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建美
(山東久久和牧農牧集團,山東 臨沂 276000)
中國養豬業最近幾年在環保政策的推動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規模養殖企業快速增長,而散戶卻在加速退出,散戶數量減少估計達到60%~70%。規模化、自動化、技術化和高效化的養豬時代快速來臨,使得整個飼料行業掀起了進軍養豬業的浪潮。在發展養豬生產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人才貯備與培養。
規模化養豬是一個多種行業技術高度集成的行業,包括多個方面,如遺傳育種、飼料營養、獸醫服務、環境控制和生豬飼養管理等。對于飼料企業而言,除了飼料營養方面的技術人才不缺少外,其他幾個方面的人才都是不足,甚至是缺失的。即使通過引進相關行業的成熟人才,還要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將這些人才整合集成到規模化養豬的各個環節中去,實現高效運行。
具體到更為細化的技術層面,飼料企業直接面臨品種評估與種豬選種留種人才不足、規模化養豬技術人才不足、豬場設計和建設人才不足、環境控制人才不足及自動化設備維護與改造人才不足等問題。
飼料企業發展養豬的人才貯備與培養不可能簡單地通過招聘成熟人才一蹴而就。人才的貯備與培養始終都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各方面人才磨合的過程,而且還是企業管理層厘清飼料企業養豬的目的、目標、養殖方式及人才管理與配置方式的過程。
規模化養豬生產需要有工業化管理的思想,實現模塊化和流水線式的生產,統籌運用各種手段管理豬場,使豬場成本降到最低。飼料企業進軍養豬,絕不是“飼料廠+豬場”組合,而是多方平臺圍繞豬場這個核心的有機整合(見圖1)。
多數飼料企業發展養豬生產存在的最大的人才問題就是沒有合理配置人才。比如,在每個豬場配置一套完整的獸醫、育種、飼養營養評估及飼養管理人員,人才重復配置,各場技術人員之間缺乏高效溝通,生產低效。與國外4~5人即可高效管理1 000頭基礎母豬場相比,國內同等規模豬場則需要10~15人,在效率上要低得多。這與國外將養豬業進行模塊化配置不無關系,飼料企業在發展養豬的過程中值得學習與總結,至少在集團企業內部實現不同方面人才模塊化管理與配置,從而實現對內部各豬場的高效服務與管理。
飼料企業進軍養豬業的過程中,在豬場人員配置與管理方面,也面臨著2種方式的選擇:
1)以崗定員。按產房、妊娠、保育等生產環節配置生產管理員工,再配置場長、獸醫及配種技術人員等。這是國內主流的方式,人力密集型(即使采用了自動化設備)。
2)以生產流程定員。每一個生產人員能完成整個母豬生產管理各個環節的技術工作,相當于每一個飼養員都是技術員。豬場有一套完善的作業流程,場長可靈活調配人員,實現人員高效工作。這種模式在歐洲國家規模豬場常見。
飼料企業要成功進軍養豬,如何優化生產管理人員,明確工人與技術人員的關系邏輯,實現用最少的人力、最高效的工作和最人性化的員工管理是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