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立
(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幻想練習曲是科里利亞諾為華盛頓表演藝術中心的Bicentennial鋼琴系列創作的,于1976年出版,由著名鋼琴家James Tocco于同年的10月9號進行首次公開演出。此曲由五首練習曲組成,由第一首開頭的動機貫穿全曲。在這五首練習曲里,第一首和第四首是規模最大的,由很多小段落組成。與這兩首練習曲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速度慢且非常抒情的第二和第五首。第三首練習曲屬諧謔曲風格。
整部作品是由六個動機組成的循環曲式,這六個動機源自于第一首練習曲開頭六個音形成的動機。在第一首練習曲中,就包含了其中的五個動機,剩下的一個動機則在第三首練習曲中。在演奏技術上,作品所包含的復雜艱深的技巧對鋼琴家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1.“為左手而作”。這首為左手而作的練習曲恐怕要屬科里利亞諾所創作的鋼琴作品中技巧最艱難的一首,華麗及艱深的技巧從始至終都由左手演奏,讓人印象深刻。開頭強有力的動機不禁讓人想起阿隆.科普蘭的《鋼琴幻想曲》。大距離遠跳、對位演奏、對音色的控制、左手力量的正確使用,都使得這首練習曲對演奏者來說充滿了挑戰。同樣的技巧也出現在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斯科里亞賓為左手而作的《夜曲》、布魯門菲爾德的《左手練習曲》。
2.“Legato”。沒有樂章之間的間隙,第二首練習曲的開頭即與打擊樂般、音響洪亮的第一首練習曲形成強烈的對比,整首練習曲從頭至尾都非常溫和、抒情且充滿感情。第二首練習曲保留了前一首的對位元素,但三聲部的內部結構較第一首更為復雜。開頭的左手伴奏音型由第一首的結尾不間斷的過渡下來,寧靜朦朧的音響效果與法國印象派的作品有幾分相似。
無規律的重復音型加上切分音的使用和細微節奏的變化,使這首練習曲聽上去像是沒有小節線的作品。階梯式的旋律進行和固定音型的伴奏,不難讓人想到德彪西的鋼琴前奏曲“雪上足跡”。左手需要很好的控制,同時清晰地彈出主旋律聲部及伴奏聲部。
3.“Fifths to Thirds”。第三首練習曲在結構和風格上與前兩首和后兩首完全不同。與其余四首練習曲里所包含的狂想曲風格和即興元素不同,這首練習穩定的節奏加上炫技的寫作手法聽起來與托卡塔十分相似,整首曲子由雙手的五度和三度交替貫穿始終。持續不斷的節奏變化,沒有規律的重音及力度變化,托卡塔式的演奏手法給這首練習曲添加了不少活力。相較其它四首練習曲,和聲的調性很明顯的體現在這首練習曲里。利底亞調式和混合利底亞調式頻繁的出現。
4.“Ornaments”。與第一首練習曲結構相似,第四首練習曲也是由許多段落組成的規模較大的練習曲,但就音響效果而言要比第一首宏大很多,許多段落聽起來像打擊樂。整首曲子由裝飾音及顫音音群組成,許多地方的顫音雙手跨度非常大,根據科里利亞諾的標注,一些裝飾音后的和弦需用手掌來彈。
除了規模結構與第一首練習曲相似,在技術上也同樣需要高超的技巧來演奏。雙音的顫音,打擊樂般的快速音群,八度和遠距離大跳,沒有快速有力的雙手和扎實的基礎是不可能演奏好的。錯綜復雜的節奏、艱深的技巧、管弦樂般的音響、戲劇性的表現手法都使得這部作品無論在技巧上還是音樂上對鋼琴家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快板段落是整首練習曲最震撼、最富有戲劇性的段落。也許是受到巴托克的影響,在這部作品中,第一和第四首練習曲都頗有打擊樂的音響效果,第四首尤為明顯。
5.“Melody”。在經歷了前一首練習曲狂風暴雨般的洗禮過后,突然間溫和平穩的樂句營造出最后一首練習曲安靜平緩的氣氛。從音樂風格上看,第五首練習曲與第二首非常相似,但就主題的轉移和對位的寫作手法要比第二首復雜。
幻想練習曲是一部結合了幻想曲與練習曲元素為一體的二十世紀大型作品,戲劇性的變化無不體現在節奏、力度變化、結構等方面中。科里利亞諾認為作曲家的首要目標就是在展現自己最好水平的同時,積極地與聽眾交流。這部作品里所結合的不同的音樂風格、作曲技法、演奏手法等,均充分體現了科里利亞諾的折衷主義。同時,在這部作品里,科里利亞諾將其豐富的知識和想象將鋼琴的最大作用發揮到淋漓盡致。豐富的炫技手法,不同的性格特征無疑使得這部作品成為二十世紀晚期最受人矚目的鋼琴作品之一。
[參考文獻]
[1]Adamo, Mark.(2005) ”Corigliano, John” Grove Music Onli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Fredrickson, Dolores.(1992) “The Piano Music of John Corigliano”Clavier, xxxii/9, 22.