術出口”*《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31頁。,他甚至提醒,“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刀剪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來一個恢復,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毛澤東文集》(第7卷),第431頁。。顯見,毛澤東于此處列舉的“景泰藍、葡萄、烤鴨”與“王麻子、張小泉的刀剪”并不是指某一具體的物件形式,而是以物寓意,是指包含有特殊價值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技藝,對它們的繼承發展顯然能夠創造經濟價值、服務現實生產。以馬克思精神生產理論觀察,我們看到了“非遺”具有的生產力價值,看到了未來“非遺”經濟發展的潛力。

二、“兩種生產”是“非遺” 生成的前提條件

“兩種生產”是馬克思主義有關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理論。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對“兩種生產”有過精辟論述。他指出,“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的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藩衍”*《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頁。。馬克思主義“兩種生產”理論的核心點是:生活資料、人。以原始社會的人類勞動及其家庭血緣關系為證,恩格斯進一步指出,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的生產生活必然首先受到這“兩種生產”制約,從而強調物質生產與人自身生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馬克思提出,物質生產和人的自身生產是最為基本的社會生產形式,兩者是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條件*馬克思認為社會生產的四種形式分別為:物質生產、人的自身再生產、精神生產和人的社會關系再生產,其中物質生產和人類自身的再生產具有基礎性的地位。詳見孫承叔:《真正的馬克思——〈資本論〉三大手稿的當代意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4頁。。

至此,馬克思主義“兩種生產”理論使我們認識到,人類文化的形成與延續正是“兩種生產”的發展結果,這對我們探討“非遺”的生成和發展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非遺”的產生離不開物質生產,“無形的”非物質文化往往通過“有形的”物質文化表現出來的。馬克思明確指出,“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3頁。。這里,馬克思告訴我們,這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力總和決定了“非遺”的產生,在大量的生產力、資金和環境構成的歷史關系中——顯然應包括文化,都有傳承這一非常重要的歷史發展序進,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成為人類社會文明的階段性標志。

具體說,“非遺”生成的根源就深藏在經濟發展中。如我國傳統戲劇的成熟發展就與當時社會的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唐代宴飲時的吟唱奏樂是戲曲唱腔表演的雛形,宋元時瓦子勾欄的說書講史是戲曲故事演進的源頭。顯然,無論是其表演雛形還是故事源頭,都與我國封建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相關。更具體的,我們可以看到昆曲、粵劇、京劇等代表性劇種,不僅成型在經濟發展較繁盛的明清時期,而且也是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得到迅猛發展,其巨大的影響力又隨著區域間日益頻繁的經濟交流而實現傳播,及至出現融匯、演變。

以廣東粵劇的形成發展為例。明末清初,隨著粵地經濟發展,貿易往來加劇,文化交往亦日漸活躍,即至清代咸豐、道光年間,弋陽腔、昆腔傳入廣東,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為基本曲調,兼收高腔、昆腔及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粵劇得以在此基礎上形成發展,后又隨著粵商的北上南下,傳播至國內的上海、天津等城市經濟中心,影響至南亞、北美等地。有學者指出,正是明清鹽區鹽業的興盛發展促進了我國傳統戲曲“四大聲腔”的形成和成熟*李樹民:《明清鹽業對戲曲聲腔及地方劇種的作用》,《大舞臺》2012年第9期。。廣東粵劇所吸收的梆子腔、弋陽腔、昆山腔等當時就是多從北方鹽區傳入的,這也是經濟事實決定“非遺”生成的最好例證。

從人類經濟活動出發來探尋藝術形成發展的物質根源,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出發點,它有助于我們揭示“非遺”藝術形成的神秘面紗。與此相比,西方馬克思主義關于藝術起源的思想也有合理方面,但局限在理論探索層面,關注的重點是精神文化領域,將藝術簡單視為意識形態生產,成為“書齋里的馬克思主義”。如阿爾都塞承認人類活動具有實踐性,但他卻只將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來分析*姜華:《西方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嬗變的文化向度》,《北方論叢》2010年第1期。,這顯然帶有強烈的唯心主義色彩,而非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可能真正揭示藝術的起源與本質。

