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麗,袁文煥,王建立,蔡學梅,鄭成江
(1.天津市畜牧獸醫研究所,天津 300381;2.天津市武清區畜牧水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武清 301700;3.天津市薊州區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薊州301900)
母豬是生豬生產的源頭,在母豬生產上一方面要注重母豬的生產性能,另一方面要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在飼料端和養殖端限抗的大背景下,在飼料中添加各種綠色添加劑成為研究熱點,目前,為了確保母豬、仔豬健康,生產實踐中很多豬場已經通過在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制劑來改善母豬健康。中草藥以其天然、無抗藥性、多功能、低殘留的特點,作為抗生素替代品已引起我國畜牧工作者的關注。試驗表明,中草藥制劑可以明顯提高動物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利用率,提高生長性能并改善畜禽免疫能力,同時對疾病的預防,提高母豬受胎率等均有積極作用。筆者就中草藥添加劑的作用機理、對母豬性能的影響及其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綜述。
中草藥多是天然的有機復合物,其組成成分以調節機制參與機體各項生理機能,發揮作用。有些中草藥如金銀花、連翹、黃連、木香、蒼術等含有生物活性多糖[1],不僅可以通過激活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還能促進細胞因子生成,促進其增殖與分化,加速白細胞介素-2、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因子的生成,進而調節機體免疫反應。山楂、柑橘、金銀花、昆明山海棠、山茱萸等含有有機酸,有機酸的抗菌活性依賴于pH,可降低消化物pH、增加胰腺分泌等功能。孫明梅等在初產母豬飼糧中分別添加1.0%中草藥添加劑,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中草藥組仔豬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提高了12.27%,免疫球蛋白A提高了15.97%,通過促進血清中的抗體水平提高,自身免疫力得到增強[2]。張元中在母豬哺乳期飼糧中添加0.5%的中草藥添加劑,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仔豬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提高了10.16%,免疫球蛋白A提高了20%,仔豬免疫性能得到提高[3]。
中草藥尤其是清熱解毒類中草藥,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使炎癥部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善,有鎮痛、解毒和修補破損組織,加強垂體、腎上腺皮質活動的功能,增強機體的抗應激能力。有些中草藥可直接作用于病原菌體,影響或破壞其生長、繁殖和代謝,從而殺滅細菌。Choil等研究結果表明,五味子、苦楝皮堿、蘇木苦素、夏谷草皂苷素、三葉枸桔苷等中草藥提取物對家禽的致病性病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且還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功能[4];羅興剛等在母豬日糧中添加0.1%中草藥添加劑,結果表明仔豬黃白痢發病率較對照組降低28.7%,防治效果較明顯[5];另有研究表明蒲公英可消癰散結,王不留行可活血散淤止痛,馬齒莧可降低母豬乳房炎、腸炎的發病率,蒜制菌素可預防仔豬的腹瀉和猝死問題。
中草藥中一般都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成分,故其具有營養作用。根據分析,松針粉中含粗蛋白質8.96%、粗脂肪11.1%、粗纖維27.1%,無氮浸出物 41.5%、灰分3.43%,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6]。馬齒莧中富含維生素E、硒、可清除自由基,具有抗氧化等作用,高鉀可改善機體酸堿平衡。山楂中含有大量的枸櫞酸、蘋果酸等有機酸,以及維生素C、微量元素、糖和蛋白質等,能夠有限改善日糧的適口性。黃芪粗蛋白水平為14.08%;黨參的粗蛋白水平為13.86%,并含有18種氨基酸;松針粉含維生素A 920~1 520 mg/kg;刺五加干物質為 93.83%,總能為17.21MJ/kg;丹參干物質為 91.15%,粗蛋白為 6.28%,能量為 15.82 MJ/kg。這些營養物質在加強食欲、提高免疫力、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等方面都有比較顯著的效果。
