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忠,袁 爽,馮佩平
(1.龍游大統畜禽醫院,浙江 龍游 324000;2.武漢新跨越農牧服務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00;3.齊魯動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101)
自8月3日以來,截止9月14日,我國已有17起非洲豬瘟的疫情通報,由于農業部門的果斷處置,疫情得到有效處置。根據流行病學及我國的養殖環境條件,風險仍然存在,風險在于疾病的繼續發展,帶來豬群損失,人們對養豬業的信心受到一定影響。重振需國家資金、公共資源的投入增加,近一段時間內,對非洲豬瘟仍需要正確認識,它不是人畜共患病,通過及時應對,提高生物安全、限制運輸、提高防病知識,疫情可控。
非洲豬瘟臨床癥狀與古典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疫病相似,需在國家指定的實驗室檢測進行診斷。最急性型的無明顯臨床癥狀突然死亡;急性型的體溫可高達42 ℃,沉郁,厭食,耳、四肢、腹部皮膚有出血點,可視黏膜潮紅、發紺,眼、鼻有黏液膿性分泌物,嘔吐,便秘,糞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蓋,或腹瀉,糞便帶血,共濟失調或步態僵直,呼吸困難,病程延長則出現其他神經癥狀,妊娠母豬流產,死亡率高達100%,病程4~10 d; 亞急性型的癥狀與急性相同,但病情較輕、死亡率較低,體溫波動無規律,一般高于40.5 ℃,仔豬死亡率較高,病程5~30 d;慢性型的波狀熱,呼吸困難、濕咳、消瘦或發育遲緩,體弱、毛色暗淡、關節腫脹、皮膚潰瘍、死亡率低,病程長。遇到類似情況應及時上報當地獸醫部門。
軟蜱是感染生豬及野豬和宿主重要的傳染源,病毒可以在軟蜱體內存活5年以上,未經高溫處理的泔水、肉制品也是傳染源。移動的被感染生豬及其產品的移動是疫情快速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拒絕泔水養豬,拒絕攜帶肉制品由疫區到非疫區,密切關注農業部門的疫情通報可有效防止傳播。
隨著疫情發展,各省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了生豬限制運輸的政策,對控制疫情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進一步切斷了傳播途徑。考慮到發病及受威脅的河南、山東等省是生豬主要調出省份,在調運受阻的情況下豬價有波動。在山東豬價低到7元/500 g時,浙江出現了10元/500 g的現象,一些豬肉需求量旺盛的地方會出現豬價走高的狀況。一些運輸生豬的人員在追趕差價的同時,也帶來了疫情隱患,差價明顯的地區會在政府的協調下趨于穩定,通過重點統一采購政府指定及認可企業的生豬,使得資源得到合理利用,促進后期產業鏈發展、產銷地區協調發展。
非洲豬瘟的暴發與泔水養豬關系密切,目前泔水養殖已被禁止,以豬血為原料的飼料也被禁止,飼料行業準入門檻得到提升,讓豬吃的更營養健康,利于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筆者拜訪的部分規模場的消毒設備形同虛設,不乏存在損毀及消毒不徹底的現象。近期來看,他們對消毒設備開始重視使用,一些地區的消毒制劑銷售火爆,部分區域還出現了斷貨情況。另外,發生非洲豬瘟的豬場規模小,基礎疫苗防控不到位,如豬偽狂犬病、豬圓環病毒病、支原體疫苗免疫者少,豬的免疫力不高,加之基本無生物安全措施,場內進出自由。這樣的生物安全不到位的豬場最終會被市場淘汰,轉而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時,全民動員,政府嚴控人、物、車的流動,強制消毒,嚴格篩查,劃分疫區網格化管理,甚至整體隔離一家醫院,做到疫情 “一日一報”,有外媒報道,這樣的動員程度是驚人的。自從那時起,我國完善了疫情防控體系,可以說非洲豬瘟對養豬業的疾病控制機制也會帶來積極變革。2006年南方的“無名高熱”席卷而來,給豬藍耳病疫苗的研制帶來契機,從那時起,以各地為代表的豬藍耳病毒株疫苗紛紛出現,政府對基礎性疫苗的免疫項目出臺招標制度,補貼增加,加強預警檢測,促進了行業發展。人們普遍認為該疫情后,養豬業的流通環節可能會帶來變革。
總之,在農業部門領導下,全體動員,非洲豬瘟疫情一定能被消滅在局部地區,確保養豬業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