馬克思批判繼承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他將人類文化的產生納入到唯物史觀的范疇予以考察、思考,第一次真正揭示了文化的起源及其本質。

唯物主義認為,文化的形成與社會發展一樣都具有階段性,而且依賴于自然條件。馬克思就提出,“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6頁。。馬克思意識到第一類自然富源:生活資料;第二類自然富源:勞動資料,對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同時,我們從“兩種生產”理論中看到,勞動的人,在社會生產中具有的基礎性作用,離開人,一切外在自然條件都會變成被動因素。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受自然條件制約,這些自然條件當然按照“兩種生產”理論就包括了人本身及其人周圍的自然。

毋庸置疑,人自身的條件在“非遺”傳承中有巨大影響力:人自身的自然,包括人口的質和量;人口的質,包括人的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人口的量,包括人口的數量和人口的分布。這讓我們看到人在“非遺”傳承中的地位:“非遺”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體、技藝等的表現形式為載體的“非遺”,又 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延續。

從歷史發展看,“非遺”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是因為人具有自我生產的能力,人通過生產使“非遺”世代傳承;從文化傳播看,人口的遷移流動,帶來了文化的交流,人成為“非遺”傳播流變的主體動力。正如當年粵劇得以在東南亞、北美等地傳播,就是伴隨著早期大批粵籍華工外出而得以實現的。

顯而易見,“非遺”的生成發展及其傳播軌跡,揭示了馬克思“兩種生產”理論的科學性,這一理論的啟示還在于:未來我們不僅要使“非遺”保護傳承與物質生產發展階段相適應,也要以更堅定的態度和更開放的心態來對待傳承人才的培養和流動。

三、實踐是“非遺”形成的本質性特征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解文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一觀點既承認物質生活具有客觀性,也承認人對改變和創造物質生活具有的能動作用,這要求我們在探討“非遺”時需要更深刻理解其實踐的本質。

馬克思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來考察歷史文化。他指出“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8頁。,這樣一個過程其實也是人的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生成過程:物質生產力用于生產人類生活必需的物質資料的物質生產,生產關系表現為人與人的物質交往活動;精神生產力表現為(某一)民族道德、宗教和形而上學等語言的生產。顯然,精神生產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

實踐是人類文化世界的本體。馬克思稱實踐是人類感性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具有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基本特征。“非遺”活動即是這樣一種實踐:主體(人)、對象(客體)、手段(工具)與結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觀實在,具有物質現實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這符合馬克思對于人類文化世界的實踐本質認識。

馬克思對人的實踐的理解源自他對人類勞動的最初考察*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先提出勞動的概念,進而在《神圣家族》一文中用實踐取代了勞動,并將涵蓋面擴延到工人的生產勞動、市民社會中的工商業經營,以及革命階級的社會革命。,勞動被其視為人的一種對象化活動和感性活動。而從“非遺”形成發展的歷史軌跡考察,我們不難發現,“非遺”最初源自于人對自然世界的勞作改造,它的產生與先民的勞動生產同步。

勞動是人的類本質。人的勞動既改造自然,也積累知識經驗。這些知識與經驗,經過日積月累的實踐發展,便會成為內化于心的習慣、風俗、制度。如廣東地區的“裝泥魚”,最初是一種較為獨特的勞作方式,為當地村民于生產勞作的過程中所發明,隨后逐漸流傳開來,才衍生成一系列的地方性知識與習俗。又如傳統醫藥中的大量偏方、藥方,也是人們在數十年、上百年的時間里經過無數次的親身實驗,不斷總結積累經驗而形成流傳的。再如傳統音樂中的勞動號子本是船工勞動生活的寫照,簡單的“杭育杭育”那是船工勞動時的吶喊與歡呼,單是一首《川江號子》就足以展現勞動者戰天斗地的壯志豪情。可見,“非遺”產生在人作用于自然的勞動實踐中——實踐是“非遺”形成的本質性特征。

