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瑾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丁溝中心小學,江蘇 揚州 225235)
音樂作為藝術的一種,但普通大眾對于音樂的認識卻僅限于唱歌。小學音樂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令當代學生充分了解音樂內涵,明確感受認識音樂的藝術魅力。但縱觀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現狀,多數教師按部就班地依據教材開展教學,同時由于學生對于音樂認識的片面性等原因,教學質量不盡人意。微課能以其簡潔直觀的教學特點幫助教師減輕部分教學壓力,還可通過信息技術豐富教學資源,由此可見微課對于音樂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可根據微課特點開展相應的音樂教學,幫助學生夯實音樂基礎。
對于教師群體而言,小學生學習心理尚未成熟、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等特點對他們開展教學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阻礙。如何令學生集中注意力,適應課堂教學節奏,是教師值得思考的難題。由于小學生簡單的認知特點,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受到外界影響,如果沒有合適的課堂氣氛能令其身臨其境地進行學習,課堂教學效果必然不甚理想。微課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視頻,因此教師可利用微課視頻聲色并茂的特點為學生營造合適的課堂氛圍,通過渲染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感受音樂表達情感的藝術特點,令學生充分進入課堂學習角色,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牧民的一天》的欣賞教學中,不僅需要學生學會欣賞該曲目的曲調,還需要學生學會品味其中蘊含的情感。在傳統音樂教學中,多數教師對于曲目欣賞往往選擇開門見山地直接播放,但在沒有任何鋪墊的情況下小學生是難以靜下心來體會其中的音樂魅力的。對此教師可提前在網絡上收集關于蒙古族牧民的視頻資料,而后剪輯整合成完整的微課視頻,在該課時正式的曲目欣賞前播放,向學生展示牧民一天的主要活動,配合激情洋溢的背景音樂,為學生營造出置身于大草原的感覺,活躍課堂氣氛,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隨后教師再趁熱打鐵播放欣賞曲目,令學生能快速沉浸在音樂中,最終達到欣賞教學的目的。
音樂所包含的內容是廣泛的,其中包括樂理、樂器、音樂派別等。小學正是學生完成基礎學習的第一步,因此學生更要夯實基礎才能為后續學習提供有力的支持,所以豐富學生知識面成為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之一。由于音樂課時限制、教學內容繁多等原因,教師在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時往往直接照本宣科,缺少音樂信息的拓展補充,導致學生學習出現虎頭蛇尾的現象,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造成不良影響。對此教師可結合微課的信息技術背景,在云端網絡上收集補充信息并制作成視頻,通過短短幾分鐘的視頻向學生展示基礎音樂知識,既能優化課堂結構又能幫助學生開闊藝術眼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奧林匹克號角》的欣賞教學中,該曲目的創作背景是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創作目的是主要是鼓勵運動健兒積極拼搏,并向全世界傳達友誼和真情。為幫助學生能完整地欣賞該曲目,教師可預先收集該曲目以及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基本信息,配合適當的文字解說,并將《奧林匹克號角》作為背景音樂制作成微課視頻。而后在課堂教學正式開展前播放,令學生了解奧林匹克精神,并從中感受音樂傳遞情感的過程,真正地融入音樂之中。
小學是學生最基礎的正規音樂學習階段,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和閱歷限制,小學音樂主要分為欣賞教學和歌唱教學。欣賞教學的目的主要是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引導學生學會體驗音樂情感,而歌唱教學需要將所學的樂理知識實踐應用。小學生對于音樂的片面認識令他們對于正規的歌唱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排斥,且枯燥重復的歌唱練習容易令其產生厭煩心理。如何幫助學生從心理上接納正規歌唱教學并取得一定的學習成果,這已然成為教師群體面臨的挑戰之一。對此教師可利用小學生熱愛新鮮事物的特點,用微課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并通過視頻示范歌唱模板,為學生樹立正確歌唱榜樣,以此起到引導、糾正的作用。
例如在《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歌唱教學中,教師預先制作微課視頻。視頻內容主要以動畫形式向學生展示一副同齡人在湖面上坐船盡情劃動雙槳的畫面,激起學生心中的模仿熱情。而后教師再配合慢倍速播放歌曲音頻,要求學生模仿歌唱并做出劃槳動作,通過增加歌曲趣味性刺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而教師在學生歌唱過程中仔細傾聽,幫助學生糾正錯誤。最后教師在學生基本掌握該曲目的歌唱技巧和曲調時開展歌唱比賽,激勵學生在良性競爭中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
總而言之,小學音樂教學中微課的有效應用,能幫助學生樹立音樂審美意識,也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應用微課開展實際教學時,應注意控制微課視頻時長,希望能在發揮微課最大教學優勢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素質教育奠定基礎,徹底落實微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