中草藥添加劑中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可以為生長豬提供能量,并且從中醫學角度講可開胃健脾、行氣消導,有些中草藥能夠刺激機體的造血機制,改善血液循壞,從而促進新陳代謝并加速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諸多研究表明飼料中添加中草藥制劑能夠通過母乳增強仔豬的免疫功能,減少腹瀉發生,提高豬的生長性能,其功效堪比抗生素。王國強等在泌乳母豬飼糧中分別添加0.25%和0.50%中草藥添加劑(王不留行、黃芪、甘草、川芎、通草、當歸等)飼喂28 d,使仔豬斷奶窩重分別提高26.33%和4.97%,每窩斷奶活仔豬數分別提高4.97% 和 14.34%[7]。陳宜忠等用黃芪、益母草、淫羊藿等組成具有補脾益氣、活血化瘀、殺菌消炎功效的中草藥組方,添加到香豚母豬飼料中,結果顯示,中藥組母豬的采食量、泌乳能力及產仔情況與抗生素組達到相同效果[8]。謝全喜等在妊娠后期萊蕪黑豬基礎飼糧中添加0.07%中草藥,結果表明,試驗組死胎數低于對照組34%,活仔率高于對照組7.15%,斷奶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別提高25.73%和6.52%,母豬泌乳力提高25.06%[9]。堯國榮等在經產長大二元母豬飼糧中添加3個不同劑量(0.25%、0.5%和 0.75%)的中草藥添加劑,結果顯示,飼喂不同量的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后,吮吸其乳汁的哺乳仔豬可以獲得中草藥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提高血清中的抗體水平,從而對仔豬的生長和抗病力呈增強作用,提高了仔豬的成活率和日增重[10]。謝式云等以5 kg/t中草藥紅茶菌制劑對母豬飼喂并加以口鼻噴霧,結果表明:仔豬21日齡斷奶窩均重與平均日增重分別提高7.34%和 9.23%,21日齡成活率達100%[11]。郭雪麗在經產母豬飼糧中添加黨參、白術、神曲、紫蘇子、陳皮、王不留行等可使20日齡窩重比對照組提高19.8%、發情間隔縮短 18.18%[12]。
中草藥添加劑一方面能夠提高泌乳母豬的哺乳期采食量,同時增加仔豬斷奶窩重,促進母豬斷奶后的再次發情,縮短母豬繁殖周期,另一方面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排卵、加速子宮恢復、調節內分泌和促進泌乳等功效來提高提高母豬年產活仔率,從而提高母豬繁殖性能。呂玉卓根據母豬和仔豬的生長發育規律并結合四季氣候及疾病流行特征,研究了季節性中草藥系列組方添加到母豬飼料中,使母豬每胎產仔數增加2.5頭[13]。劉英姿等采用的主要成分分別為淫羊藿、菟絲子、益母草、香附、王不留行、黨參、陳皮和神曲、白術、當歸、陳皮、黃芪、甘草的兩個水平的復方中草藥,結果表明,以每組10頭母豬為統計基礎,中草藥組與對照組相比,平均年產仔數多25頭,年產活仔數多33頭[14]。沈廣戈以喜滿圈(生殖營養素+中草藥復方制劑)喂食后備母豬至發情配種后21 d結束,結果表明,飼喂“喜滿圈”組在7 d內發情率和總發情率分別比對照組高 7.63 和 6.32 個百分點,返情率比對照組低21.43個百分點。受胎率比對照組高22.11個百分點( P< 0.05)[15]。王軼在哺乳母豬日糧中添加新鮮杜仲樹葉,試驗組仔豬的平均窩重提高了11.96%~29.01%(P<0.05),差異顯著[16]。杜少甫等在懷孕后期長大二元母豬的飼糧中添加0.5%、1.0% 及 1.5% 水平的中草藥添加劑,結果顯示:產后6 d母豬產后流惡露/流膿情況已全部消失,并促進了母豬的子宮恢復[17]。許美解等配制含有淫羊藿、益母草等兩組中草藥組方添加到母豬飼糧中,發現對照組產死胎率分別高于試驗組6.7和10 個百分點, 產木乃伊率對照組為3.3%,兩個試驗組均正常;子宮內膜炎發病率分別降低10和6.6個百分點[18]。堯國榮等從母豬妊娠85 d開始至斷奶后發情間隔期10 d結束, 在基礎飼糧中添加0.5%中草藥飼料添加劑,斷奶母豬14 d 內發情率和總受胎率分別提高9.22和12.36個百分點, 母豬斷奶后再發情配種時間縮短 1.54 d[19]。
中草藥添加劑富含生物活性物質,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在增強母豬的免疫功能、抗菌消炎、提高母豬抗病能力和降低仔豬腹瀉方面效果明顯,而且具有天然無抗、安全、應用簡便等性能,值得在禽畜生產上推廣應用。谷新利等從母豬產后當天開始投喂由木香、蒼術、白術、通草、黃連等組成的中草藥制劑,結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添加中草藥組仔豬黃痢發病率降低55.31%%,白痢發病率降低46.51%[20]。馬玉芳等在待產母豬飼糧中添加50 g/次、100 g/次自制中草藥黃白痢散,喂至斷奶,結果顯示仔豬黃白痢發病率分別下降46.10%和58.06%,發病保護率分別為83.33% 及 94.29%[21]。張顯花等試驗選用35日齡長×大豬72頭,分成對照組、抗生素+0.6%的中草藥組、1.2%的中草藥組、1.8%的中草藥組4組,結果表明,3個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腹瀉率分別降低了13.16%、31.14%和25.88%[22]。李志有等在分娩母豬飼糧中添加30 g/d中草藥添加劑結果表明,仔豬黃白痢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降低80.2% 和 70.3%[23]。陳貫超在斷奶仔豬飼料中添加 0.6% 的復方“女貞枸杞散”顯著降低了早期斷奶仔豬的腹瀉率[24]。林昊將牛至香酚、益母草、黃芪、魚腥草等添加到產前30 d到哺乳期階段的60頭經產母豬日糧中,試驗組哺乳期仔豬發病數(次)低于對照組,差異極顯著(P<0.01)。母豬在哺乳期治療藥費:試驗組19.5元比對照組84.3元低64.8元,仔豬在哺乳期治療藥費試驗組 68.6元 比對照組 114.2 元少 45.6 元[25]。
中草藥種類繁多,使用中講究組分的相生相克,生產應用中簡單配伍、多配伍、與其他添加劑配合使用都會產生積極效果,但是其發揮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在動物機體內分布、作用和代謝機理并不清楚;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受產地、氣候、收獲季節、采收時間及采集部位等因素影響,在使用中添加的劑量無法設定統一標準,要因地、因時而宜;中草藥加工工藝較粗糙,在飼糧中添加一般以粉碎形式添加,易影響畜禽的飼糧適口性;另外中草藥炮制不當會產生有毒成分,如生半夏有毒,而炮制后的半夏則毒性甚微;大部分中草藥長時間煎煮可減毒,但也有相反的情況,如山豆根煎煮越長則副作用越強[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