不同于馬克思從實踐角度去考察文化,西方馬克思主義雖也強調社會實踐,但是又將人類一切思想活動歸結為實踐,這種脫離唯物史觀去分析文化問題的研究,最終陷入了唯心主義泥坑。如阿爾都塞以為文學藝術不是對現實的直接反映,而是一種以幻想方式來顛倒世界。他提出文學是一種典型的意識形態生產*[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39、156頁。。又如弗洛姆將神話等文學創作等同于睡眠狀態的夢境,視其為一種內心體驗,一種無意識流動*[美]弗洛姆:《被遺忘的語言——夢、童話和深化分析導論》,郭乙瑤、宋曉萍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第21頁。。而伊格爾頓的審美意識生產也只是側重關注意識形態問題,將物質生產方式與文學生產方式混為一談*陸海林:《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文選》,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年,第710頁。。盡管他們說法不一,但都否定了社會存在對文藝發展的決定作用,這顯然與馬克思的實踐理論存在本質區別,是不徹底和不科學的,自然也就不可能揭示人類文化形成發展的本質。

從馬克思的實踐理論看,我們能夠理解作為社會歷史的產物,“非遺”的存在發展具有歷史的客觀性,同時“非遺”又是一種深刻的人類意識活動,蘊含有深厚的人的主觀價值創造。因此對于今天的“非遺”保護實踐,我們理應在歷史與現實的連接處,既注重繼承前人思想,也重視當代個性表達,以此推動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四、人與時代是“非遺”傳承的核心要素

“非遺”以傳承為繼,它既離不開傳承主體,也離不開時代主題。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發展的“人民性”“時代性”觀點已然揭示出當今“非遺”發展的原則與方向。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人,人和社會時代的發展是統一的。因而對文化的傳承發展,馬克思堅持以人為主體的核心觀點。恩格斯稱,“歷史不是神的啟示,而是人的啟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啟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19頁。毛澤東明確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首先是為工農兵的;鄧小平提出文藝發展的兩為方針:文藝要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人民日報》1980年7月26日。,這是對馬克思文化思想的繼承發展,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繼承文化遺產必須堅持人民主體性地位的基本立場。

需要辨明的是,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也強調文藝中的人本思想,關注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發展。但西方馬克思主義對人本的理解與馬克思的人本主義有著本質區別,如盧卡奇說,“在偉大的藝術中,真正的現實主義和人本主義是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的”*《盧卡契文學論文選》(第1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第300頁。,優秀的作品是對人的完整性的捍衛。盧卡奇以歷史唯心主義為基礎,脫離階級和歷史現實,轉而從心理本性展開對人的分析認識,這顯然帶有片面性。弗洛姆的技術人本化認為,技術的發展目的服務于人的成長,人本化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理想發展,人是價值的最終根源。

上面所述,盡管他們的最終目標都是實現“人性復歸”,但卻把人與時代、文化與社會的進步進行了割裂。相比,馬克思、恩格斯則主張文化的傳承發展必須凸顯時代性原則。

在評述德國民間故事時,恩格斯要求民間故事書要符合自己的時代,否則它就不成其民間故事書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頁。。列寧表示,“藝術不是博物館的藝術,而是有實效的藝術——戲劇、文學、音樂,使之符合新的需要。對新現象有所選擇”*《列寧論文學與藝術》(第1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第97頁。。毛澤東也表示,文藝創作可以借鑒過去的文藝作品,但那不是源而是流,因那是“古人和外國人根據他們彼時彼地所得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學藝術原料創造出來的東西”*《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60頁。。

時代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文化傳承應當緊跟時代脈搏,否則將遭遇現實挑戰,而現今承接時代發展的難題已出現,表現在社會轉型使“非遺”傳統的生存環境發生改變,并由此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現代化轉型過程中的城鎮化,首先帶來了農村人口的“進城化”,除了大批青壯年爭相進城務工,許多“非遺”傳承人也“洗腳上田”,致使“非遺”傳承遭遇“無人可傳,無人來傳”的尷尬局面。

在筆者的采訪調查中,吳志輝是中山咸水歌的國家級傳承人,但目前多隨子女居住在珠海。白口蓮山歌年逾古稀的省級傳承人劉永榮,雖仍在當地熱心傳承山歌,但據他介紹,以往與他一同唱歌的伙伴已多隨子女遷往外地居住*2014年1月23日,筆者曾赴廣東省中山市五桂山馬槽村采訪劉永榮老師,此處資料見當時的采訪日志。。

我們提倡“非遺”保護的整體性,重視對其生存條件與發展環境的保護,但當“非遺”的“原生”環境不可避免地受到時代浪潮的沖擊時,我們應當做出判斷,是否有能力讓“非遺”在“次生”環境中仍然保持活力?我們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以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客家山歌為例,它的發展顯然也遭遇了城鎮化影響。事實上,廣東客家山歌在其原發地梅州的傳承并不讓人滿意,“唱山歌的隊伍嚴重老化,不少優秀山歌手相繼去世,青少年已不大喜歡唱山歌、聽山歌,山歌演唱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情況日趨嚴重。”*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編輯委員會《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一),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年,第15頁。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客家山歌在省會城市廣州卻有著較為良好的文化生態,市內越秀公園已經成為定期舉辦山歌圩的場所。據資料顯示,“越秀區洪橋街原是在穗客籍群眾聚居的地方,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客家人就有利用每月的12日(工廠發薪之日)聚集在越秀山腳下唱歌聚會的歷史傳統,它也因此獲得了‘廣東省民俗文化之鄉’的稱號,歷年也有舉辦客家山歌節的傳統”*《越秀山上唱山歌客家妹快報名啰》,金羊網http://www.ycwb.com/epaper/xkb/html/2013-10/21/content_279874.htm?div=-1。。

事實證明,鄉間傳統的山歌傳唱并沒有在繁華的都市銷聲匿跡,這就反證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并不會產生傳統文化消逝的必然結果,許多“非遺”活動仍在人們之間,甚至是城市中心悄然傳衍。關鍵是,“非遺”傳承絕不能封閉自守,原地踏步,而應主動適應城市化進程,在從鄉村走向城市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的現代轉換。如此現狀亦極富啟示,即“非遺”的保護發展要注重人民性與時代性,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所強調的。

通過觀察,馬克思、恩格斯雖沒有直接論述過當今才歸類的“非遺”問題,但他們有關民間文化的言論觀點或可為我們正確認識“非遺”價值奠基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我們理解“非遺”形成發展及其未來的保護實踐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未來,在對現代社會的不懈追求中,“非遺”保護傳承還將面臨諸多“變與不變”的困惑難題。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當可幫助我們在理論與現實的不斷往返中,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前景廣闊的“非遺”保護之路。

猜你喜歡
馬克思生產文化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用舊的生產新的!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誰遠誰近?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国产精美视频|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蜜桃|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 老色鬼欧美精品| 找国产毛片看|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99一级毛片| 毛片免费试看|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另类第一页| 国产夜色视频|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午夜福利免费视频| 久热精品免费|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99久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91丝袜乱伦| 免费三A级毛片视频| 99伊人精品|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麻豆国产精品| 亚洲成人黄色网址|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欧美成在线视频|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日本不卡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国产国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7在线公开视频| 亚洲精品图区| 美女无遮挡拍拍拍免费视频| 久久a级片|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91视频99|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国产青青草视频| 激情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美乳|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人成高清|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五月婷婷伊人网|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毛片在线区| 人妻精品久久久无码区色视| 久久伊人操|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 毛片免费试看| 亚洲人成网址|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